<p class="ql-block"><b> 三年前的夏至,我回到了当年下放的婺源乡村虎溪村。写了美篇《最美乡村看插秧》;今年的夏至,我又走进了虎溪村,依旧住在房东为我安排的二楼客房。但这一次好像并不重复之前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我是在周六上午乘高铁从上饶出发的,这一次的高铁只用23分钟,就到达婺源高铁站,比三年前的用时又节省了10多分钟。小房东早已开着小车在站外等候了。一个小时后,我就在虎溪村的农家菜馆用中餐了。</b></p> <p class="ql-block"><b> 午饭后,照例由小房东引路,我又来到了“灰冲”。冲,是山谷中的平地。灰,大概这里曾经是烧草木灰的。因此得名。这里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在翻耕,有趣的是一群白鹭围着这台拖拉机,忽上跃下,当年知青时扶犁赶牛犁田,曾经有白鹭在犁铧翻卷的泥土上寻觅泥土中逃窜的小虫子。没想到现在的白鹭居然也不怕这手扶拖拉机的轰鸣,在这里结伙翻寻“小吃”。漠漠水田,青青翠竹。有一只白鹭,在水田里侧耳倾听,更有几只扇着两翅停留在竹梢上,随风摇曳,这山野里的白色精灵,给人以深远的诗意遐想。</b></p> <p class="ql-block"><b> 小房东两年前就已经不在义乌打工了。儿子去年警校毕业,参加援疆考试,成绩排江西省第三名,工作待遇也不错。这让小房东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他回乡了,陪伴80多岁的老母。他的一亩三分地也作了谋划:油菜籽收割后,紧接着翻耕,立夏之前,也栽下了早稻。一家三口的粮油都有了着落。房前屋后的边角也加以谋划,边角上种上蔬菜,辣椒,长子豆,茄子,还种上了西红柿。他还把原先其父老韩留下来的一口小鱼塘又加以扩建加固,还安装了摄像头和报警器,这样能够在手机上随时了解鱼塘周围情况。我跟随他来到方塘边上:茶园脚下,环境不错,但是要把它养好也不容易。他告诉我,养鱼也亏损,养下去的鱼不知道怎么回事,死的死,失踪了许多,最后只收获了100多斤鱼而告终。今年又下了400多元的鱼苗。这一次塘里放养了鲢鱼,鲤鱼,草鱼以及鲫鱼,还有当地人喜欢的红荷包鱼。从选的鱼类来看,都是草食性的鱼种,习性相近的鱼种混养,避免具有攻击性或食性差异大的鱼种混在一起,它们之间不会相互捕食,且能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饵料。他尚在摸索阶段,是一种不自觉的经验不足的农家养鱼。鱼塘的范围也比较有限。</b></p><p class="ql-block"><b> 他经营的自留地,种了茄子,当地人叫洛苏,还种了西红柿,也就是番茄。枝叶茂盛,密不透风,我跟他说西红柿是要整枝的,要去掉多余的旁枝,以免浪费养分。我向他讲述了当年种西红柿的经历,我是村子里面第一个种西红柿的人,</b><b style="font-size:18px;">下放第二年,我是</b><b>按照农业基础知识来种植西红柿的。种西红柿的关键是:一是底肥,二是整枝。长到一定的时候要进行整枝,要删除旁枝,留住主杆,以免浪费养料。那时村子里还从未有人栽种过西红柿。我栽种的地方就是在现在姐妹酒店主人家的后园,当时有下放干部住在这里,我发现此地有一只破水缸,于是就地取材,在这只约半米高的水缸里,铺上黑泥土,弄来鸡粪(这是最好的磷肥)打底,再盖上一层黑土。那年春天,我</b><b style="font-size:18px;">从家乡带来三棵西红柿苗,由于乘车时间长(从上饶到虎溪要转车两三次,长达十多小时),到达时,三棵苗已经蔫了,就种在破水缸里。种下以后,浇水,幸喜有两棵成活。由于是有机肥,底肥很足,只一般性地浇点水和不定时浇一点点有机肥料。但整枝非常重要,由于通风和底肥扎实,还搭了支架,防止倒卧,后来长势喜人,果实累累,至今记得,两颗西红柿先后收获了三十七八只西红柿,大的有六七两,小的三个左右就有一斤,非常红艳漂亮。那时,当地人还是第一次见过,称为“洋洛苏”。</b></p> <p class="ql-block"><b>房东家的早稻已经快到抽穗期了,长势良好。而中稻插秧已近尾声。</b></p> <p class="ql-block"><b>秧田里的秧苗已经不到三分之一,显示中稻插秧已近尾声。</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下田的女子,脚着高筒靴,避免了与蚂蟥的直接接触,记得当年的女知青初次被蚂蟥叮咬还紧紧吸附在腿上的尖叫声,虽然这一页已经翻篇了。</b></p> <p class="ql-block"><b>一边是抛好秧等待栽种的水田。</b></p> <p class="ql-block"><b> 路边的一块水田,一对白发翁媪,他们的插秧动作娴熟,尤其是他们的脚上,并没有穿高筒靴,小腿部分裸露,却无惧水田的蚂蟥,脚直接踩入泥水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房东告诉我,他们其实是一对老知青。</b></p><p class="ql-block"><b> 通过交谈,我才发现,男的是上海1971届的知青,最初是从上海高中毕业集体下放到鄱阳县的珠湖农场,后来又招工到婺源县立新煤矿。现在他享受着国家职工的退休待遇,每月的退休金有7000多元,在当地那是很不错的。女的是回乡知青,由于岳父母是本村人,有土地留存,他俩也就有这一亩三分地,除了拖拉机翻耕一百元付给有农机的村民以外,其他的育秧拔秧和插秧以及后期的耘田施肥均是两夫妻自己解决。</b></p><p class="ql-block"><b> 跟全村的大部分乡人一样,他俩只种一季中稻,产量有一千七 八百斤。自给自足有余。你看他们的半天时间拔秧插秧,悠哉悠哉,其乐融融啊,正像天仙配里的男耕女织。这样的劳动就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剂。想像他俩半个月后拄着紫竹耘田的模样,在田中来来往往,是一种泥地里的悠闲漫步,更是一种生活的描画。然后是除草施肥,就在这样的劳作中,闻稻花香,割丰收稻,年年品尝新米,晚年生活有这样惬意,真是富有诗意。</b></p><p class="ql-block"><b> 待等我在田野里转了一遭,老两口早已完成插秧,回屋休息了。于是,由小房东引领,去他家闲坐。</b></p><p class="ql-block"><b> 男知青热情地拿出红牛饮料,并忙着拿水瓶泡茶。接待礼仪完全是上海人的程序,但却显得大方得体。我还发现他家里,还开了小卖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面,村民需要的烟酒,奶茶咖啡方便面及送礼礼品,还有洗衣液,洗衣粉,甚至连冰柜里面的各种冰淇淋,冰棒一应俱全。92岁的老岳父身体依然硬朗,就在闲坐聊天时,不时有双休回家的学生到这里来买冷饮奶茶。这些都由老人处理,这也是一种活动,动脑动腿,生活条件惬意,这大概也是老人长寿的秘密吧。 </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是下乡知青,一个是回乡知青,兜兜转转1981年结的婚。我问他,为什么后来知青回城,两个并非下放一处的陌生人,居然结为连理。这样的天作之合,如同传奇。那么,他为何没有回上海呢?他告诉我家里有好几兄弟,当时他在国营单位,已经算是安排了工作。根据政策,他的三个女儿可以有一个回上海,他的大女儿现在在上海工作,安家落户,这也是一项幸事。因此他每年也可以到上海,在女儿家住住,上海的亲友晚年可能还不如这个流落他乡的知青。当然,亲戚朋友,也可以到婺源乡村来旅游,享受最美乡村的新鲜空气。那些参团旅游,来去匆匆的不可与之相提并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临出门时,我还瞥见他们后园的自留地里,冬瓜,南瓜,黄瓜,茄子,长子豆,辣椒一应俱全。小房东还告诉我,他的老伴年轻时是“村花”。怪不得,她现在依然容颜整齐,牙齿洁白齐全,这样的美名并非虚言。</b></p> <p class="ql-block"><b>这条小河,是当年我钓过鱼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美丽叙事还应该是在周日早晨开始。小楼一夜听雨声,清晨阡陌飞白鹭。6点来钟,雨渐渐地停歇,朦朦胧胧的时候,我起身到二楼阳台远望,一群山村女子已经在农田里拔秧,静静的山野似乎能够听见他们的说话声,如同那五线谱式的电线上停留的燕子呢喃。</b></p> <p class="ql-block"><b> 最美的风景应该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比如我们看到的这位撑着雨伞的老人背影,他已经是82岁了,如今他并非下田劳作,而是运动走步。小房东的母亲80多岁了,也是每天必走。小房东还告诉我,每天早晨或傍晚都会有人在村道里,在山道边,来来回回的转悠,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那时的人们忙于集体赚工分和收工时抓紧种点自留地,哪里有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体质或者是加强消化?</b></p> <p class="ql-block"><b> 早餐前,小房东开车领我到16里外的东流镇去,东流镇离景德镇不到50里。镇上有早餐店,种类很丰富。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旧日里未曾细看的镇上的全貌,原先的劳改农场依然保存原貌:高墙,依稀可见的铁丝网;岗哨亭。原先的医院早已是人去房空,大门、边门紧闭。小房东说,这里的医院十多年前,大家还是会來看病的,因为这里的医生擅长治跌打损伤。我终于恍然明白了那件惨痛的内情了。</b></p><p class="ql-block"><b> 东流,给我留下过终生难忘的印象。50年前,小房东的姐姐,那时两岁多,平时活泼可爱,给生活艰难的家庭,增添了难得的欢笑。那是十月下旬的一个早晨,5点来钟,房东老韩,突然敲响我的房门,说是女儿昨夜发烧一个晚上,吃了退烧药,现在有点两眼翻白,神志不清了。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几天前,妻子刚回娘家。村里的赤脚医生没有见过这种病状,说只有到东流镇去,因为那里有一个劳改农场,农场里面有医院。</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当即决定抱着孩子步行前往。村里有马路,但那时村子里连自行车也没有,更不用说有车了。一路上我俩轮换抱孩子,小跑着,呼叫孩子,那时孩子已经没有任何反应,老韩流着泪,失声痛哭。我们</b><b style="font-size:18px;">急走慢跑16里,一个多小时后,赶到东流医院,这个医院是一个小诊所,一个医生说,这个孩子的病非常危险,已经昏迷了,快送景德镇医院抢救,于是,马上安排一部卡车送我们到景德镇某医院,刚进入医院门诊部,我就大声呼救,老韩也痛哭,医生闻声赶来,看到孩子,都大惊失色:怎么拖到现在才送医呀,这孩子已经没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此,我知道了威胁幼儿的一种可怕的疾病,叫做“小儿昏厥”,是不能耽搁的。如同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预报,我的孙女两岁时,那年初冬</b><b>,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媳妇在房间里突然大喊:小宝生病了,眼睛有点不对头了!我一听,马上就想到了当年房东女儿得病时的状况。我断然道:“这是小儿昏厥。”于是,一家人赶紧打伞出门,忙着打车。半小时后,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儿童医院。好在送医及时,半夜里,孩子的眼睛终于有了精神,我们也松了一口气……</b></p> <p class="ql-block"><b> 东流回来,我要看看昨日下午农家养土鸡土鸭的地方,经过一夜的风雨,那些鸡鸭的状态如何?</b></p><p class="ql-block"><b> 农家饲养土鸡土鸭的地方,即乡民自家的土地,三年前,乡人在山坞里养过,如今撤离了。就在自己的家门口不远养上鸡和鸭子:鸭子在水里,土鸡在岸上;两者相安无事,风和日丽时,鸭子在水中漫游,公鸡和母鸡在草丛中觅食,母鸡们的“产房”也足够,我还发现,有一只老母鸡还在一角与两只小鸡崽讲故事呢?更有趣的,经过一夜的风雨,鸭子居然也混迹于鸡群。我忽然感到,这二者长期生活在一块,已经给“鸡同鸭讲”注入了童话元素。你看我拍摄的一张图片:鸡鸭同框,一只母鸡和一只公鸡骄傲地在六只鸭子背后喋喋不休。你分明可以听到这一幅有趣的“鸡同鸭讲”剧本图的台词:看看,还是我们草地上更好吧!</b></p> <p class="ql-block"><b> 上图左下角,两只小鸡,始终在母鸡警惕地保护下,令人无法拍摄到它们清晰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b> 中餐,我在“姐妹饭馆”邀请:过去在乡下结识的朋友、熟人及其子女聚餐,听大家说说身边的新鲜事。安排的都是农家新鲜蔬菜,土鸡、土鸭;还有当地的特色粉蒸肉,子糕,土味甚浓。更有些人,我已经好久不见了,虽然在这二十年间,我到虎溪村先后有3到4次,其中有一位也就是同生产队的现在“姐妹饭馆”的主人姐姐,今年72岁。岁月的风霜也已经改变了她的容貌,五十多年未见。说起她十九岁嫁到胡家(离虎溪村十里),如今已有两子一女,早已身兼奶奶和外婆两个不是常人都能获得的“荣誉”称号。儿子和女儿都在村子里成家立业。只是前年老伴走了,她如今只带孙子孙女了,享受低保130元。但一提及早年读书不多,还遗憾不已。</b></p><p class="ql-block"><b> 她的弟弟这些年一直承包村子里几百亩土地,有点尴尬的是这两年收入却因支出增加而收入降低。我记得三年前曾向村里人说起无人机的事,弟弟说县农机站今年是提到有购买无人机优惠的事,但却面临有点尴尬的难题:比如,投资一架无人机,需要2万余元。但全村1400多亩农田,又分散给多个承包人,如何集中安排施肥,集中打农药,大小不一的田亩,如何分摊成本,如何合理安排,如何计算,依乡民现在的认知,谁来帮助他们建设大数据库?怎样才能够收回成本并且获得收益呢?看来需要有志愿支农的小分队给予帮助。</b></p><p class="ql-block"><b> 当然,虎溪村人早就开始重视教育了,新世纪以来,村子里大学生已经有两位数了,在浙江上海工作的孩子已经给村民作出了榜样,大家交口夸赞的81岁的永和的孙子,前几年高考考了全县第二名(总分672分),填报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志愿录取,轰动婺源县。虎溪村的好风水加上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如今,村子里的孩子都到二十里外的赋春镇小学上学,每天由校车接送……</b></p><p class="ql-block"><b> 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本土大学生为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家乡凝聚合力!</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留下几句感言:</b></p><p class="ql-block"><b> 漠漠水田趣事多,白鹭伴犁映涧波。</b></p><p class="ql-block"><b> 知青岁月等闲过,翁媪乐栽悠闲禾。</b></p><p class="ql-block"><b> 燕子呢喃五线谱,鸡同鸭讲在野窝。</b></p><p class="ql-block"><b> 期望一代少年郎,演绎建设家乡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