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探识</b></h1><br><h5>作者 曹新广</h5><br><b>四、神楼神马数不一定“廿四”</b><br><br> “四景神车不计年,八村五社会流传。赛期例卜三春暮,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排列后,几重社鼓列当前。东下南北西轮转,崇奉丹霄太乙仙。”这首取名七言古诗,刻写在东河村九天圣母庙内现存的一通石碑上。该碑以“东峪庙重修舞楼赋”为题,刻立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该诗题名《四景车会》,以小一号的字体,附刻于赋文《东峪庙重修舞楼赋》之后。该诗和该赋的作者都是东峪沟清河村清咸丰四年(1854)岁贡、曾任过灵丘县儒学训导的牛联奎,是当年活跃于潞城平顺一带文坛的知名文人,民国本《平顺县志》说他“长于诗赋,淡泊自甘,创修潞平试院颇称竭力”。他这首《四景车会》,是现在发现的古籍文献中,唯一一篇对四景车大赛会的总体面貌,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的文学作品,是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窥探和了解古四景车大赛会,唯一可凭借的窗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首诗成了人们了解和认识四景车大赛会的唯一定海神针。<br> 该诗用短短56个字的篇幅,对古大赛会的基本面貌作了高度概括,其集中着墨刻画的几个赛会特征,基本上是真实准确的。<br> “四景神车不计年”一句,道出了在好久以前,已经没人知道四景车和四景车大赛会起于何年的真实情形。在古籍资料中,凡说到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时候,常伴有“不知起于何年”之语。在北社村发现的一份乾隆三十八年(1773)关于四景车大赛会的“五村合同”,开首就有“九天圣母往年旧例享赛事万古流传,不知始于何年”之语。可见“不记年”之情,已经真实存在很长时间了。<br> “八村五社会流传”的“八村五社”,是指参与举办四景车大赛会的村有八个,即东峪村、下社村、常家村、南社村、鼎留村、北社村、西社村、河东村。这八个村分为五个社,其中东峪村(含东峪沟所有村庄)为一社,下社、常家两村为一社,南社、鼎留两村为一社,北社村为一社,西社、河东两村为一社。这个“社”是赛会组织,而不是行政组织。靠着这五个社八个村的共同努力,古四景车大赛会流传了很多年。<br> “东下南北西流转”,说的是四景车大赛会每年由一社主办,其他诸社参与共同举办。主办社负担当年赛会的所有组织工作,不出四景车,不出神楼和神马。参办社负责派出四景车、神楼、神马。每届赛会,四个参办社各派出四景车一辆,各自按与主办社之间的协议派出约定数量的神楼和神马。主办社逐年轮流转换,流转的顺序依次是东峪社、下社常家社、南社鼎留社、北社村社、西社河东社。多少年间,“东、下、南、北、西”这个五社轮换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轮过一轮,再来一轮,轮轮相接,延续多年。从现在发现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双村社内部也有个主次轮换,每届以一个村为主,另一个村为辅,主辅协同,合力主办,那个村为主就称那村赛。不同的两村社,内部主、辅轮换的方式不尽相同。下社常家社、南社鼎留社是两村一替一次轮换。西社河东社是西社村作主两次,河东村才作主一次。虽然社内情况有所变化,但社与社之间的轮转次序“东、下、南、北、中”是不变的。总之,按照这个不变的轮转次序,每届大赛会由一社主办,其他四社参办;一社中也分那一村为主,那一村为辅,那村为主就称那村赛。 <br> “赛期例卜三春暮”,说得是四景车大赛会一般都选定在农历三月,究竟在三月的哪几天,是要在事前请阴阳家占卜确定的。从现在发现的古赛资料中看到,通常在正月以前就把赛会的日期定下来了,因为准备工作需要花费相应的时间,日期定准了才好安排实施各项准备工作。据《下社常家传帐》有记,光绪十四年赛会,主礼阴阳于“去年十二月送来写书、食酒、大赛日期”。当然,赛会可春赛,也可秋赛。如果是秋赛,定是不在三月。但现有文献资料中凡说到的赛会多是春赛,很可能历来的大赛会一般是春赛,秋赛只是特例。春赛则多在三月。<br> “宴酒先尝二月天”说的是每年的四景车大赛会起会之前,主办社要宴请参与赛会活动的各路人众,特别要宴请参办社参与出车、出楼、出马的人员和乡德社首等人员。这场宴请活动被称作“吃洒”,也称“食酒”,一般都在农历二月进行。“吃洒”实际上是一次正式的约定和发动,吃酒之后,参加赛会的各行业、各方人员,就必须按日程投入到各自的参会准备工作中去,确保准时参加共举赛会。<br> 当然,诗毕竟是诗,尤其只是一首短诗,其承载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量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这首《四景车会》,对于希望了解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的人们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不但古四景车大赛会的许多方面没有说到,即使其说到的几个方面,也难免有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等等问题,不可作刻板、机械、绝对化的理解。<br> 比如“廿四马楼排列后,几重社鼓列当前”一句,大意是说四景车大赛会的迎神接神队伍中,有二十四顶“神楼”和二十四匹“神马”,还有“几重锣鼓”。其中有些描述是不确定的,只是个大概的样子。如诗句中的“前”和“后”如何理解?是说神楼和神马排在队伍后边,而“几重锣鼓”都在神楼神马前面吗?显然也不能肯定。“几重锣鼓”中的“几”当然更是不确定的。实际上是有多种情况。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河东村赛会上有“四堂锣鼓”,其中西社村三堂,河东村一堂。而据《下社常家传帐》记载,下社赛会上则有大锣鼓两堂、小锣鼓四堂。<br> 特别是诗中关于神楼、神马数量——“廿四”这个数词,在诗中语似乎是很确定的,但在事实上确是不确定的。在古四景车大赛会上,神楼和神马作为给赛会所请诸神配备的两套乘坐工具,其数量是与赛会所请诸神的位数相匹配、相一致的。由于逐年的赛会由不同的社主办,不同的社所请诸神的位数并非一样,所以需要配备的神楼和神马数量也不一致,每年赛会上的神楼、神马数量,依主办社的不同而可能不同,神楼并不年年都是二十四顶,神马也不年年都是二十四匹。<br> 据《黄池阴阳古赛资料》中开列的各社赛会所请诸神“神号”名单显示,东峪社“神号二十八位”,下社常家社“神号二十四位”,北社村社“神号二十六位”,西社河东社“神号二十四位”。南社鼎留社“神号”名单资料缺失。<br> 各社所请诸神不仅数量不同,所请对象及诸神排位次序也有所不同。现将《黄池阴阳古赛资料》中各村社赛会所请诸神“神号”名单抄录于下,以供大家进一步了解:<br> 东峪社赛会“神号”28位:<br> 其中东班:⒈昊天玉皇上帝,⒉开天神农炎帝,⒊后土高皇大帝,⒋夏祖大禹圣帝,⒌大唐太宗文武皇帝,⒍大社五土五谷神,⒎夏启圣帝神,⒏三界伏魔协天大帝,⒐金威行雨龙王神,⒑大唐英国公尊神,⒒雷公雷母尊神,⒓本县感应城皇神,⒔暝蚣八蜡神,⒕五道大将军神;<br> 其中西班:⒈九天圣母太乙元君,⒉南海观音大士神,⒊先师孔子尊神,⒋北极玄天祖师神,⒌东岳天齐大帝,⒍广德灵泽王神,⒎护国灵贶王神,⒏昭惠灵显王神,⒐冲叔冲惠二仙真人,⒑大唐鄂国公神,⒒风伯雷雨神,⒓敕赐广禅侯神,⒔子孙神祠神,⒕当村土地福德正神。<br> 下社常家社赛会“神号”24位:<br> 其中东班:⒈昊天玉皇上帝,⒉三皇神农炎帝,⒊夏祖大禹圣帝,⒋大社五土五谷神,⒌大唐太宗文武皇帝,⒍护国灵贶王神,⒎夏启圣帝神,⒏三界伏魔协天大帝,⒐行雨龙王尊神,⒑风伯雨师神,⒒感应城皇神,⒓五道大将军神;<br> 其中西班:⒈九天圣母太乙元君,⒉南海观音大士神,⒊后土高皇大帝,⒋东岳天齐大帝,⒌北极玄天祖师大帝,⒍冲叔冲惠二仙真人,⒎广大德灵泽王神,⒏昭惠灵显王神,⒐雷公雷母神,⒑暝蚣八蜡神,⒒敕赐广禅侯,⒓当村土地尊神。<br> 北社村赛会“神号”26位:<br> 其中东班:⒈昊天玉皇大帝,⒉三皇神农炎帝,⒊夏祖大禹圣帝,⒋大社五土五谷神,⒌护国灵贶王神,⒍护国灵佑王神,⒎锡岗五龙王神,⒏敕封风王尊神,⒐今岁行雨龙王神,⒑风伯风师神,⒒敕赐广禅侯神,⒓暝蚣八蜡神,⒔五道大将军神;<br> 其中西班:⒈九天圣母太乙元帝,⒉南海观音大士神,⒊东岳天齐大帝,⒋北极玄天祖师大帝,⒌冲叔冲惠二仙神,⒍夏启圣帝神,⒎护国显齐神(崔府君),⒏广德灵泽王神,⒐三界伏魔协天大帝,⒑雷公雷母神,⒒禹王皇后神,⒓本县感应城皇神,⒔当村土地福德正神。<br> 西社河东村社赛会神号”24位(此名单与《西社河东赛本》所载的“诸神位”名单完全一致):<br> 其中东班:⒈玉皇上帝尊神,⒉常开天神农炎帝,⒊夏祖大禹圣帝,⒋唐太宗文武皇帝,⒌夏启圣帝尊神,⒍北极玄天祖师真武大帝,⒎广德灵佑王神,⒏三界伏魔协天大帝,⒐风伯雨师尊神,⒑螟蚣八蜡尊神,⒒本县感应城隍神,⒓五道大将军神; <br> 其中西班:⒈九天圣母太乙元君,⒉南海观音菩萨,⒊冲淑冲惠二仙真人,⒋护国灵贶王尊神,⒌广德灵泽王尊神,⒍清源妙道尊神,⒎梓潼帝君尊神,⒏五龙王尊神,⒐雷翁雷母尊神,⒑葛仙翁尊神,⒒敕赐广禅侯,⒓土地福德正神 。<br> 南社鼎留村社赛会“神号名单”虽不详,但在《黄池阴阳古赛资料》中,有两段可能是光绪八年抄录的关于南社鼎留社赛“二村”分工规矩的资料。从这两段资料判断,南社鼎留社赛会的“神号”极有可能是26位。因为该资料中记载,该两村赛会上的亭士和卫士均为26人。<br> 显然,各社赛会所请“神号”不全是24位。既然如此,各社主办的赛会上所用神楼、神马数量,也不应该全是“廿四”顶或匹。<br> 而且,各社赛会所用楼、马数量,也不一定与“神号”位数完全一致。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西社河东赛所请“神号”都是24位,但所用神楼却是22顶,神马则是24匹。其中来自东峪社楼6顶,马7匹;北社村楼5顶,马6匹;南社鼎留社楼6顶,马6匹;常家下社社楼5顶,马5匹。《下社常家传帐》记载,下社常家赛所请“神号”是24位,但所用神楼也是22顶,神马24匹。其中东峪社楼6顶,马6匹;西社河东社楼5顶,马5匹;南社鼎留社楼4顶,马5匹;北社村楼7顶,马8匹。总之,资料所载情况说明,在不同社主办的四景车大赛会上,所用的神楼不全是24顶,所用的神马也不一定全是24匹。<br> 牛联奎《四景车会》诗中结尾“崇奉丹霄太乙仙”一句,尤为不可刻板理解。从上文所录各社赛会“神号”名单则可明显看出,古四景车大赛会各村社赛会所崇奉邀请享赛的诸神是一个神明群体,少则24位,多则28位,而非丹霄太乙仙即九天圣母一位。这句诗文传达的信息虽并非全面亦欠准确,但它却反映出了北社村一带民间信仰的一个特殊性,突出了在当地人心理上古四景车大赛会的崇奉重点。在各村社的赛会“神号”名单中,九天圣母的排位虽然均为第二,而非第一,但在当地民众的认知心理和四景车大赛会的举办意愿中,其崇奉重点是放在九天圣母身上的,排第一位的实际是九天圣母。把玉皇大帝摆在首位,只是在形式和表面上碍于道教的一般规矩而已。在历史资料中,有把四景车大赛会称作“九天圣母神会”的时候,但从没有称作其他某某神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