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628,波黑,首都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6月28日,我们驱车来到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巧得很,11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14年的6月28日,就是在萨拉热窝,波黑一19岁塞族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p><p class="ql-block"> 33个国家的15亿人,卷入了那场持续4年的战争,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p><p class="ql-block"> 血腥的现实,居然有人把它与可爱的茜茜公主捏合到一起,令人不爽。</p><p class="ql-block"> 他们说,如果身为奥匈帝国皇后的茜茜公主答应在儿子殉情后,再生个儿子,王储的位子,也不会给了婆家侄子斐迪南大公,就不会有斐迪南大公被刺杀,继而引发一战的恶果了。</p><p class="ql-block"> 无脑的傻瓜才会去假设历史!</p><p class="ql-block"> 基辛格说,一战能拖到1914年才爆发,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了。这说明,那时,欧洲强国的矛盾早就不可调和,梁子难解了。</p><p class="ql-block"> 就是嘛,茜茜公主,那是多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的偶像?她柔弱的肩头,怎能扛起如此沉重的历史责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连日来,在布德瓦小城挥霍时光,在科托尔古城蹉跎岁月,在杜布罗夫尼克老城沉湎祥和,在莫斯塔尔古城肆意欢笑,早已忘却了,这是片曾几次三番遭遇战争洗礼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拉丁桥边,飘着波斯尼亚咖啡的焦苦香。我站在桥头对面的青铜脚印标记处——111年前的今天,那个塞族青年站在这里,朝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射出了罪恶的子弹。</p><p class="ql-block"> 历史久远了,人们往往会把罪恶当热闹看。</p><p class="ql-block"> 但人们的木然阻挡不了萨拉热窝的战争命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这个倒霉蛋儿又一次陷入了战火。</p><p class="ql-block"> 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讲述的这个历史桥段。</p><p class="ql-block"> 团友们多数都曾是这部经典电影的铁粉儿,电影中的钟楼、铁匠街、清真寺,都成了人们寻找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人显然深谙中国游客的怀旧心理——老城区的咖啡馆里,服务生会用生硬的中文问你:“要‘瓦尔特’咖啡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不少国人不了解波黑。如同奥拓不是奥迪的小弟一样,波黑也不是波兰的妹妹。它的全名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是我们嫌它名字太长,给人家取的小名儿而已。</p><p class="ql-block"> 作为波黑首都的萨拉热窝,是欧洲唯一一座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犹太教四大宗教共存的城市,被称作“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什么好事儿,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就像“一硝二磺三木炭”一样,混合在一起就是炸药。</p><p class="ql-block"> 1992年,本来还客客气气的塞族穆族克族兄弟,因南斯拉夫解体后,对前途命运和领土划分意见相左,大打出手。经过近四年的民族厮杀,付出了近28万人战死,200多万人成为难民的惨痛代价。</p><p class="ql-block"> 三个民族互撕起来毫不手软,竟然到了整村整村灭族屠杀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看热闹的北约下场了,一顿狂轰滥炸后,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闲暇之余,抽空约三方势力的头儿到美国代顿喝咖啡,签下了“代顿协议”,才平息下来。</p><p class="ql-block"> 至今,波黑还沿用三方势力各有一个总统轮流坐庄的奇葩体制,每方执政8个月。</p> <p class="ql-block"> 我是怀着历史的心痛走进萨拉热窝的。</p><p class="ql-block"> 走过了世界的几百个城市,没有哪个城市能让我一见倾心的,除了萨拉热窝。她头顶的蓝天白云,山坡上的红顶楼房,老城区的熙攘街道,穿城而过的潺潺流水,像精致的美女,惹人爱怜。</p><p class="ql-block"> 但行走在萨拉热窝街头,楼房墙面的累累弹孔,被轰炸过的残垣断壁,还有马路上的“血色玫瑰”,都让人心疼。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美妙的身段背后,雪藏着太多的痛楚。</p><p class="ql-block"> 半城烟火半城陵。这就是萨拉热窝的苦笑描述。</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一处“血色玫瑰”。这种艺术家把战争弹痕涂上红漆形成的“血色玫瑰”,没有花香,只有对战争的惨痛记忆。</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萨拉热窝,有200多朵“血色玫瑰”,每朵“血色玫瑰”,都代表着几个鲜活生命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但愿世界,不再有“血色玫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