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马拉喀什:千年红城的文化遗产与永恒魅力

孙建平游记

小视频: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这座被誉为"摩洛哥南方明珠"的古城,以其独特的赭红色建筑、热闹非凡的集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北非最具魅力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拉喀什老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其标志性的杰马夫纳广场(又称"不眠广场")更被同时认定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唯一获此双重殊荣的广场。这座始建于11世纪的城市不仅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更是伊斯兰文化与撒哈拉商路贸易的历史见证,以其"红色之城"的独特风貌和千年不衰的市井活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马拉喀什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071-1072年,由以侵略扩张著称的穆拉比兑人(又称阿尔莫拉维德王朝)建立。他们在此修建城区和堡垒,控制了撒哈拉西部的交通要道,使马拉喀什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城市最初被称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正是从这一称呼演变而来。在柏柏尔语中,"马拉喀什"意为"神域",暗示了这座城市的神圣地位。 公元1147年,莫哈底斯人(阿尔莫哈德王朝)从穆拉比兑人手中夺取马拉喀什,摧毁了原有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将其发展为享有盛誉的都城。这一时期是马拉喀什历史上的全盛阶段,城市范围扩大,城墙延伸,并新建了许多标志性建筑。1269年,马里尼兹人(梅里尼德王朝)征服马拉喀什后,城市逐渐衰落,直到16世纪萨阿迪王朝时期才再度复兴,修复和兴建了包括宫殿、陵墓和喷泉在内的众多建筑。 马拉喀什的每一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不朽的建筑杰作:11世纪穆拉比兑人的城防,12世纪莫哈底斯人的清真寺和尖塔,14世纪马里尼兹人的宗教建筑,16世纪萨阿迪王朝的宫殿和坟墓,以及19世纪巴希亚人的阿尔奥特宫殿。这种层层叠加的建筑遗产,使马拉喀什成为研究北非伊斯兰建筑演变的活态博物馆。 马拉喀什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其"红色之城"的独特风貌。整座城市从老城、皇宫到普通民居,所有建筑外墙都呈现深浅不一的赭红色,在周边棕榈树林和城中花园的点缀下,随着阳光变化呈现出粉红、桃红等不同色调,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这种统一的红色调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价值——红色砖石能够有效反射阳光,帮助居民抵御撒哈拉边缘的炎热气候。 库图比亚清真寺是马拉喀什无可争议的城市象征。这座建于1199年的宗教建筑由阿尔穆瓦希德王朝的苏丹雅各比•曼苏尔主持修建,以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清真寺高达67米(另有资料称70米)的宣礼塔完全用红色石头建成,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从城市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其雄伟身影,对游人而言犹如一座"灯塔"。这座清真寺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建造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整座建筑散发出持久芳香,因而又有"香塔"之称。同时,因历史上书商曾在清真寺内院开设书店,它也被称为"书店清真寺"。 马拉喀什老城周围环绕着长达10公里的红色城墙,这一中世纪阿拉伯人聚居区的防御工事始建于1126-1127年,历经800多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城墙内聚集了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和广场等群众集会场所,并用矩形栅栏将这些地方围起,体现了典型的阿拉伯城市布局。除库图比亚清真寺外,城内还有众多历史建筑瑰宝,如建于19世纪的巴希亚王宫、16世纪萨阿迪王朝时代的圆顶陵墓、本•优素福神学院以及达西•赛义德博物馆等。 如果说红色建筑构成了马拉喀什华丽的外表,那么位于库图比亚清真寺附近的杰马夫纳广场,又称"不眠广场"或"死者广场")则是这座古城的灵魂所在。这个建于12世纪的大广场最初是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地方,其名称"死者广场"便源自这一血腥历史。然而今天,这里已转变为艺人云集的全球文化汇聚地,广场上到处是杂耍艺人、讲故事的人、卖水者、歌舞表演者和各色商贩,喧嚣声此起彼伏,展现出摩洛哥最接地气的市井气息。 杰马夫纳广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昼夜不息的生命力。随着太阳西沉,广场的正式表演时间才真正开始:临时摊档如魔术般出现,整齐排列的果汁摊、烧烤摊、蜗牛摊和羊头摊组成了一片美食海洋;同时,各种民间艺人——舞蛇人、耍猴人、喷火者、算命师、肚皮舞者、传统乐队等纷纷登场,在人群围成的圆圈中各显其能。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香料和新鲜果汁的混合香气,马蹄声、叫卖声、音乐声和观众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千零一夜》般的魔幻氛围,这种热闹景象常常持续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2003年,杰马夫纳广场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广场。这一认定不仅保护了广场的传统活动形式,也确保了这一千年市集能够继续以其原始风貌向世人展示北非最鲜活的文化图景。 马拉喀什自古就是北非地区的商贸重镇和伊斯兰学术中心,作为撒哈拉沙漠商队的北部贸易基地,这里汇聚了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犹太人带来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渗透到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马拉喀什的集市中,游客可以找到从食物、茶饮到箱包、鞋帽,从灯具到手工艺品的几乎所有商品,就像一个露天的百货公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如精美的金属灯具、手工编织的地毯、传统皮革制品和色彩斑斓的陶瓷,这些商品很多仍保持着中世纪的传统制作工艺。讨价还价不仅是交易方式,更是一种社交艺术,体现了马拉喀什商人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 马拉喀什的美食同样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杰马夫纳广场的夜市中,游客可以品尝到摩洛哥特色的塔吉锅、古斯古斯、烤肉串和各种香料调制的传统菜肴。蜗牛汤是当地一道独特的小吃,据说有保健功效;而新鲜榨取的橙汁则是炎炎夏日的最佳解渴饮品。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讲述着穿越时空的文化故事。 进入21世纪,马拉喀什已成为摩洛哥实际上的第二首都,政府各部门都在此设有办事机构。2022年,马拉喀什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标志着这座古城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新角色。 从穆拉比兑人的军事要塞到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马拉喀什用其赭红色的城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用杰马夫纳广场不眠的喧嚣展示着北非文化的永恒活力。这座城市不仅是摩洛哥的"南方珍珠",更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石头构筑的纪念碑,更是那些在时光流转中依然跳动的生活脉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来自江西萍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