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之旅】舍夫沙万:摩洛哥的蓝色梦境与千年历史交织的山城

孙建平游记

在摩洛哥西北部里夫山脉的怀抱中,坐落着一座如梦似幻的蓝色山城——舍夫沙万。这座海拔564米的小镇以其独特的蓝色建筑闻名于世,与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布尔并列为世界三大"蓝城"。 舍夫沙万的蓝不是单调的统一,而是普鲁士蓝、群青、湖蓝、天蓝等各种蓝色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地绽放,每一个街角的每一次停步,都仿佛被无尽的蓝色温柔包围。这座城不仅以其视觉奇观吸引着全球旅行者,更承载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厚重历史与悠闲宁静的生活哲学。 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里夫山脉宽阔的山谷之中,其名字源于柏柏尔语,其中"舍夫"(Chef)意为"角","沙万"(Chaouen)则是"山羊"的意思,合起来可理解为"山羊角",形象地反映了小镇周围山脉的形状。在阿拉伯语中,舍夫沙万的名字通常被解释为"瞭望群峰之巅",这与它作为战略要地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这座城市的历史可追溯至1471年,最初是由遭到西班牙人驱逐的摩尔人建立的一个军事堡垒,目的是从这处隐蔽地点对葡萄牙人发动攻击。16世纪时,舍夫沙万曾短暂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但不到百年就被摩洛哥吞并。15世纪末,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从西班牙渡海来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座城市。在1920年被西班牙占领前,这里长期作为宗教极端主义中心,不对任何外国人开放,尤其是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基督教徒。 舍夫沙万的历史与犹太难民有着不解之缘。15世纪受到西班牙宗教迫害的犹太人首先发现了这座偏居一隅的山城;19世纪初,为逃避希特勒的种族清洗,又一批犹太人来此避难;1930年代,从西班牙逃离的犹太难民大规模涌入。这些犹太移民不仅带来了安达卢西亚的建筑风格,更将蓝色引入了这座山城的建筑装饰中,逐渐塑造了舍夫沙万今日的独特风貌。 漫步舍夫沙万的街巷,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无处不在的蓝色。然而这座城并非一开始就以蓝色著称,最初仅是一个普通的柏柏尔山城,房屋多以传统的石灰白为主。关于为何整座城被涂成蓝色,最广为接受的解释与犹太教信仰相关。在犹太教中,蓝色代表天空和天堂,寓意着上帝的保佑。<br> 舍夫沙万的蓝并非简单粗暴地将整栋房子涂成蓝色,而是仅涂在房子四周的墙上,且往往随意涂到一定高度,上面保留墙壁原始颜色,点缀着五彩的花盆植物和不同颜色的门,形成独特的美学效果。当地居民甚至发展出一套"蓝色路标系统":未漆色的石板路表示可以通行,淡蓝或白色的路则表示此路不通。 舍夫沙万的老城区是整个摩洛哥最有趣、最宁静的麦地那之一。与马拉喀什或非斯喧嚣的麦地那不同,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许多当地人仍住在老城区,孩子们在街上玩耍而不纠缠游客要钱,店主们态度随和不会强行推销。 舍夫沙万的建筑其实并不精致,甚至有些粗糙,墙面可能坑坑洼洼,巷子里还纵横交错着电线。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与梦幻的蓝色形成奇妙对比。有些住户将阿拉伯风格的大门修建得十分典雅别致,公共水井也被装饰得异常漂亮。居民们在自家小院和巷子里种植各类花卉植物,为蓝色背景增添缤纷色彩。 舍夫沙万如同一座立体迷宫,弯弯曲曲的小巷上下起伏,铺着不规则的石板路。虽然初次到访可能担心迷路,但实际上老城规模不大,即使走错也能很快回到主路。 舍夫沙万还是著名的"猫城",蓝巷中随处可见慵懒的猫咪,或倚靠台阶,或静卧窗台,与蓝色背景浑然一体。 舍夫沙万的居民构成反映了其复杂历史:柏柏尔人、犹太人和摩尔人共同生活于此。柏柏尔人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穿着宽松飘逸的传统服饰,头部用头巾严密包裹,在蓝色背景下格外醒目。需要注意的是,当地居民比较忌讳被正面拍摄。 舍夫沙万的小巷布满各类店铺,从纪念品、服饰到食品百货应有尽有。五颜六色的布料和头巾悬挂巷中,为蓝色主调增添活力。当地特色的矿物染料、手工陶瓷和工匠香皂都是不错的纪念品选择。有趣的是,随着中国游客增多,当地店主常会用中文说"你好"、"再见"等简单词语。 舍夫沙万的魅力远不止于它的蓝色外表。这座城如同一部立体的历史书,记录着摩尔人的建筑智慧、犹太人的信仰寄托、柏柏尔人的生活哲学。当游客穿过厚实古老的拱形土门,踩着大块石头铺就的小路前行,路过认真缝制传统长袍的工匠、往墙上涂抹蓝色的妇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缓慢呼吸的脉搏。 正如一位旅行者所描述的:"穿行在舍夫沙万的小巷里,仿佛进入到一片蓝色海洋里,尽管天气炎热也感觉到丝丝凉意"。但更令人难忘的是转角遇见的友善微笑、主动带路的当地居民、送你野花并期待看照片的孩子们。这些温暖的人际互动,让舍夫沙万从一张明信片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舍夫沙万告诉我们,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看什么",更在于"感受到什么"。在这座蓝色之城,最好的旅行方式或许就是放下地图,让自己迷失在弯折的巷弄中,坐在蓝色台阶上调整呼吸,不急不慢地等待下一个转角可能遇见的惊喜——一只晒太阳的猫、一扇别致的门、一次真诚的交流,或是内心深处久违的宁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来自江西萍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