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非遗馆分馆</p><p class="ql-block">通榆政协文史馆李锐士诗意雕影馆</p><p class="ql-block">通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通榆县第九中学校省级非遗展览室</p><p class="ql-block">通榆第二实验小学非遗传承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基督宗教是中国五大宗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主教、基督新教),宗教信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参与教会礼仪及祈祷生活。因此,作为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堂大多历史久远,并且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中国的教堂主要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中式教堂,也有少数其他风格的教堂,但总体来看哥特风格的教堂偏多。本期向大家简绍我国的十大著名教堂及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圣索菲亚大教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要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才能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组织扩建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并于当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现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哈尔滨城市建设规划展》在馆内展出,共分“历史名城”、“建设历程”、“规划明天”三个部分,系统展示了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现代化大都市嬗变历程,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前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圣索菲亚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穹顶擎天映日光,千年圣殿阅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金辉曾照拜占月,画壁犹存古教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帝国风云随浪涌,清真礼乐共尘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谁言信仰分高下,且看人间聚一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属“哥特”式建筑,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石室天主堂四周,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鲜花簇拥,五彩缤纷。目前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都到石室观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堂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内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堂内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正面大门上面和四面墙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所有门窗都以法国制造的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爱、肃穆的宗教气氛。石室天主堂四周,一年四季树木常青,鲜花簇拥,五彩缤纷。目前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都到石室观光。</span></p> <p class="ql-block">《石室圣心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宛如双剑刺青云,百载犹传救赎音。</p><p class="ql-block">彩壁忽开天国近,玫瑰初堕世尘深。</p><p class="ql-block">劫灰未冷虔徒泪,圣谕长镌石室心。</p><p class="ql-block">暮色如潮吞万籁,穹窿独耀十字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3、佘山圣母大教堂:亦称“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又名佘山圣母大殿,为远东第一圣母大殿,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山顶,包括中山教堂和山顶大堂两座。中山教堂建于1894年,山顺大堂1925年奠基,1935年正式落成。山顺大堂的设计者是葡萄牙籍的耶稣会会士叶肇昌,建筑具有罗马过渡时代的风格。钟楼高38米,堂的屋脊高17米,东西长56米,最阔处25处,可容纳3000余人。顶部圆穹上树一铜铸圣母托耶稣像。中山教堂建有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等“三圣亭”。中山教堂到山顶大堂间,建造14处苦路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42年被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1946年罗马教廷又给佘山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礼。从此,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成为世界天主教十五个朝圣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座大殿1942年被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minor Basilica),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1946年罗马教廷又给佘山特恩,准许给佘山圣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该堂于1871年由法国传教士始建,1935年落成。早在1844年,法籍传教士南格禄即到此处勘测地形,准备建屋。此后不断扩建宗教设施。它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无木无钉无钢无梁的四无结构,堪称不对称的典范。从20世纪40年代起即为世界闻名的天主教圣地,也是国内天主教最主要的朝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35年完工的大堂建于佘山山顶,建筑风格模仿罗曼建筑,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东西长56米,南北宽25米(最宽处35米)。红砖外墙,正门设在西南面。教堂西南角的方形钟楼高38米,钟楼顶部为16根柱子支撑的橄榄形穹顶,上立一尊高4.8米、1.8吨重的“进教之佑圣母托小耶稣”的铜像。教堂立面四周红砖墙上尖拱形彩色玻璃窗,顶屋脊则铺以碧绿色琉璃瓦。大堂内部设有3000个座位,尽端的大祭台用镶金嵌玉的大理石雕成,祭台与座堂间用低矮的汉白玉栏杆分隔,花瓷砖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由于佘山大教堂建造在海拔98米的山顶上,工程相当艰巨,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把石头等建筑材料靠人抬肩扛从平地运到山顶。所用石料从福建用船运送到佘山脚下。整幢建筑有“四无”之称,即无钉无木无钢无梁。</span></p> <p class="ql-block">《佘山圣母大教堂》</p><p class="ql-block">钟鸣沪上九峰巅,金殿初阳耀海天。</p><p class="ql-block">穹顶云开窥圣母,彩窗光转现真颜。</p><p class="ql-block">千阶石磴虔心近,万国衣冠祷语连。</p><p class="ql-block">我亦登临同仰止,漫将思绪付诗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4、王府井天主堂,俗称东堂,又名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是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明末,俩人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共约30间,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的圣像,嘉庆十二年(1807年)失火后废止。1884年,重建罗马式大堂, 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两国合建即现在的东堂。东堂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面阔25米,共约30间,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占地近1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段正在进行改造,原先围绕教堂的围墙被拆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灰色的欧式尖顶建筑因其古老而越发透出神秘,新铺就的门前广场在绿树环绕中更具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周围的现代化建筑包围中,王府井天主堂成了这条大街上的新景点。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教堂门前广场已铺装完毕,广场两侧设有座椅可供行人小憩。在教堂南侧,占地1000多平方米、王府井大街上最大的绿地马上就要露面,它将是一座花卉、灌木、乔木立体种植的花园。由于以玫瑰为主,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玫瑰园。从玫瑰园流出的一股人造泉水,因为依广场南侧层叠而下,所以名为“叠泉”。整个教堂广场高出地面1米有余,使其更显与众不同。据说,由于完全按西式天主教堂设计,玫瑰园下还会有一个葡萄酒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王府井教堂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虽然身处闹市,却丝毫没减少它圣洁的气质。节日期间有时不经意从堂前走过,浑厚的电风琴声和唱经班阳光般的歌声会从里面传出来,荡漾在冬日的空气中。</span></p> <p class="ql-block">《王府井天主堂》</p><p class="ql-block">圣殿巍峨峙燕京,雕甍画栋映晴明。</p><p class="ql-block">金辉十字云端耸,彩绚玫瑰窗畔生。</p><p class="ql-block">暮鼓晨钟醒世俗,诵经祈祷化愚氓。</p><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风标异,天主教传华夏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5、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一状――生命恰如驾驭一,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span></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堂》</p><p class="ql-block">百载穹窿沐夕晖,哥特双剑刺云帏。</p><p class="ql-block">彩窗浮影疑天阙,尖拱回音动帝扉。</p><p class="ql-block">旧壁犹存劫余痛,新堂重焕世前徽。</p><p class="ql-block">晚钟遥应海关塔,共听申江浪拍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6、西开教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开教堂又称法国教堂。在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原墙子河外老西开一带,故名。包括天主教总堂和大教堂,分别建于1914年和1917年,为法国天主教所建。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呈"品"字型,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西开教堂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又称老西开教堂、法国教堂。西开教堂是天津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坐西南朝东北。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西开教堂建造时,天津法租界派巡捕进驻该地区。教堂建成后,发生法租界巡捕将驻守张庄大桥的中国警察缴械拘禁的事件,引起天津市民大规模抗议活动。后来,这一地区长期维持中法共管局面。当时教堂本身位于华界,大门正对着天津法租界内的福煦将军路(滨江道),所以显得非常宏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堂侧面是同时建造的“法汉学校”(为天津第二十一中学),后面是教会医院(为天津妇产科医院)。西开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罗曼式,有三个并列的绿色穹顶,高达45米,每座穹顶上有一个青铜十字架。建筑主体是用红黄色花砖砌造的,教堂内有许多壁画和大管风琴,前面院中有圣水坛,有左右两道大门,信徒分男女从不同的门入内。</span></p> <p class="ql-block">《西开教堂》</p><p class="ql-block">红墙穹顶入苍茫,暮鼓晨钟岁月长。</p><p class="ql-block">彩绘玻窗凝幻影,青铜圣像立残阳。</p><p class="ql-block">百年风雨神犹在,万国衣冠梦已凉。</p><p class="ql-block">独有紫荆开又落,空阶谁辨旧时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7、洪家楼天主教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家楼天主教堂全称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一般简称洪楼教堂,为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济南文化带的重要象征。教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区东部,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东邻山东大学老校,以洪家楼村而得名,是济南市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洪家楼天主教堂也有说法为1904年),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1906年扩建,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威严高耸,蔚为壮观,基本属于欧洲12至16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闻名世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极为相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该教堂结构合理,建筑质量极高,细部处理精致,整座建筑给人气势如虹、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之感,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术、传统工艺可以建造任何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精细的建筑。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是比较纯粹的西方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细部看出中国传统的影响。教堂主厅的屋顶盖着中国传统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龙头,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顾立爵神父在济南东郊的洪家楼购地兴建教堂。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6月27日,山东巡抚袁世凯要求外籍教士赴烟台、青岛躲避,中国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楼教堂,“以便保护”。7月5日,历城知县李祖年带兵查封洪家楼天主教堂,将聚集于此处的华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义和团开始破坏洪家楼教堂,挖掘教士坟墓。历城知县闻讯派兵镇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02年,天主教山东北境教区的方济各会荷兰籍申永福主教主持在洪家楼动工兴建新的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由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外墙用石块砌成,西面的正立面有两座高大的尖顶钟楼,还有众多的小尖塔。教堂内部布满了天主教题材的壁画和雕刻,大厅可容纳800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施工者为孙村著名石匠卢立成,在他三十多岁时(1904年洪家楼天主教堂)由德国人特意聘请为工程的总施工、总监管,带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总管着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图纸对采购、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进行安排调度,历时三年终于使工程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该教堂体量高大,气势宏伟,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立面为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教堂坐东面西,前窄后宽,多角多棱,多门多窗,建筑面积约为1625平方米(另一说法为2600多平方米,可能为占地面积),可容纳千人作弥撒,圣坛设于东端。正面两侧为尖顶分立式钟楼(塔),石砌方形,塔顶高高耸起,高约60米,左右为穹窿式尖券顶,具有典型的高直作风,一切都充满了向上的动势,其上布满了细长的尖塔和狭长的窗户,更增加了塔楼的高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两座钟楼(塔)夹着中部教堂大厅的山墙,其上排满密挤的窗户,底层的三个正门均为尖拱型,拱门上面层层雕花,装饰美观;教堂后端也矗立着两个高约5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对应,皆为青砖、料石砌垒,垂直挺拔,使整个教堂更加雄伟壮观。其屋顶是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屋顶,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这种高耸的屋顶会让他们离上帝更近,屋顶的上方树立着十字架,四面墙上是长条的窗户,钟楼南面的墙上挂着一面钟表,钟表数十年如一日的转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富丽堂皇教堂主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中央通廊高大,进深很长,洪家楼天主教堂地面用青条石铺就,堂内设两排方形纵柱(约40余根),柱头雕刻着镂空花卉,圆顶和墙壁上绘制的精工图案、雕饰和文字。高耸的穹窿顶上绘满了宗教壁画(多为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案),细长的柱身布满玲珑的雕刻,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使人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教堂里面的采光也很充分,其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强烈的光色效果。尤其是在日出时,东端圣坛处霞光灿烂,五彩缤纷;日落时,西面入口处则是光彩四溢,满目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洪家楼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百载经堂沐夕晖,哥特双塔入云巍。</p><p class="ql-block">尖窗彩绘光浮影,穹顶浮雕势欲飞。</p><p class="ql-block">曾伴钟声传福音,更随烽火证作为。</p><p class="ql-block">沧桑未改庄严相,多少游人带月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8、西什库天主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什库天主堂,本名救世主教堂,又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它最初坐落在中南海的西岸蚕池口。此地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而且他还亲自题写了“万有真原”的横匾和一副对联。1703年12月9日, 举行了开堂仪式且命名为“救世主堂”。1827年(清道光7年)历经了124年的教堂被拆毁。1860年 (清咸丰10年)官方把此地归还给教会。六年后,一一座崭新而宏伟的教堂在原址建立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西什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 名为救世堂。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 , 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由于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钟楼引 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悦,经过与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的交涉,教会同意将教堂迁往西什库,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的教堂建筑,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新式建筑正式落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 壁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 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曾经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刻装饰,门中央主跨上有一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礼拜堂四周则有大不的80面玻璃花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为黄顶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设计,庭内安放乾隆皇帝手书御碑两统,碑亭内侧则是四尊中式的石狮子,还有一对石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北堂大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前有胎,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堂正面上镶汉白玉石一方,镌刻着耶稣善牧圣像。大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光绪十四年(1889年) 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汶天主堂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堂内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顶俱镂菘菜叶形,柱高4丈9尺。大堂内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门内建有唱经楼,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门面。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耸而上。大堂主祭台的北边是苦难堂。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在修建西什库北堂时还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 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扒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1985年, 教堂修缮一新, 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除了主体建筑,西什库教堂还有面积很大的附属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以及光华女子中学、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华北教区主教府,如今这些附属建筑大多都被其他单位占用,只有若瑟修女院还保留使用,位于教堂西北侧。</span></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天主堂》</p><p class="ql-block">琉璃十字入青云,石阙嵯峨镇帝宸。</p><p class="ql-block">曾历劫波存圣骨,几经王气化慈恩。</p><p class="ql-block">彩窗影浸西洋月,铜管声回北斗辰。</p><p class="ql-block">谁向堂前询旧事,砖纹犹刻太平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9、圣弥厄尔教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圣弥厄尔教堂建于1932-1934年,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和罗马式的结合,属新浪漫派,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教堂占地1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教堂以钢筋混凝土和黄色花岗岩砌筑而成,表面雕以优美简洁的纹案,淡黄色的墙体,带点粉色的红屋顶,色彩丰富而又甜美。半圆拱形窗户显得朴素而庄重。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玫瑰花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高达56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青岛天主教圣弥厄尔大教堂于1932年破土动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1934年10月落成,历时两年半多。教堂的设计师是德国人毕娄哈,关于圣弥厄尔天主教堂的设计,还发生过一个”小意外“,据说教堂的施工建设原本并不是毕楼哈负责,在教堂开始施工后不久,原本的负责人不幸染病离世,才由毕楼哈接过圣弥厄尔教堂的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据说一开始教堂拟建高百米,却因为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不得不修改图纸,并由最初的哥特式设计方案变更成为如今的罗马式风格。历经一系列“波折与磨难”,青岛地区最大的罗马式建筑面世了,避免了像同为哥特式建筑的巴萨罗那圣家族大教堂那样,历经百年都没有建造完成,即建成现在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圣弥厄尔教堂》</p><p class="ql-block">穹顶穿云十字扬,彩窗凝露沐朝阳。</p><p class="ql-block">百年石壁栖天使,千载经筒转圣光。</p><p class="ql-block">弥撒声随钟荡漾,虔诚心共烛低昂。</p><p class="ql-block">阶前多少风尘客,一入深堂泪满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0、香港圣约翰大教堂:香港圣约翰大教堂(ST.JOHN'SCATHEDRAL 也译:圣约翰座堂)俗称大教堂,位于花园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信教教堂。其间在1865年进行扩建工程,成为今日的模样。二次大战期间,日军曾以该教堂为总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百余年来,经过不断扩建修缮,即成今日之规模。该教堂至今仍旧是香港基督教弘传教义的中心,也是圣公会港澳教区的主堂,在香港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圣若望大教堂位于中环花园道,现今远东最古老的英国教堂,建于1847年,哥德式建筑,雄峻的石砌楼塔上有四个小尖顶;长拱形窗与圆窗对照,高约20米。周围环境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战后多次重修,旧貌仍得以保存。正门前有纪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殉难者。旁边地下平放麦士维士兵的墓碑,以纪念在香港保卫战时在教堂前殉难的士兵。教堂北墙上另有威廉大尉纪念碑石,以纪念他在1857年时于广州城下殉难。现时,它仍是对公会港澳教区的主堂。</span></p> <p class="ql-block">《香港圣约翰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十字巍峨出九龙,百年风雨浸砖红。</p><p class="ql-block">尖穹暗接星河浪,彩牖明参造化功。</p><p class="ql-block">管键频催新颂曲,烛光犹照旧雕栊。</p><p class="ql-block">谁言此地殊中土?粤语祈声彻曙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感谢网友人民游学图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