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千载:多维发力推动中国婺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能金华高质量发展与文化标识建设

东篱把酒

<h3> 施怀德</h3> <h3>【题记】中国婺学,是以“南宋理学巨擘”“浙东学派奠基者”吕祖谦为核心、以“中华吕氏实学思想奠基地”金华地域为原点,通过折衷理学派系矛盾、整合经史研究方法、倡导“经世致用”实践而形成的儒家学术流派,其思想辐射超越地域界限,深度参与宋元明清儒学主流话语的演进,并成为“浙学”传统的核心源头。中国婺学作为独立学术概念,其核心价值在于南宋至明初金华儒学呈现的思想独创性与跨地域影响力,若依托现代学术机制实现话语体系、学术形象重构和重塑,中国婺学作为东亚儒学研究的重要支点,可铸就一张闪耀世界的 “金华文化金名片”。</h3> <h3>引言:时代召唤、标识引领与中国婺学价值<br><br>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两创” 战略如时代号角,为各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指明方向。金华,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肩负起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全球文明对话的广阔舞台上,金华市域文化标识战略应运而生,其中 “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 尤为瞩目。<br><br>金华市人大八届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擦亮这“三大”文化标识,培根“万年稻源”,铸魂“千载婺学”,焕彩“百工艺都” ,着力实施“三大”文化标识整体培育工程,具有深远战略意义,而其中“千载婺学” 作为核心标识之一,则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br><br>婺学,又称婺州实学(呂学、金华学派),其内涵深厚,以 “经世致用”“重实践、求实效”“义利并重”“兼容并蓄” 为核心特质。作为宋明理学重要分支及明清实学重要源头,“中华吕氏实学思想奠基地”金华婺学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南宋理学巨擘”“浙东学派奠基者”吕祖谦等大家的思想成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br><br>在当代社会,中国婺学的务实、创新、重商、崇教、和谐等思想,对解决经济发展、社会治理、道德建设、文化认同等问题具有深刻启示。它为金华地域文化注入思想内核、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思想标识 ——“铸魂” 之源。<br><br>而 “万年稻源”(上山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早期农耕文明务实、坚韧精神,为 “千载婺学” 提供了深厚历史土壤和精神源头,铸魂“千载婺学” 实现了对培根“万年稻源” 精神内核的千年传承与思想升华;“千载婺学” 中蕴含的思想,又为 “百工艺都” 提供精神动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驱动其为人文经济发展增色 “焕彩”。<br><br>如何多维发力,将 “千载婺学” 厚重资源转化为金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资源,并协同另两大标识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华文化 IP,成为亟待深入探索的核心命题。</h3> <h3>一、固本培元 —— 深化理论重构与学术研究<br><br>理论重构是推动中国婺学发展的根基。<br><br>1.  文献典籍的系统性整理与数字化<br><br>对文献典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与数字化,收集婺学相关古籍、文献等,建设 “中国婺学文献数据库” 与数字人文平台,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数据支撑。<br><br>2.  学术谱系与思想脉络的深度梳理<br><br>深度梳理学术谱系与思想脉络,厘清中国婺学发展流变,界定不同时期(宋、元、明、清)代表人物、核心著作主要观点及相互关系。深化对范浚、吕祖谦、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浦阳江大儒(方凤)、浙东三大家(柳贯、黄缙、吴莱)、婺学集大成者(宋濂)及后续重要学者思想的研究。辨析婺学与浙东学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的关系与异同。适当增加对婺学与金华地域特性(如农耕文明基础、商贸传统)关联性的研究,呼应“万年稻源”的根基。全景式展现以稻作、农耕、耕读、书院、小邹鲁文化为支点的万年中国婺学发展脉络。<br><br>3.  核心概念的当代阐释与理论重构<br><br>对核心概念进行当代阐释理论与重构,运用现代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视角,重新解读 “经世致用”“义利之辨” “事功”、“格物穷理”等核心概念,提炼中国婺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理论内核。构建体现时代特征、逻辑自洽的当代中国婺学(大婺学或新婺学)理论体系框架。强调重构的理论体系需服务于“铸魂”功能,能清晰阐释其作为“千载婺学”标识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h3> <h3>二、薪火相传 —— 推动传承创新与普及教育<br><br>传承创新是中国婺学延续的关键。<br><br>1. 融入国民教育与干部培训体系<br><br>在教育体系方面,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中国婺学乡土教材、读本和课程,将 “千载婺学” 作为金华核心文化标识之一进行介绍,阐明其与另两大标识关系;在金华高校设立“中国婺学研究中心”或相关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将中国婺学“经世致用”、“务实清廉”等思想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强调其对地方治理文化的重要性,让中国婺学所蕴含的治理智慧(务实、民本)融入人才培养与干部成长全过程。<br><br>2. 文化遗产空间活化利用<br><br>保护、修缮并活化利用中国婺学相关书院遗址(如丽泽书院)、名人故居、祠堂等,打造集研究、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中国婺学文化地标”(如中国婺学文化公园、主题博物馆)。打造“中国婺学文化地标”时,需有意识地将其定位为展示“千载婺学”标识的核心场所,在展陈设计中体现其标识意义及与另两大标识的关联。<br><br>3. 文化传播与普及活动<br><br>创作以中国婺学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戏剧、影视、文学、书画),举办高规格的“中国婺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常态化论坛、讲座,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动漫等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普及传播,突出 “千载婺学” 品牌标识,探索与“万年稻源”(如农耕智慧)、“百工艺都”(如工匠故事)主题的联动创作,让中国婺学以多样形式走进大众视野。</h3> <h3>三、古为今用 —— 促进现代转化与资源赋能<br><br>现代转化是中国婺学彰显当代价值的途径。<br><br>1. 智力资源(智库功能)转化<br><br>成立 “中国婺学与经济发展研究院”,聚焦金华发展重大问题(如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基层治理、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基于婺学智慧的咨政建议;挖掘中国婺学中的管理思想、商业伦理,为现代企业管理和商业文化建设提供本土智慧;研究中国婺学智慧在 “百工艺都” 产业升级(如传统工艺振兴、制造业智能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助力产业创新发展。<br><br>2. 活力资源(精神动力)转化<br><br>弘扬中国婺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精神,塑造新时期 “金华精神” 内核,将“千载婺学”标识及其核心精神(如务实创新、义利并重)作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宣传推广,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炼中国婺学“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传统,营造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中国婺学“阴阳中和”“和合共生” “和会万邦”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br><br>3. 产业资源(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转化<br><br>发展“文化标识主题研学”产业,设计 “寻根万年(稻源)、问道千载(婺学)、匠心百工(艺都)”三大主题或融合主题的精品研学路线。将中国婺学书院、名人遗迹与上山文化遗址、特色工艺街区/工坊串联。开发融合性文化创意产品与体验,鼓励开发融合“稻源-婺学-百工”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体验项目时,可结合中国婺学理念(如“格物穷理”“心理一元”)与工艺制作(百工)、农事体验(稻源)。打造全域旅游核心品牌,将“千载婺学”深度融入金华全域旅游品牌体系,重点打造“跟着文化标识游金华”或“问道婺学·匠心金华”等品牌。将中国婺学文化点,作为“百工艺都”旅游线路的重要文化支撑点和价值阐释点。探索“中国婺学+”赋能“百工艺都”模式,如中国婺学+工匠精神,挖掘中国婺学中“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契合点,提升工艺产业的文化内涵;又如中国婺学+商业伦理,运用婺学“义利并重”思想,塑造金华商贸、电商(如义乌小商、永康小五金)的特色商业文化品牌。再如,策划举办“东方手造艺术博览会”时,设立“千载智慧·百工传承”主题展区或论坛,阐释中国婺学思想对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启示。<br><br>4. 治理资源(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化<br><br>挖掘中国婺学“重民本”、“讲事功”、“务实风”等思想,探索其在完善基层自治、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中的应用;研究传统中国婺学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为现代社区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h3> <h3>四、声闻寰宇 —— 拓展全球传播与文明对话<br><br>全球传播是中国婺学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br><br>1. 学术成果国际发表与交流<br><br>支持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平台发表,鼓励学者参与汉学、儒学、哲学等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升中国婺学国际学术影响力。<br><br>2. 多语种译介与对外出版<br><br>系统翻译婺学核心典籍、研究成果、通俗读物,出版多语种的《中国婺学读本》、《金华思想家丛书》,打破语言障碍,让世界读懂中国婺学。<br><br>3. 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活动<br><br>策划举办 “世界稻源文化大会暨国际婺州实学论坛 / 文化周”,邀请国际学者、文化名人参与,共同提升金华文化标识的国际影响力。大会/论坛/文化周中,可设置专门环节探讨“稻源-婺学-百工”的文明脉络。利用“世界金华人大会”等平台,系统性推介“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整体文化标识体系,提升国际知名度。<br><br>4. 数字化国际传播平台建设<br><br>建设多语种、多媒体的 “中国婺学全球传播网”,利用社交媒体、海外主流平台精准推送婺学内容,拓宽传播渠道。<br><br>5.  突出“共享价值”传播<br><br>重点阐释中国婺学中关于务实发展、经世济民、和谐共生、重视教育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强调其对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启示。<br><br>6.  全球传播中突出“金华文化标识体系”<br><br>在数字化平台、多语种出版物、对外交流中,有意识地将“千载婺学”置于“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的整体框架中进行传播,讲述三者共同构成的金华故事,展示中华文明地方性实践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强调“千载婺学”是理解金华从古老农耕文明(稻源)走向商贸繁荣、百工兴盛(百工艺都)的思想钥匙。</h3> <h3>五、保障支撑 —— 构建协同推进体系<br><br>坚实保障是中国婺学发展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石。<br><br>1.  强化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修订)<br><br>成立市级层面“金华市域文化标识(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传承创新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组负责 “千载婺学” 工程,统筹规划、协调资源,确保三大标识培育协同性。制定《金华市“千载婺学”标识培育与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X-203X)》,作为整体文化标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目标、任务、路径。<br><br>  2.  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br><br>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研究、出版、传播、项目建设。出台鼓励社会力量(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的政策。<br><br>3.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br><br>引进和培养中国婺学研究、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建立“中国婺学传承人”制度,支持民间学者、文化工作者,充实人才储备。<br><br>4.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br>   <br>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模式,探索设立 “中国婺学文化发展基金”,拓展资金来源。<br><br>5.  健全评估与反馈机制<br><br>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工作成效(学术成果、传播效果、产业效益、社会影响)。评估指标需包含“千载婺学”标识本身的认知度、影响力提升情况,以及其对“万年稻源”、“百工艺都”标识的协同带动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和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策略,保障工程高效有序开展。</h3> <h3>结语:迈向全球思想资源的“金华文化金名片”<br><br>站在时代潮头,展望中国婺学发展蓝图,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努力,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千载婺学” 必将化身为驱动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文化引擎与独特竞争优势,作为 “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 文化标识体系的思想支柱,共同构筑起金华极具辨识度的文化 IP。<br><br>这不仅承载着金华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使命,更是金华为中华文明当代价值提供完整地方样本,向全球贡献独特 “金华智慧” 的积极担当,是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的核心战略举措与标志性成果。<br><br>我们热切期盼 “千载婺学” 思想在金华乃至更广领域重焕生机,与 “万年稻源” 的深邃智慧、“百工艺都” 的蓬勃活力携手共进,铸就一张闪耀世界的 “金华文化金名片”,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卓越品质,向世界递上金华这张承载着历史厚重与创新活力的文化名片。</h3> <h3>(作者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