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北京后已是第五次乘坐飞机了。此刻,正从阿根廷卡塔拉塔斯国际机场飞往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座拥有冗长机场名称的城市)埃塞萨皮斯塔里尼部长国际机场。在南美广袤的土地上,许多地区没有陆路交通,只能靠飞机或船只运行。旅行中时间宝贵,因而大多选择乘坐飞机,当走完南美全程时竟搭乘了12次航班。</p> <p class="ql-block"> 飞机起飞时正是落霞满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两个小时后,飞机盘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时,大地一片灯光璀璨,像洒落了满地的水晶。这正是对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名字的最好诠释:西班牙语“好空气”!这片水晶般的世界,让我第一时间喜欢上了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两晚,下榻于阿根廷总统米莱在竞选总统期间居住了一年多的Libertador酒店;而此前于巴西圣保罗入住的则是伊丽莎白女王、海明威曾驻足之地。看来,这次的旅行公司颇为青睐“名人效应”。其实于我而言,旅途中的住宿,干净、舒适、便利足矣。常常是一闭眼、一睁眼,便又要启程,无暇细品酒店的环境,更遑论探寻那些名人的轶闻趣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翌日清晨,我们乘船前往乌拉圭的科洛尼亚小镇。乌拉圭,这个夹在巴西与阿根廷之间的国度,面积与贵州省相仿,人口300多万,与北京朝阳区差不多,这样的小国寡民却因两届世界杯而闻名遐迩:1930年首夺桂冠,之后沉寂二十年未参赛;1950年再度问鼎。那场令东道主巴西痛彻心扉半个世纪的“马拉卡纳惨案”,至今仍是足球史上的传奇。我们此行乌拉圭,非为足球,只为探访这个国家唯一的世界遗产——科洛尼亚小镇的风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科洛尼亚小镇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隔河相望。只是这条河有点儿宽了,从西端的48公里逐渐向东扩展至230多公里。即使从布港乘船前往科洛尼亚,也需一个多小时。这便是世界上最宽的河流——由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汇聚而成的拉普拉塔河,眼前正是它注入大西洋的最后一段。既然与海相连,缘何不称海湾?坐在船上四顾苍茫,我暗自思忖,或许因为河中流淌的始终是淡水吧。关于它的名称是“海湾”抑或“河口”、“淡水湾”,至今仍有争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16年,西班牙人首次抵达拉普拉塔河。160多年后,已占据巴西的葡萄牙人试图将势力向西南扩张,于是在乌拉圭建立了科洛尼亚,但旋即被西班牙人夺走。此后的百余年间,它深陷西葡两国的历史争端与条约更迭之中,成为反复争夺的焦点,控制权竟七次易手,最终落入西班牙的长期掌控。如此激烈的拉锯战,皆因小镇扼守着拉普拉塔河河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拉普拉塔”在西班牙语中意为“银子”。然而,乌拉圭河裹挟着南美大陆的红土奔腾而下,汇入拉普拉塔河,将河水染得浑黄一片,颇似我们的黄河,哪有半分“银光闪闪”的影子?原来这名字来自西班牙殖民者,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span>登上南美大陆时,在大河附近看到土著满身银饰,认为这里盛产白银,于是用西班牙语称这条河为Rio de la Plata,意为“白银之河”,当然真正的银矿不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倒是那些通过此河运往欧洲的、从南美各地掠夺来的金银财宝。使拉普拉塔河成为真正的“银川”。同时,这条水路也是殖民者将欧洲货物输入南美内陆的重要通道。遥想巴拿马运河开通前的海运时代,殖民者从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劫掠的珍宝,必须绕行南美大陆最南端方能运回欧洲,耗时费力且风险巨大。如此看来,位于拉普拉塔河口的科洛尼亚确是一块必争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渡轮靠岸,踏着被岁月磨得光亮的石块路,很快进入老城。古老的科洛尼亚殖民地由葡萄牙人于1680年建立,全名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长达一个世纪的反复争夺,反倒使这座古城幸免于大规模改造,意外地保留了众多原始建筑。它们完美融合了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时代的建筑风格,无声地勾勒着历史的脉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仿佛走进遥远的旧时光。崎岖的石块路、低矮的房屋、古旧的坎坡门,连同小镇居民那份悠闲从容,真让人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恍惚感。这里,确乎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漫无目的地在小街小巷中穿行着、欣赏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科洛尼亚古城的街道也别具一格。葡萄牙人铺设的路面,两边高中间低,雨水顺中而下;西班牙人则相反,中间高两边低,雨水向两侧分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头巷尾、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一束束火红的鸡冠刺桐花——阿根廷的国树,拉普拉塔河流域的特有植物。花开时灿若云霞,热烈奔放如探戈舞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角梅</p> <p class="ql-block"> 还有高大的蓝花楹,去年在西班牙得见方知是原产于巴西的南非国花,其形更似乔木。最为抢眼的,还是那些探出墙头或半遮房檐的三角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花前树下,人们或牵狗漫步,或啜饮咖啡闲谈。这里不见高楼大厦的巍然,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甚至连红绿灯都寻不着踪迹,唯有旧时的老爷车停驻在老屋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生活如此恬淡悠然,不时让人生出如陶翁误入桃花源般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往老城区的路口,一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设立的铭牌静卧在地,清晰地标注着:“老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坎坡门是古城的入口之一,1745年由葡萄牙人建造,门楣上的葡萄牙王室徽章,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统治历史。它是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古城的重要历史遗迹。城门保留了原始的石砌结构与拱门设计,融合了葡萄牙军事建筑风格,与附近的1811广场、叹息街共同构成了古城历史街区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路旁高大的梧桐树下偶有地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下,咖啡馆刚刚开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镇里,西班牙风格的教堂、修道院与葡萄牙式的民居、庭院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贝尼托教堂,是古城中最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堂,与老城同龄,始建于1680年。尽管历经沧桑,几度修复,其内部装饰仍保持着简洁朴素之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一侧,铁索圈起一片空地,那是老总督府的遗址。旁边的铭牌记录着:“1680年,里约热内卢总督、上尉曼努埃尔·洛博与一批欧洲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葡萄牙城市——萨克拉门托殖民地。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葡萄牙总督府,它是当时城内最负盛名的建筑。您面前所见,正是其地基遗迹。”铭牌还记述了总督府昔日的坚固石墙、瓦片屋顶、粗壮木梁以及精美的石雕门窗装饰。1777年,西班牙王室正式占领此城后,总督府便遭废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11广场,其名源于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在那一年领导的乌拉圭独立战争。1811至1828年间,乌拉圭终于在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及巴西的角力中赢得独立。广场周边,保存着殖民时期葡、西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区的任何角落抬头总能望见一座白色的灯塔。它始建于1857年,矗立在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厚达1.2米的古老墙壁之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遗址,虽仅剩断壁残垣,却仍是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当年的宏伟轮廓依稀可辨。修道院里破碎的彩色玻璃与斑驳的壁画诉说着往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叹息街深藏古城之中。站在街口望去,另一端便是浩渺的拉普拉塔河。在众多镶嵌着蓝白瓷砖街牌的小巷中,葡萄牙人修建的这条叹息街声名远扬。楔形石块铺成的街道两边,是殖民时期的屋舍,据说曾是士兵与水手们寻欢作乐之地。叹息街名来源有二:一说此街是押解死刑犯前往河边溺毙的必经之路;另一说则是在一个皎洁月夜,一位等待情郎的少女在此被蒙面人刺杀,临终前在寂静空巷中留下一声哀叹,叹息街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门外的高高城墙上,尚存炮台遗迹,它们是昔日烽火硝烟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脚下的每一寸石板都烙印着历史的足迹,身边的每一座建筑都蕴藏着尘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团队游览小镇后,我又独自沿着城墙外围走了一圈。从孩童嬉戏的游乐园,一直走到河岸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快艇掠过波光粼粼的河面,飞驰而去;对岸阿根廷都市的轮廓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如同海市蜃楼。回望科洛尼亚,它静卧在拉普拉塔河畔,像一个被时间精心封存的琥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总督府的辉煌化为尘土,炮台的硝烟早已散尽,叹息街的哀伤亦随风飘远,唯有这条见证了无数争夺与兴衰的大河,依旧浑黄如初,默默承载着历史的尘埃,将一切激烈的争夺与隐秘的哀伤都沉淀在宽阔的河床之下,不疾不徐地流向大西洋永恒的怀抱,科洛尼亚的魂,就在这河水的低语里。这一刻我忽然想起孔夫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