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曹端在儒学发展史上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儒家三纲八目是儒学研究最高纲领,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将前五目加以合并,形成更为精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目。</p><p class="ql-block">在明德方面,曹端通过身、心、言、行四端彰显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曹端临终对看望他的州官遗言:“诸大夫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吾无遗恨矣!”把亲民思想展露无遗。曹端一生扶贫济困,可谓至善。</p><p class="ql-block">曹端的端,是孔子的天下为公,是孟子的浩然正气,是朱熹的正大光明,是王守仁的良知,是曾国藩的心如旭日。</p><p class="ql-block">古代儒家学派往往以创始者主要传道地命名,如: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院讲学,他的学派简称濂学。张载,在陕西关中研学,他的学派简称关学。朱熹在福建传道,他的学派被称为闽学。曹端一生主要在霍州立言、立功、立德,树立霍学就好,为何还要起名端学?实在是因为他这个名字含义丰富,<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有正直、公正、公平、真实、究竟的含义,切</span>合曹端思想的主旨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端学亦称霍学,天经地义。还有一个原因。霍州人杰除了有曹端,还有梁衡。</p><p class="ql-block">端学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说到方法论,我要说明,端有正的意思也有衡的含义。曹端名端,字正夫。梁衡的父亲,著名教育家梁次文,也是霍州一中创始校长,他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是梁正,一个是梁衡。梁衡也是霍州一中的名誉校长。在州署大堂前立有梁衡的名句石刻:古衙尤在,更求廉吏。而十几米远处就是曹端石像。可见早有人把曹端梁衡并列为霍州人民精神偶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有曹端,今有梁衡。两位思想家、教育家跨越600年,在霍州实现了共鸣,一个是黄钟,一个是大吕。</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用端表示价值观,衡就可表示方法论。衡是平衡、权衡的衡。利弊得失、轻重缓急都需权衡,利益分配,更需平衡。权衡的准则就是公平,就是公大于私,就是天下大同,消除两极分化。以端制衡,以衡养端。</p><p class="ql-block">儒家最高理想是后两目:治国与平天下,政治思想才是其要害。古代为官三德:清、慎、勤,曹端的公廉说官箴强调了一个“清”。而梁衡的《官德十讲》则更加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为政之道、为官之德。</p><p class="ql-block">曹端在霍蒲两州创造了科举教育佳绩,在山西20年,经七次乡试,中举人数在全省92个州县三次排名第一,三晋称盛,可谓考神。梁衡文章两百多篇几乎都被选入中考,高考试卷或模拟试卷,被誉为中考高考常考作家。</p><p class="ql-block">霍州一中如果树曹端、梁衡两位偶像,相信霍州教育东山再起,指日可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