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明代钟楼故人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孟夏,天气微凉,少时街坊邻居美女编剧《司法所里的故事》摄制人张宁宁夫妇邀约在鼓楼大钟亭餐厅小聚。其姐张黎明当年鼓楼小学同学中队学习委成绩优秀,因同住峨嵋路一街,被编在一小队之家,因我数学成绩甚差,得其指导较多。1968年底,户口同日迁出峨嵋路,上山下乡又曾同住一村,同饮一塘之水,清晨汲水煮饭时,常常遇见。因男女界限,无甚交集。后我们先后当兵,各在不同部队,退役后才有所交流。</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小学期间,每每放学路过大钟亭会入内敲钟玩耍,此番相聚,旧时少年时光恍惚又现:大钟亭栅栏门紧锁,不复入内,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繁草茂,芳林青翠,已成公园。周围民国时鸡鸣酒家及母校鼓楼小学和曙光电影院不见踪影,唯新建紫峰大厦高耸入云。</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前几乎荒圮的大钟亭历经六百年沧桑旧貌变新颜,当年少年男女也是物是人非,已入夕阳衰颜之秋,往事囊情,时过境迁,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府、州、县治所在的城里,一般都建有鼓楼和钟楼。鼓楼,用作平时报时,催促文武百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勤劳作;钟楼,用作战时报警。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按照“左列鼓架右建钟楼”的布局,朱元章下令在南京黄泥岗上修建钟鼓楼。因为是明朝都城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代的钟楼结构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重檐四坡顶,与鼓楼底设三门洞不同的是,钟楼底层仅有一个相贯通的门洞,为拱形无梁城阙状。</p><p class="ql-block"> 据《洪武京城图志》记载:“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为黄泥岗。钟楼在鼓楼西。《明统一志》记载:“鼓楼在钟楼之东二里。所以明朝所建的钟楼并不在今日大钟亭的地方。1972年4月,在今鼓楼西略偏南百余米的南京大学北园东北部发现了一个重达5吨的明代大石柱础和一些琉璃瓦碎片。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里就是明代钟楼遗址所在。据《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代的钟楼历经宣德八年 (1433年) 十月、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正统七年(1442年)七月三次修缮,至清代康熙年间倒塌成为废墟。如今修揖一新,花木池水亭阁环绕,自成气象。席间有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王兄振羽先生,也系二十多年前故友,分赠新作《南京乎》对六朝古都轶事记载甚祥。振羽兄江苏出版界大才子也,著作宏丰,席间侃侃而谈历史、文坛、政界趣事、轶事、故事甚吸引人。宁宁小妹差我和其大姐黎明十岁,也是才气横益,最近创作的四十集网剧《司法所的故事》由其女知名青年导演米禾禾推出,在网络大大走红,好评如潮。其先生刘伟东先生科技界创业翘楚,芯片业新秀,谈起与中信、华为公司的合作及与美国的斗智斗勇也是娓娓道来,绘声绘色。有诗二首记之:</p><p class="ql-block"> 大钟亭</p><p class="ql-block">钟亭巍巍峙高岗,</p><p class="ql-block">雨后滴翠透微凉。</p><p class="ql-block">新貌青葱忆少年,</p><p class="ql-block">夕影黄昏入沧桑。</p><p class="ql-block">亭台楼阁松风骨,</p><p class="ql-block">池水湖石水波漾。</p><p class="ql-block">故人相逢应醉酒,</p><p class="ql-block">酡颜白发共举觞。</p><p class="ql-block"> 故人情怀</p><p class="ql-block">小园苍茫丝雨来,</p><p class="ql-block">青春声远暮云开。</p><p class="ql-block">栅栏紧锁黄钟闭,</p><p class="ql-block">总角散乱苍颜衰。</p><p class="ql-block">酒醉往事入鸣沙,</p><p class="ql-block">书著故纸落尘埃。</p><p class="ql-block">栏杆拍遍无意会,</p><p class="ql-block">鸾凤振羽话襟怀。</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7日乙巳夏五月初三日</p> <p class="ql-block">《司法所里的故事》编剧张宁宁,我认识她时年仅三岁,一晃六十年过依然年轻靓丽风釆依旧。</p> <p class="ql-block">张宁宁和女儿米禾禾</p> <p class="ql-block">南京知名青年导演、编剧、作家米禾禾出生于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其创作风格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命运,如《我的三平方》注重山村教师,展现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执着与坚守。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喜剧元素,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温情与力量,如《足球爸爸》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故事,让观众笑中含泪。最近大火的四十集网剧《司法所的故事》以基层司法所工作实践切入剧情,广泛涉猎㡳层民众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普及法律知识,揭露评点社会弊端,宏扬司法正义,广受好评。</p> <p class="ql-block">张宁宁女儿米禾禾导演的《司法所里的故事》最近网络大火</p> <p class="ql-block">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著名作家、评论家王振羽先生新作《南京乎》</p> <p class="ql-block">我和小学同学街坊邻居、兵团插友张黎明</p> <p class="ql-block">南京峨嵋路6号小院男女主人是一对红军和新四军的革命伴侶,实属创业前辈,我们少年时的小队之家。现在张伯伯和胡阿姨均先后逝去,但是他们当年所载种的灵霄花依然开得火红热烈。和6号仅一墙之隔,我家所住的2号大院是比利时大使官邸是一大花园。前院高楼门22号原系比利时驻民国大使馆,院内花木抚疏,栽有桑树、紫藤,冬青环绕,四层洋楼俨然,现旧楼仍存,花木尽毁,已显颓败。后花园毁于文革官邸灰楼仍在,太湖石假山现移至玄武湖公园,原有比利时男孩汉白玉雕像"破四旧″被造反派砸毁。南京市文保单位牌子仍在,但已成水泥宿舍高楼乱耸的大杂院了。观之令人心酸泪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