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北京电视台著名播音连播,共113回</p><p class="ql-block">听过连播的先生、女士,请能提岀意见。</p><p class="ql-block">欲购点击:https://e.tb.cn/h.h6I0gLBX48XfJrJ?tk=U87F4Z1Eq3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书是作者继100万字长篇章回神话小说《西游记》续记一一《唐僧译经记》、40万字散字集《不眠的布机声》、20万字诗词集《心花绽放》之后,又一部新作。作者30万字《帛书<道德经>浅释》即将出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读郭平安的长篇小说《唐玄奘》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肖云儒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class="ql-block"> 粗粗读了郭平安先生的煌煌大著、88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唐玄奘》,我敬佩了他。作家以28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人有效生命的一半,先是写了《唐僧译经记》上中下三部,共98万字,然后又写了后面这部全面塑造唐玄奘形象的长篇,两部总共186万字!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黄心川老先生认为,从小说中看,作者对唐玄奘的资料是经过认真研究的。 </p><p class="ql-block">是的,他翻阅了古往今来相关的资料,做了札记,并且在书后面列出了出处。他不仅把这次写作当作上一次文学讲习所,上一次鲁迅文学院,通过写作实践学习写作。他也把这次写作当作上了一次文化讲习所,上了一次佛学院,通过研究使自己成为一方面的专家。28年写作的过程,就是他修炼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信仰的过程,就是他修行的过程。现在,我们看到玄奘的形象从字里行间跳出来,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而平安先生的生命,也从文学和文化的辛勤耕耘中得到了涅槃,让我们由不得赞叹和仰视。 </p><p class="ql-block"> 可以比较、联想两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数字:玄奘西天取经18年和回国译经的19年,总共37年,郭平安先生两度写书的时间总共28年。在这两个二、三十年中,玄奘和郭平安遇到了同样的文海经山、荒漠雪山,经受了同样的目标、意志、执守、强韧等多方面的考验,最后终成正果 。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平安先生这部长篇的首发和研讨,其实更是玄奘精神的一次重温,一次纪念。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不是匆匆看一遍就能评论的,需要深入细致的研读,我今后会继续做好这个工作。初读之后,给我最强烈的几点印象是: </p><p class="ql-block"> 一是,非常赞同黄心川先生说的,小说以一个根植在具体的历史和人生环境中的唐玄奘,从千百年来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以及影响极大的吴承恩的《西游记》的覆盖、遮蔽中剥离出来,脱颖出来,由神化、幻化而人格化、生活化。原有关于玄奘的传说故事,带有强烈的志怪色彩和盲从盲信色彩,小说从这种固有的传播模式中将主人公提升出来,让人物回归了生命人格的本体和历史文化的本体--也回归到小说写作的文学本身。小说追求写出一个大写的人,跳出了局限于表现玄奘取经过程的窠巢,致力于在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中写玄奘,致力于在理想、坚韧、执着、刚毅、秉正中去写人格精神,致力于在人物的艰险探索和文化交融创新,格局上便宽阔的多、立体得多;精神辐射力与传播弘扬面也便强得多,大得多。 </p><p class="ql-block"> 第二,在玄奘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信仰,道、道行,思、思想,言、言论,行、行为,信、道、思、言、行,这样五位一体相融的文化境界。小说力图从一个人出发,写出一个活跃的生命,一段真切的历史,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交融现象,一个高扬蓬勃的荣盛时代,一种以强大内力为内质的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佛教的中心由发源地印度,转移至传播地中土,印度本土信奉佛教的人数反倒只有百分之三以下,这种宗教中心作“飞去来“器式的转移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即“大月氏一贵霜一中土”的螺旋传播过程,在世界文明史上,有,但是罕有。 </p><p class="ql-block"> 第三,因而我们可以说,平安先生的这部长篇,追求在整体上、多维度地塑造好唐僧丰腴的形象,有着较高的立意和追求。在文学史上,作家的这种追求常常会催发新的建树。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 </p><p class="ql-block"> 我在跑“丝绸之路万里行”的时候,曾经去过古印度摩揭陀的王舍城,也就是菩提伽耶往北的那烂陀大佛寺、佛学院。玄奘当年就在这里学佛。 </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我们在竹林精舍,佛陀讲经的地方举行了一个“丝路万里行走进印度”的活动,我代表大家团队给高僧贡多拉送了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万里皈佛祖,千年传梵音”。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那烂陀寺寻找玄奘的足迹和回音,我们走过唐僧取经时的僧人坊,也找到了戒日王开设的佛经大辩论的场所--玄奘在那里舌战群儒,最后获得大乘天的殊荣。那种在古建筑群构成的空旷中,生发出来的浓郁的现场气场,那种在现场引发的对历史的回忆和再现,在阅读这部长篇时一一被唤醒了。这次阅读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少有的文学鉴赏经历,一次带有复习、激活和重访故地、重构圣殿性质的经历。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当时在那烂陀活动现场,代表万里行车队讲话时,着重说到了我的三个自豪--这三个自豪今天我也想在这个小说讨论会上说出来。 </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自豪,为唐玄奘自豪。因为他有那样的勇气和毅力,执念不移地取经,将佛教精义带回了中土,并且翻译、融汇,使佛教释学成为了中土文化的有机成份,使儒、道、释融汇一体,铸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三足鼎立的支柱。 </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自豪,为天竺文化、印度文化自豪。是北印度的恒河流域这块土地哺育了佛陀和佛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亚洲和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和文化思想流派。 </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自豪,为中华文化自豪。因为中华文化竟有如此博大宏阔的文化胸襟,能以如此开放包容的气度,将其他民族的思想精华带回来,扎下根,融汇、改造、创新,再度向世界播扬出去。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佛法释学的开放融汇提升,促成了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的。 </p><p class="ql-block"> 玄奘是中华文化这种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平安先生作品中力图显示和讴歌的,也就是中华文化的这种伟大精神。 </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 </p><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被誉为散文理论的先行者,西部文化的开创者,丝路文化的传播者。著作600万字,获国家省级奖20次。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委员,陕西政协委员,陕西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书协顾问,省参事室文史馆员。</p> <p class="ql-block">作者写此书,从1995年4月开始撰写,2023年8月,由陕西人民社出版,从撰写到出版,用时28年。多次到玄奘故里考察,两次沿着玄奘在国内拜师学法,西行路线考察。翻阅了大量资料,经得起历史考试,专家、学者、读者评价高。</p> <p class="ql-block">本书由陕西秦贞缘文化传媒公司出资出版,售价198元,含邮寄费,欲购者留言。</p><p class="ql-block">https://e.tb.cn/h.h6I0gLBX48XfJrJ?tk=U87F4Z1Eq3I</p> <p class="ql-block">作家、编剧。转业军人,研究生学历,铜川市政协原副主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任市纪委常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委基层办主任、市委统战部部长等职。中</span>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研究员,省作协会员。被评为全国先进慈善工作者、全省优秀退休干部、全省最美退役军人、三秦善星。曾被聘为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著有百万字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88.4万字历史小说《唐玄奘》、40万字散文集《不眠的布机声》、20万字诗词集《心花绽放》;4集广播剧《寻找英雄郭正喜》在央广播出,完成多部电影剧本,准许拍摄,一部拍摄完毕。完成《西游记续》(根据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改编)剧本初稿。电影《雪落玉华》(根据小说《唐玄奘》改编)获拍摄可证。著有30万字《帛书<道德经>浅释》,即将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