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与某些事物相遇,而这些相遇,或许会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关键。我的太极拳之路,就是这样一段充满波折与成长的历程,它让我在不断的改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并非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器械总是难以引起我的兴趣。也正因如此,注重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早早便进入了我的视野。2017年,临近二线,时间变得充裕起来,我终于有机会踏入太极拳的世界。通过朋友的介绍,我加入了一个杨氏太极拳俱乐部。那时的我对太极了解甚少,只是跟着老师学习了竞赛24式、杨氏传统85式等众多套路。虽然动作能够顺畅完整地打下来,但却并不精通。在俱乐部里,老师拳友对我很好,我们交流颇多,正因为如此我还把老伴拉进了这个集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初入太极的经历,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初练太极拳时,切忌急于求成。很多人怀着满腔热情,一上来就使劲练习,殊不知这样反而容易伤身。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加强训练,在一招一式中逐渐摸索发力技巧与呼吸节奏。那些过于认真却不得要领的练习者,往往因错误的发力方式导致关节磨损,反而比“不认真”随意练习的人更早受伤。而后者虽然进步缓慢,却因没有过度消耗身体,反而能在错误中保留继续探索的机会。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理解太极拳“松沉圆活”的精髓,才能有的放矢地加大训练力度,否则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的胯部扭伤,便是这段教训最直接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伤痛袭来后,我开始深刻反思这段习练经历。起初,我曾将伤痛简单归咎于杨氏太极拳“伤人”,甚至一度对其心生抵触。然而,随着对太极拳历史的深入探究,我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非拳种本身。在杨氏太极拳代代传承的过程中,拳理精髓悄然流失,致使练习时出现腰胯功能混淆、劲力传导紊乱的问题,完全背离了“节节贯穿”的核心要义。这种错误的练习方式,不仅无法实现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初衷,反而会因发力不当导致膝盖、胯部承受异常压力,日积月累之下必然造成损伤。恰逢需要赴外地工作,我毅然决定放下杨式太极拳的学习,踏上重新探寻太极拳真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末,开启二线生活的我,因老伴在附近队伍练拳的缘故,就近加入了新的集体。这里的老师擅长竞赛套路教学,在新冠疫情期间,我陆陆续续学习了42太极拳、32剑、42剑等,还接触到了陈氏竞赛56式以及少许陈氏传统拳。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更多的动作技巧,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深入思考后发现,竞赛套路虽然姿态优美、极具观赏性,却过于追求表演层面的美感,缺乏传统拳理中蕴含的劲力与内核。对于以健身为目的的我来说,这样的练习如同空中楼阁,少了扎根于实用与养生的真实韵味。不久后,膝盖的伤痛再次袭来,这次养伤期间,我辗转北京和老家,两年多的时间里,虽断断续续地练习,却始终在迷茫中徘徊,由于个人对太极拳比赛缺乏热忱,也就毫无实质性进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网络浏览中。我接触到了知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教学视频与理论讲解,这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真正的太极拳启蒙由此开始。与以往碎片化的学习不同,我开始系统地了解太极拳史,梳理各门派之间的渊源与区别,广泛阅览百家拳理。在深入学习中,我逐渐领悟到,陈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重要起源,完整保留了刚柔相济、螺旋缠丝的独特运动规律,其以腰(胯)为轴、裆走后弧、以身领手(以手领身)、节节贯穿的劲力方式,既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又能实现内外兼修。在习练过程中,我也有幸多次向多位名师请教,深得其中真谛,为后续有的放矢习练指明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放下了那些华而不实的竞赛套路,全身心投入到陈氏太极拳的学习中。从老架一路的沉稳扎实,到新架一路的刚柔相济,每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智慧。在知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指导下,我开始注重动作细节与呼吸的配合,体会“以意领气,以气催形”的奥妙。几年的坚持练习后,我惊喜地发现,不仅曾经困扰我的伤痛逐渐消失,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耐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终于告别了“太极操”式的机械模仿,真正触摸到了太极拳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我的太极拳之路,从最初对杨氏太极拳的懵懂尝试,到因伤痛和认知偏差而放弃;从对竞赛套路的学习与困惑,到最终遇见陈氏太极拳,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蜕变。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对过去的反思与突破;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我前行的基石。具体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基础认知层面: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搞懂拳理,明确太极拳运动规律与内在逻辑,这是习练的理论根基;同时需明确练拳标准,了解动作规范、劲力要求等具体准则,为实践提供参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实践操作层面:在此基础上,重视基本功训练,夯实身体柔韧性、力量及协调性等基础素质;而后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简到难逐步提升,从基础招式到复杂套路,避免急功近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深化提升层面:过程中注重系统性,将基本功、招式、呼吸、意念等要素整合练习,形成完整体系;并且要善于思考,在练习中融入个人悟性,感悟拳理与自身实践的契合点,实现从模仿到内化的进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极拳于我,早已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会思考与调整。这条充满波折的道路,让我明白了成长往往伴随着改变,而只有勇敢地迈出改变的步伐,不断探索与坚持,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收获真正的进步与满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陈氏太极拳的道路上前行,在一招一式中感悟太极的真谛,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