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字句间,我触摸到一种穿透千年的智慧。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认知世界的深刻解构。当我们说"菩提树非树,明镜台非台",实际上是在打破语言与概念构筑的牢笼,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体系。</p><p class="ql-block"> 站在寺院的庭院里,望着那株被称作菩提树的植物,我忽然意识到,所谓"菩提树"不过是人类赋予它的名称。在没有语言的世界里,它只是一株生长在土地上的植物,遵循着自然规律抽枝展叶。"菩提树"这个名称,是人类为了区分它与其他植物而创造的符号。我们用语言为万物命名,构建起庞大的概念体系,却常常忘记这些概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语言就像一张细密的网,将我们与真实世界隔开。当我们说"树"时,脑海中浮现的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形象,而不是眼前这株具体的、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语言帮助我们交流与思考,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习惯用固定的概念去理解事物,久而久之,这些概念便成了真实的替代品。</p><p class="ql-block"> 再看那座被称为"明镜台"的物体,不过是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块。"明镜台"这个名称赋予它特殊的意义,使它与普通石块区分开来。然而,当我们抛开名称与概念,它本质上与山间的岩石并无不同。人类通过赋予事物意义,构建起价值体系,却也因此产生了分别心。我们区分好坏、美丑、高低,却忘记了这些区分不过是主观认知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这种认知的解构,让我想起庄子的"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万物并无本质区别,所有的差异都源于人类的主观认知。当我们超越这些认知局限,就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否定世界的多样性,而是超越概念的束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世界。</p><p class="ql-block"> 回到"吾与树及台,本皆为尘埃"这句话,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理:在更宏大的时空尺度下,我们与世间万物并无本质区别。从微观角度看,我们的身体与树木、石块一样,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从宏观角度看,在浩瀚宇宙中,我们都如尘埃般渺小。这种认知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这种认知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是生命态度的升华。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万物本质相同,便会对世界产生更深的敬畏与慈悲。不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而是以平等的心态与之共处。这种转变,或许正是现代社会急需的精神觉醒。</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概念的牢笼。对工作的执着、对名利的追求、对他人的评判,这些都是概念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执着于某个概念,就会被它束缚,失去内心的自由。就像那株被称为"菩提树"的植物,如果我们执着于"菩提树"这个概念,就会错过它真实的生命形态。</p><p class="ql-block"> 要打破这种束缚,需要我们保持觉察,时刻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当我们使用某个概念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个概念是否准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它是否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摆脱概念的束缚,以更开放的心态去体验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种认知的解构并非否定一切,而是为了重建更真实的认知体系。当我们打破旧有的概念框架,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就像推倒一堵墙,才能看到墙后的风景。这种解构与重建的过程,正是精神成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困惑与迷茫。旧有的认知体系被打破,新的认知尚未建立,这种状态往往让人感到不安。但正是在这种不安中,蕴含着成长的契机。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必须经历挣扎才能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逐渐习惯这种认知方式,会发现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与生动。原本看似普通的事物,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那株"菩提树"不再只是概念中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存在;那座"明镜台"也不再只是宗教象征,而是承载着人类智慧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这种认知的转变,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当我们不再用固定的概念去评判他人,就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不能被简单的概念所定义。通过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建立更真实、更深刻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概念与观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认知,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通过解构与重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与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尝试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它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形成新的认知习惯,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真正理解"菩提树非树,明镜台非台。吾与树及台,本皆为尘埃"这句话的深意,就会发现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教会我们超越概念的束缚,以更真实、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智慧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名利与得失,就能回归内心的本真,找到真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站在寺院的庭院里,看着夕阳下的菩提树与明镜台,我忽然明白:所谓修行,就是不断解构与重建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接近真理,接近生命的本质。而这,或许就是禅偈所传达的终极智慧。</p><p class="ql-block"> 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望着浩瀚的宇宙,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我与万物融为一体,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种认知,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与敬畏。</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这份认知继续前行。在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因为我知道,只有超越概念的束缚,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就是"菩提树非树,明镜台非台。吾与树及台,本皆为尘埃"所蕴含的永恒智慧——在解构中超越,在重建中新生,在尘埃中见永恒。</p> <ul><li>蒙鼎 原名蒙云龙,广西巴马人。以文字为舟,遨游知识的海洋。</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