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3日星期四,晴。南宁博物馆。<br></p><p class="ql-block"><b>南疆唐城</b>。</p><p class="ql-block"> 贞观六年(632年),唐王朝改设邕州都督府,南宁的简称"邕"便源于此。邕州作为西南重要边镇城市开始在祖国南疆兴起。</p><p class="ql-block"> 唐代,俚、僚等壮族先民日渐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南汉(公元917~971年)"乾亨重宝"铅钱。征集。</p><p class="ql-block"> 南汉大有五年(932年),刘龚册封其长子刘耀枢为邕王,开始发行背面铸"邕"字的"乾亨重宝"铅钱。天福七年(942年),邕王刘耀枢去世,"乾亨重宝"铅钱不再铸"邕"字,改铸"邑"号。</p> <p class="ql-block"><b>吕仁疏导邕溪</b>。</p><p class="ql-block"> 南湖原名邕溪,与邕江相连。每逢洪水,邕江水倒灌入邕溪,便会溢出河岸,淹没周边的农田房舍,久之形成瀉湖。为了治理水患,唐景云年间(710~711年),邕州司马吕仁采用引渠分流的方式疏导洪水,在今埌西一带填土拦溪,裁弯取直,引水经竹排冲排出邕江,降服了水患。这种治水方式是珠江流域最早的分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b>伏波庙与庙会</b>。</p><p class="ql-block"> 马援所到之处,疏滩通渠,造福民众。百姓感怀其恩,在其驻扎过的乌蛮滩江岸修建伏波庙,世代祭祀。至今,祭祀活动已发展成为盛大的伏波庙会。现今的伏波庙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举行,传统活动有祭拜马援、舞龙狮、对歌、唱师公戏、道巫法事等。</p> <p class="ql-block"><b>南宁历代古城位置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唐邕州城</b>。</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唐邕州城是武德年间在晋城的基础上逐渐扩建而成,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池"旧以刺为墙",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城墙和城壕,至唐中期以后,始挖壕、筑城墙。据《永乐大典》载,其城"圆周一千丈,高一丈五尺,上广一丈三尺,下广二丈,环绕二壕,益广一丈五尺,深一丈。唐开元二年(714年)司马吕仁筑。"城设三座城门,分别是"来远门""大安门""朝天门"。宋皇祐年间,侬智高起兵反宋,唐邕州城在这场鏖战中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b>壮族先声</b>。</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七年(624年),部族首领韦厥招抚了今上林周边分散的部落,归附唐朝,受封澄州刺史。韦厥在上林依山修筑了一座城池,即智城。智城位于上林县白圩镇爱长村智城垌和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建于634~682年之间。城址分内外城,总面积6.19公顷,周长1.7公里。现存城址遗迹有城墙四道、城池三张。</p><p class="ql-block"> <b>韦厥智城</b>。智城城址外城全景。</p> 智城城址发掘现场。 水井遗迹。 石臼。 石碾。 石磙。 石马槽。 展厅里设置了一组雕塑,展现了壮族人民传统生产生活的场景。 舂米。 选种。 晾晒。 木筒蒸饭。 酿米酒。 <p class="ql-block"><b>宋邕州城</b>。</p><p class="ql-block"> 北宋皇祐年间,唐邕州城毁于战火。随后,新的邕州城迁至五花岭一带。新城平面形状大体呈椭圆状,南北稍长,东西较窄,故有"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的说法,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内布局,以五花岭正中小山堆建邕州府署(位于今红星电影院一带)。府署南向,门前为府前街。城西辟为仓西门大街(今民生路西段),为商业区。</p><p class="ql-block"> 又据《永乐大典》载:"(宋邕州城)元丰三年得旨修筑,六年而城备。周二千五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下广六丈,上广二丈六尺。环以屋,三面为壕,而西因长江焉,子城在其内"。城门"曰朝天,曰望京,曰镇远,曰大安,曰安塞,曰咸济与长桥,门而七",都有城楼。元丰以后,城门由原来七个减少为五个,即东门(朝天门)、迎恩门(望京门)、镇远门(合西门)、镇江门、安塞门。</p> <p class="ql-block"><b>宋城烽火</b>。</p><p class="ql-block"> <b>僚市马会</b>--宋代,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贸的重视,邕州商业贸易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邕州辖下设立了横山寨、永平寨两大博易场;邕州城郊涌现出大量的僚市、马会等民间商贸集会;本地的窑瓷业开始兴起,出现了烧制青瓷的九龙窑等民窑。</p> <p class="ql-block"><b>宋博易场</b>。</p><p class="ql-block"> 宋朝在广南西路设置横山寨、永平寨、钦州三大博易场,其中横山寨和永平寨属邕管。横山寨位于今田东县平马镇,是通向云南、贵州等地区的要冲;永平寨位于今宁明县明江镇,是宋朝与安南(今越南)陆路交往的主要通道。 </p><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青瓷执壶,征集。</p> 宋(公元960~1279年)莲瓣纹青瓷陶壶,征集。 南宋(公元1127~1279年)青白釉罐,1985年南宁古城路原广西区委党校出土。 宋(公元960~1279年)盘口陶壶,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铜钱,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黄釉梅瓶,移交。 <p class="ql-block"><b>邕州僚市</b>。</p><p class="ql-block"> 在州晋城县蛮渠,岁时于石溪口通商,有马会。--宋·乐史《太平寰宇记》。</p><p class="ql-block"> 石溪即今石埠镇,宋代为僚市、马会所在地,是俚、僚等少数民族易货的重要场所,远近闻名。集市交易品多为农副产品、布料、山货、水产品、马匹、食盐和生产工具等。</p> 宋(公元960~1279年)堆塑纹瓶,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青釉罐,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青釉莲瓣纹瓶,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四系陶酒瓶,征集。 宋“大观通宝”款青釉碗,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阴刻梵文陶魂坛,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堆塑龙虎纹魂坛,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影青釉菊瓣纹碗,征集。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影青高足碗,征集。 宋(公元960~1279年)青瓷堆塑纹大罐,征集。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多角陶魂坛,宋青釉多角魂坛,宋青瓷多角带盖魂坛,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贴塑双耳人物陶魂坛,宋莲瓣十二生肖人物图陶魂坛,征集。</p> <p class="ql-block"><b>九龙窑粹</b>。</p><p class="ql-block"> 宋代窑瓷业兴盛。上林九龙窑是宋代本地青瓷民窑的代表,所产青瓷造型典雅、线条生动、色彩青翠、纹饰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民窑精品。</p><p class="ql-block"> 九龙窑址位于上林县九龙村东北面,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共八条龙窑。2010年5~6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和上林县文物管理所对九龙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48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青瓷碗,宋青瓷玉壶春瓶,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p> 宋(公元960~1279年)青瓷碗、青瓷盏,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瓷瓶,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br></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陶铭文匣钵,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青瓷盏,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p> 宋(公元960~1279年)陶杯,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 宋(公元960~1279年)陶盏,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席地菊花纹盏瓷印模,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折枝牡丹纹瓷印模,征集。</p> <p class="ql-block">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铜印。1991年邕江防洪堤出土。</p><p class="ql-block"> 铜印面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高1.6厘米,通高4.5厘米,直柄钮,正面铸篆体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背面右侧楷书镌刻"庆历七年",左侧则镌"少府监铸"。该铜印可能是北宋王朝派遣禁军驻扎邕州时的遗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