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自己不曾经历沧桑

小满梧桐🌿

<h1> “也就是说,你爸这个时候还去打麻将?”应答这句话时候的我,其实心里只有微微的一点诧异。从这点讲,倒要感谢我的父亲,如果不是他这几年颠覆了我从前的坚信,以为那种随着母亲去世,原生家庭将土崩瓦解,父亲与女儿日渐疏远甚至还有财产纠葛的事只是社会新闻版上别人家的事,那么,此刻听闻沈小妹这句话时,我一定会真心诚意表现出万分的惊异来,而不是这样略显惊讶。</h1> <h1>  沈小妹算是我的“酒肉朋友”——这个词毫无贬义,而要用平和的语境去理解,那就是可以一起吃吃喝喝分享美食,但不一定能够分享更深层次心事的朋友——能一起吃吃喝喝分享美食本也是很难得。至于能否分享更深层次心事,本就可遇不可求。这不仅和双方三观、经历有关,也和两个人交流时的心情、语境甚至天气等等相关,差一点都不行。而沈小妹,实话实说,在遭遇今年她母亲忽然重病之前,在周围人眼中,一直是个啥事都不往心里搁,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同时在大家庭里总是默默执行各种决策的那个乖孩子——别看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她这种乖巧的服从惯性往往是因为家中有更能干的人在操持,有更有话语权的人在发言而慢慢养成的,同时也说明,家庭相对幸福,不太操心的人,往往才能保持这样单纯平和的心态。</h1> <h1> 但今年不行了。沈小妹在遭遇从新手入门开始学习做饭,兵荒马乱地跑了一阵子医院之后,现在也开始慢慢触及到家庭关系里说了也无人纠正的一些问题了。或者说,当一个大家庭里一直当家做主的母亲生病之后,家庭生活的节奏会被打乱,而每个家庭成员对此的情感深厚以及人性弱点,也都会一一暴露与显现。<br>  “大热天,太阳底下都要去打麻将……我和我妹都说给老汉(父亲)说了,喊你有时间去多陪下我妈,她还要活几天嘛,都不去……你这个样子哦,以后要是生病,我们也扔副麻将给你打好了,不得管你其它的……”其实也就这么一说。一方面是病中的人,脾气越发暴躁,家人也有点畏惧与之相处;另一方面,是沉迷于打麻将这个唯一爱好之外的父亲,多少仍在为子女分担家务,比如接送个孩子买个菜啥的,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子女对父母,也永远没法真正硬起心肠来执行嘴上最决绝的话语。</h1> <h1> 但明明,这个聊天的中午,放弃了午休的两个人跑到杜甫草堂来喝咖啡的起因,是我一早的心情坏透了。于是,才有了沈小妹体贴地相邀,“走嘛,去草堂走走,我请你喝咖啡!”——杜甫草堂全称叫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而今年建馆70周年,推出了70周年特别款文创咖啡“酒酿拿铁”和“青花椒美式”。</h1> <h1> “昨天刚出差回来,就打扫了一个多小时卫生……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矫情,这种小事,换到别人来看,简直觉得不可理喻……但真的,今天一早忽然看见一只蟑螂从行李箱那爬过去,我也不知道是出差带回来的,还是家里长出来的,好像把积累的东西都挑起来了,感觉一下彻底崩溃了。”简单倾诉,好像说出来心情真的会好一点。而且这个时候真的不需要朋友一个劲劝你要忍耐,而是点点头,正儿八经地回应:“你受不了(家里的脏乱,仿佛就是你一个人责任),我能理解你的心情。”<br>  原来,生活中有人听你倾诉,或者倾诉给你听,真的就已经值得感激。至于问题嘛,等坏情绪过去后,自己慢慢调整心情,调整好了,再考虑要不要放过问题,或者解决问题。</h1> <h1> 这是周四的事。<br>  到昨天周五,因为要替好朋友家孩子咨询报考中医专业的事,又和因为就诊而认识,这些年下来慢慢成为朋友的陈医生聊了一个小时。滔滔不绝中,陈医生聊起自己的往事。虽然以前也曾零零星星交流过,互相都能理解对方,但这次难得借着学医的话题打开与串联起来,让人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外人看来是学霸的博士,一路走来,都遭遇了什么。 </h1> <h1> “我是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小学二三年级时就想到要学医,顺便把自己治疗下。如果你说的这孩子本身身体健康,对学医兴趣又不大,我觉得(不学医也可以),因为她很难换位理解病人的痛苦。”<br> “学医不读博,几乎没有出路。同时中医也要实践,要多看病例才行。要不就是走学院派路线,纯理论研究……”<br>  “你是知道的,我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父母感情不和……我爸家是重男轻女,我妈呢,好吃懒做,一天到晚都把电视开起看电视,我就在另外一间屋里关门写作业,从小到大都是这样。”</h1> <h1> “把我寄托到婆婆家,我妈又不给生活费……我婆婆也重男轻女,只对我表弟,也就是五姨的儿子好……她(退休前)是数学老师啊,但从来,我都只能站在厨房门口问她不懂的数学题,口述,只讲一遍,听得懂听不懂,都只讲一遍。”<br> “对我表弟,婆婆是摆开纸笔,教一遍两遍三遍……还是不会,终于要发火了,结果呢,一个家里总是一物降一物。我五姨在旁边就开腔了,说咋个对娃儿点耐烦心都没有呢,才讲三遍没听懂就没听懂,咋个就冒火呢?我婆就偃旗息鼓不吭声了。”<br>  “但我表弟能听懂我讲的数学题,所以后来就变成我辅导他……这样五姨一高兴,还会给我买好吃的。”</h1> <h1> “我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晓得,自己只能学习好,也唯一只有靠这个长处,才能脱离这样的家庭。”<br> “从读大学开始,我就做家教自己养活自己了,一周挣两百块钱。我妈没有给我一分钱……知道我有节余,就拉我去逛‘好又多’(超市)买东西,但每次自己都不会带一分钱,都等我来付款……”<br> “读本科的时候,我妈看了个节目还是听了讲座,讲中医本科生根本找不到工作,回来就把门锁换了……为什么换?把我赶出去啊,怕我以后找不到工作啃老,提前就赶我走……”<br>  …… </h1> <h1>  感谢这样的信任,才能让我心潮澎湃,从她的叙述里,去重温或者补充一些细节,来了解世界上父母这个群体中,的确存在“生物的多样性”——没有完美无瑕的父母,但也确实很难遇到这样几乎找不出优点来的父母——去年又一次去门诊,还碰到陈医生风轻云淡地和我嘀咕过两句,原来是她父母携手跑到门诊大吵大闹,逼着她要把买的人身保险受益人“不能写给你女儿,要写给你妈”。当然,没得逞。</h1> <h1>  中途除了打断一次陈医生,替她分析小时候身体不好,搞不好也有她婆婆长期拿剩菜剩饭甚至馊饭给家人吃,弄得全家人都上吐下泻有关,未必全是她身体底子弱的问题。其他时候,真的都是在巨大的心灵冲击下,认真听陈医生讲述她的成长经历。<font color="#ed2308">原来,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真要要靠自己,靠自己及早觉悟,靠自己要有坚定的目标与意志力。不要怨天尤人地把什么都归结为命运的不公,遭遇的不幸。</font>如果说原生家庭不好,难道还有谁比陈医生这样更不好的原生家庭,逼得她过早成熟懂事,过早知道自己为自己计划:“我一直抱着学医的目标,从小一直就在为这个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养活自己,才能脱离他们对我的冷嘲热讽,脱离这样的家庭。” </h1> <h1>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陈医生在遭遇到这么奇葩的原生家庭之后,依然相信爱,依然存有与父母截然不同的良善,对病人耐心,对女儿爱护,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果真是,自助者,天助之。</h1> <h1> 只是没想到,原本是热心帮好朋友打听信息,却在和陈医生一席痛快淋漓的交流下来,心情彻底开朗。得承认自己不曾经历沧桑。所以才把一些小困难当成难题,当成过不去的坎。其实,和陈医生相比,我遭遇到的一些事,又算什么呢?真正是矫情。<br> 那就暗暗告诫自己吧。面对现在的烦恼和问题,一定要制定出一个目标,划定一个底线,如果真的达不到,如果真的不能容忍,那也要,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支撑起自己的任何决策。<br>  这就是今天的梳理和反省。 </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