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我们从女几山下来也就是下午2;00。冒着39度的高温酷暑继续赶路,目的地是河南的登封市,继续我们的寻迹好问。从女几山到登封大约133公里,走了大约两个多小时,于下午4;15 到达旅馆休息。</p> <p class="ql-block">登封是一个郑州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中岳嵩山南麓,面积1217平方公里,人口大约73万人。是少林寺的所在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登封告成镇建都,史称禹都阳城。公元前11世纪,周公于古阳城“测日影、定地中”,认为这里就是“天地之中”。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1994年撤县设市。</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月16日,天气特别的闷热。我们8;00出发去登封的少室山探访元好问避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他为什么要到河南登封少室山避难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想了解这一段历史就从中国的五岳开始说起吧1</p><p class="ql-block">五岳,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1532.7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 )、西岳华山(海拔2160.5米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8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2米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p> <p class="ql-block">五岳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五岳文化本身就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厚重。大量历代帝王祭祀封禅的岳庙,佛教和道教修建的佛院和道观,增添了五岳的威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那么嵩山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嵩山是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相传大禹的妻子涂山娇(禹的第一位妻子)居住在嵩山东峰山脚下。大禹治水期间,涂山娇因发现丈夫化身为熊开山,受惊后化为巨石。大禹向巨石索子,石头破裂诞生其子“启”。后人为此在太室山下建“启母庙”,此山因而得名“太室”(“室”意为妻)。涂山姚是涂山娇的妹妹。涂山娇化为巨石后,涂山姚主动照料其子启,并嫁予大禹。她居住于嵩山西峰山脚下,后人建“少姨庙”纪念她,此山遂称“少室”。少室山又名“季室山”或“九顶莲花山”,是少林寺所在地,少林河发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由于少室山山势陡峭我们没有去攀爬,我们主要是参观了国宝文物少室阙。</p><p class="ql-block">以下的图片来源于少室阙景区。</p> <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元好问要逃难到少室山呢?他在这里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1216年的冬天因蒙古军后撤北方,元好问再次从女几山返回到三乡镇。兴定元年(1217年),元好问虽以诗作名震京师,但科举再度落第,对官场科举制度深感失望。南渡后生计艰难,促使他选择隐逸山林。1228年他决定再度南迁登封。</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选择登封嵩山避难的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安全因素</p><p class="ql-block">1216年蒙古军围攻太原后,元好问携母南渡避乱,初寓居河南宜阳三乡。但三乡临近潼关等军事要冲,仍受战火威胁。相比之下,嵩山地处中原腹地(今河南登封),地理环境更隐蔽,远离金蒙交战前线,避难安全性更高。</p><p class="ql-block">文化环境与社交资源</p><p class="ql-block">嵩山为中原文化胜地,书院、寺庙聚集,文人活动频繁。元好问在此可与麻革、陈赓等诗坛名士持续交流,保持学术创作环境。其诗友辛愿在送别诗“爽气虚韩岳,文星照许昌”中,也暗示嵩山具备滋养文人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仕途发展考量</p><p class="ql-block">登封靠近金朝实际控制的核心区域(如汴京),便于参与科举及谋求官职。元好问移居嵩山后潜心治学,于1221年进士及第,后任国史院编修等职,印证此地对其仕途的助益。</p><p class="ql-block">他在少室山此居住长达九年(1218-1227年),直至出任内乡县令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南迁登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贞祐四年(1216年),蒙古军围攻太原,不久后,其叔父元升在登封嵩山的少室山脚下去世,元好问一家随即从三乡移居嵩山少室山怀州子城,继承元升的遗产,并在此定居耕田。</p><p class="ql-block">这一继承行为缓解了元好问流离失所的经济困境,使其在登封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基础。</p><p class="ql-block">1218年28岁的元好问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父亲啦!生活所迫他必须当担起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所以他在怀州子城开始埋头苦干养家糊口。</p> <p class="ql-block">不巧的是第一年来到少室山怀州子城种地赶上天大旱,他的辛勤劳作将一事无成。1219年有好友介绍他去距怀州子成较远的一个地方租地结果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收成。建议元好问把人家的地买下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在那里耕作养家糊口。可怜的元好问那有钱去买人家的地呢?</p><p class="ql-block">四年时间靠他文人的体魄经历了农民艰苦耕作的艰辛与不易后激发了他再次出山科考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于1221年,元好问再次考中进士,因不满主考官赵秉文滥放及第的争议事件,愤而拒绝就任官职。</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整个隐居少室山的过程中一心耕作务农养家糊口,躬耕自给并关注民生。</p> <p class="ql-block">其间创作了多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同时批判时政弊端。嵩山少室山是元好问金亡前重要的隐居耕作之地。</p> <p class="ql-block">少室南原</p><p class="ql-block">元遗山</p><p class="ql-block">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p><p class="ql-block">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p><p class="ql-block">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p><p class="ql-block">林间见鸡犬,直疑是仙家。 </p> <p class="ql-block">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地处幽僻,到人烟断绝的程度;荒山深邃,各种鸟叫显得喧哗。</p><p class="ql-block">溪水清冷,溅在齿状的石块上;太阳和煦,催发了藤萝的幼芽。</p><p class="ql-block">翠色欲滴,映衬着参差的野树;鲜红炫目,迷濛了远近的山花。</p><p class="ql-block">在山林间,忽然间见到了鸡犬;简直怀疑,已经到了仙人之家。</p> <p class="ql-block">此诗首联先对少室南原风光作总的描绘,通过写诗人所闻来表现出少室南原的荒僻深幽:“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起笔即用对仗,极尽形容之能事。出句先言“地僻”,再加上“人烟断”三字,将少室南原的幽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对句则以“山深”相搭配,加深读者对“地僻”的印象,再行推进一层。“鸟语哗”三字与“人烟断”相照应,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一样,创造出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从而突出少室南原荒僻深幽的大自然本色,把读者带进了深山老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此次隐居持续九年(1218—1227年),期间耕作读书、诗文会友,直至正大四年(1227年)出任内乡县令方离开。</p> <p class="ql-block">可以这么说元好问在少室山时期是他人生当中最艰难时期,一方面父亲元格县令的官二代背景荡然无存,家底的一些值钱的东西由于战争损失惨重。战火还在不断燃烧为了保全家人躲避战乱不得不隐居他乡。另一方面自己的科考屡战屡败对仕途心灰意冷同时由于儿女的增多家庭负担不断加重。他必须面对现实,迎面而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了解到的元好问在登封少室山的大致情况。</p><p class="ql-block">哦,对了,阙是汉代边境或者大门的标志建筑,四川的渠县是我国保存汉阙最多最完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少室阙是上午11;00,正值烈日当头气温高达39,是河南同期的高值。我们准备去嵩山的下一个景点嵩阳书院,更进一步地了解元好问在嵩阳书院的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距离大约17公里。不凑巧的是快要进入停车场的时候两只轮胎不小心被扎破啦,师傅说这种情况不会补,只能换两只轮胎1350元。</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p> <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书院的兴起受到了禅宗丛林的影响。首先,从功能上看,书院和寺院性质相似,均是以教育生徒为特征,以传道授“业”为目的,是具有自发性的教育组织。丛林为禅宗佛教徒潜心求道之所,而书院在理学家的精心经营下,也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其次,书院的产生与晚唐五代士子读书寺院之风具有直接关系。士子在幽静偏远之寺院静心读书已经形成传统,这对书院选址很有启发,宋代书院便多建于风景秀丽之名山。</p> <p class="ql-block">再次,许多书院是在寺院的旧址上扩建或新建的,如宋初岳麓山寺庙林立,僧人智漩等“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岳麓书院便肇始于此。因此之故,书院建筑也多仿自丛林。</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来到的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为佛教寺院“嵩阳寺”。隋唐时期改为道教场所“嵩阳观”,曾为皇家行宫。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改建为儒学中心“太乙书院”,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赐名“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介绍金元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都会来此朝拜,书院四周围墙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镶嵌着</span>密密麻麻各朝代文人的碑刻。我们仔细寻找着元好问碑刻,虽然费了很大功夫一无所获。</p> <p class="ql-block">一进书院大门两颗古老的柏树告诉我们它们来自东土大唐。</p> <p class="ql-block">一片丹心育新人,满园春色催桃李。这是书院讲坛。</p> <p class="ql-block">这叫润池“润泽教化”的隐喻 水池象征“上善若水”的儒家思想,暗喻书院教育如活水般滋养学子心灵,培养品德与学识。</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碑叫大唐碑;智立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位于书院大门外西侧,立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系唐玄宗为表彰道士孙太冲(嵩阳真人)炼制丹药治愈其疾病所立。该碑高逾九米,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碑座浮雕武士像,碑首饰双龙麒麟纹,是嵩山地区现存最高石碑,碑文由李林甫撰文、徐浩以隶楷书写,记载炼丹事件始末 。</p><p class="ql-block">据传立碑时因碑帽过重难以安装,工匠受困之际,受老者“土圆脖子”启发,堆土成坡将碑帽运至碑顶,该老者被传为鲁班化身。碑背面及两侧存有宋代欧阳修跋文及后人题刻,其结构与雕刻工艺被视为唐代石刻艺术代表,碑文书法则为唐代隶书典范。</p> <p class="ql-block">结束游览嵩山书院的时间是下午3点,吃饭驱车下一个目的地河南内乡县,探寻元好问在那里又做了什么?听听那里的人又是怎样评价元好问的。再见!</p><p class="ql-block">内乡我们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