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暮色初垂时,千玺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280米的“大玉米”在黄昏中镀上一层琥珀色,倒映在如意湖的镜面上,仿佛一根被黄河水浸润千年的金穗,终于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拔节生长。而湖畔45顶沉默的金色冠冕,则在晚风中低语,诉说着另一种郑州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座曾被戏称为“中原第一显示器”的建筑,如今仍是郑州最倔强的地标。它的曲线并非模仿玉米,而是脱胎于嵩岳寺塔的密檐轮廓,却在夜色中因金黄的灯光被赋予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乘电梯直上58层观光厅,整座城市在脚下铺展:东区的棋盘格路网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般规整,老城区的烟火则像商鼎下的炭火,明明灭灭。远处的中州大道车流如梭,而如意湖则静如一块被时光打磨的玉璧,收纳着天光云影。</p> <p class="ql-block">环湖木栈道上,傅中望教授的《群英会》雕塑静静伫立。45根花岗岩石柱戴着镀金的不锈钢帽子,从清朝顶戴花翎到希腊王冠,从泰格·伍兹的高尔夫球帽到法国女士宽檐帽,不同时空的身份象征在此奇妙并置。</p> <p class="ql-block">最高3.5米的石柱错落排列,像一群凝固的时空旅人,在CBD的玻璃幕墙背景下形成荒诞而和谐的对话。一位老工人抚摸着斗笠造型的雕塑说:“这顶和俺年轻时戴的一模一样”,而旁边的少女正踮脚与英国女王半檐帽自拍。这座获得“2006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的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诠释着郑州“汇天下英才”的胸襟。</p> <p class="ql-block">湖畔的河南艺术中心是另一重惊喜。其建筑灵感源自贾湖骨笛与陶埙,波浪形外墙如黄河奔涌的刹那凝固。非遗摊位上,葫芦烙画以火为墨,棕编螳螂在匠人指间振翅欲飞;一个女孩举着糖画龙从人群中穿过,糖稀的甜香混着湖风,让我想起三十八年前二七广场的麦芽糖小车。</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地标静卧草丛,那支“穿越之笔”雕塑锁定着2008年《郑州宣言》的豪迈长卷,提醒着人们这片水域曾见证过全球35国市长共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夜深时,“大玉米”的灯光渐变成青蓝色,像一柄直插云霄的青铜剑。湖对岸的酒吧传来爵士乐声,与艺术中心晚场散场的《只有河南》余韵交织。45顶金帽在射灯下泛着幽光,仿佛正在举行一场永不散场的夜宴。</p> <p class="ql-block">我突然明白这片湖畔的魔力:它让商都的厚重与CBD的锋芒共存,让纺织女工的回忆与留学生的自拍同框,让黄河泥塑造的城,在全球化浪潮中淬炼出自己的光芒。就像如意湖,既倒映着摩天楼的野心,也沉淀着《群英会》雕塑里那些无声的冠冕,以及冠冕之下,每个郑州人正在书写的崭新传奇。</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删除,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