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藏史四门塔,烟火续魂神通寺

清风(西安)13996706

<p class="ql-block">踏入这片山谷,方悟神通寺选址之妙。它隐匿于群山褶皱间,恰似被岁月私藏的温润璞玉——逶迤山势如温柔臂膀,将古寺轻轻拢入怀中,自成一方静谧结界。崖缝间渗出的泉水清冽甘甜,随手舀起煮沸烹茶,袅袅茶香与山间草木气息缠绵交融,恰似古寺沉淀千年的禅意,于唇齿间、心魂处,缓缓流淌。本只想一睹中国最古老隋石塔的风采,却一头扎进了神通寺这座藏满皇家故事、盛唐佛像与千年禅意的山东宝藏古寺!朗公创建的朗公寺是神通寺前身,其深厚的佛教底蕴,为四门塔景区留下千年瑰宝。</p> <p class="ql-block">“初代网红导师”。</p><p class="ql-block">东晋时,高僧朗公师从西域名僧佛图澄。公元351年,他在泰山脚下创建朗公寺(即神通寺),这是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后,朗公前往灵岩山建寺弘法。传说他讲经时感化顽石,“灵岩寺”因此得名。朗公四处建寺收徒,推动了佛教在山东的传播与发展 。</p> <p class="ql-block">神通寺宛如深藏不露的老者,任凭“猫猫寺”打卡热潮翻涌,仍守着千年往事。从东晋开山,到隋代四门塔“C位出道”,再到唐代千佛崖“镌刻历史弹幕”,连碎石都浸满岁月故事。遗址堪称古建“宝藏天团”:四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历经1400余年屹立不倒;龙虎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盛唐浮雕惊艳世人;</span>墓塔林百余古塔记录高僧生平,堪称佛教传承的“活档案”。</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是神通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它是隋代石构建筑的典范,对研究早期佛塔形制演变、隋代建筑技术和佛教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佛头归乡</p><p class="ql-block">记忆深刻,很多年前,曾被阿閦佛座下的这段文字里故事打动过,竟不知此刻面对了传说中的现场……</p><p class="ql-block">1997年深夜,济南四门塔内,寒光闪过,阿閦佛头被盗。这尊面容慈悲、雕刻精湛的佛头,在文物贩子手中几经流转,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p><p class="ql-block">2002年初,佛头意外现身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圣严法师凝视佛头,察觉不寻常,迅速邀请专家鉴定。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等经过严谨考证,确认这正是四门塔失窃多年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圣严法师决定无偿送佛头“回家”。12月17日,他亲自护送佛头跨越海峡,在济南完成交接。失散5年的佛头,终于回到四门塔,与躯体重新合一,续写千年传奇 。</p> <p class="ql-block">九顶松</p><p class="ql-block">济南十大树王之冠,两千岁汉柏</p> <p class="ql-block">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龙虎塔,与神通寺墓塔林紧邻,是神通寺历史建筑群的重要遗存。塔身融合唐、宋两代雕刻与建筑风格(塔基、塔身属唐,塔顶补于宋),雕刻内容丰富精美龙虎、佛像、飞天等雕刻繁复精美,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第三批重点文保单位墓塔林,是神通寺历代高僧的墓塔群,是寺庙僧团安葬、纪念高僧的场所,与神通寺的兴衰直接关联,是寺庙历史延续性的重要见证。现存46座墓塔分属金元明三代,造型多样(砖筑、石制),是研究金元明时期佛教寺院制度、僧职体系及墓塔演变的重要实物群,被誉为“古塔博物馆”,对中国塔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补充价值,墓塔林现成为四门塔景区撸三花网红地。</p> <p class="ql-block">小宋塔位于神通寺青龙山南坡,是为纪念逝者所建的墓塔,属于神通寺附属的僧人墓塔群范畴。塔上有明确的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题记,是北宋小型石塔的典型实例,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小唐塔,1972年从突泉村移至神通寺保护,成为神通寺历史文物群的一部分。作为唐代小型石雕塔的代表,塔身浮雕(龙虎、一佛二菩萨)体现了唐代佛教造像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猫猫寺”的流浪猫</p><p class="ql-block">断臂维纳斯,脸上带着孤寂的伤,把倔强、美艳定格在墓塔林的背景前,只一眼,在记忆中她站成了逆光的永恒……</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国保四门塔、两个第三批龙虎塔和千佛崖石窟,竟成上百只喵星人的巨型古董猫爬架?!从2017年前抓来灭鼠的3只,到现在上百只,无保护的墓塔林间。流浪猫数量还在暴增,粪便抓咬成为常态,忧心:随着种群激增,难免啃食文物安全,又冲淡人文氛围,还会威胁生态,当务之急是采取必要措施,别让善意“宠坏”千年古寺!</p> <p class="ql-block">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千佛崖造像</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武德二年,和尚沙栋在寺西崖壁凿出第一尊佛像,引得善男信女纷纷效仿,终成山东最大唐代摩崖造像群——千佛崖。20米高、65米长的崖壁上,每一尊造像都是鲜活的历史注脚:南端唐太宗三公主南平公主,历经驸马流放、改嫁后,为追思父皇凿佛祈福;中部驸马刘玄意虽造像小巧,却供奉释迦牟尼佛为天下苍生许愿,格局非凡;北端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远离纷争,只为父母安康虔诚祈愿。皇室秘辛、宗教信仰与人间至情,在此交织成大唐传奇。</p> <p class="ql-block">站在遗址前,望着历经风霜仍挺拔的古塔,满心皆是庆幸。它们如时光“活化石”,将古代建筑智慧与雕刻美学完好封存。可惜原寺已消逝,如今的建筑是1999年在原址不远处1:1复刻,现代气息偶有“出戏”之感。但踏入斋堂,目睹僧人们严守“止语”,将一粥一饭皆作修行,始觉古寺之魂从未消散——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与信仰,早已融入岁月,任凭砖瓦更迭,千年沉静与虔诚始终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站在神通寺遗址的残垣断壁间,纵横交错的巨大柱础与散落残件,诉说着曾经飞檐斗拱、香火鼎盛的恢宏气象。风穿堂而过,裹挟着荒芜里历史的呜咽——曾经的巍峨殿宇,如今只剩一片苍凉。而几步之外,四门塔、龙虎塔等国宝仍倔强挺立,它们跨越千年与我们相遇,何其有幸,一次便能触摸三个顶端文明印记!</p><p class="ql-block">然,也有如鲠在喉的现状:墓塔林这片本应庄严肃穆的高僧安息之地,却被追逐猫咪的喧闹声、投食嬉闹的身影与拍摄短视频的嘈杂打破宁静。猫咪利爪抓挠文物的声响、游人投喂时的喧闹,如同悬在国宝头顶的利刃。这些熬过战火、扛过岁月的千年古迹,正因我们的疏忽与放纵发出无声求救。它们不仅是祖先馈赠的无价之宝,更是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的精魂!守护它们,本就是每个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别让今日的漠视,使眼前的辉煌重蹈遗址覆辙,给后人叹息中再添遗憾——唯有即刻行动,方能守住这份跨越千年的厚重与庄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