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清朝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建了多座城池,主要有4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为巩固边疆和抗击沙俄入侵,清朝先后建设了瑷珲城、墨尔根城和齐齐哈尔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又陆续修建了以下城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布特哈城:位于齐齐哈尔城北160里处,今内蒙古自治区布特哈旗,雍正六年(1728年)设总管驻守防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城:在齐齐哈尔城西北760里,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统领等官员驻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博尔多城:于齐齐哈尔城东北270余里,今黑龙江省讷河市,雍正十年(1732年)设副总管等官员驻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兴安城:位于今嫩江县境内,1882年清政府在兴安岭太平湾新建此城,设置副都统总管衙门,以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1894年该城被裁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城池作为军事重镇,在驻守边疆、抵御沙俄入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朝在大小兴安岭建城的目的主要围绕边疆防御、巩固统治及管理地方,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防御沙俄入侵,巩固东北边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沙俄在雅克萨战役前后频繁侵扰黑龙江流域,建城作为军事据点,可派驻军队、储备物资,形成防御体系,遏制沙俄进一步南侵。例如瑷珲城、齐齐哈尔城等均位于战略要地,直接针对沙俄可能的军事威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小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此前因清廷重心在关内,对边疆控制相对薄弱。建城后设置将军、副都统等军政机构(如黑龙江将军驻瑷珲,后移驻齐齐哈尔),将地方行政、军事管理纳入体系,加强对领土的实际控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促进边疆开发与民族管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池作为聚居中心,吸引流民、驻军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推动边疆经济开发。同时,对当地少数民族(如鄂伦春、达斡尔等)进行编户管理,通过城池设置行政节点,便于征收赋税、传达政令,维护民族关系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保障驿站交通与信息传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池之间串联驿站(如从瑷珲到吉林的驿站线路),确保边疆与中央的军情、政务信息快速传递,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这在雅克萨战役期间已体现出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城池本质上是“军政合一”的边疆据点,既以军事防御遏制外部侵略,又通过行政管辖和经济开发强化对东北边疆的主权归属,为维护清朝前期的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清朝在大小兴安岭建的四座城分别是瑷珲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和兴安城。</p> <p class="ql-block">瑷珲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和兴安城的具体建造时间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瑷珲城:1683年10月,康熙皇帝命萨布素在达斡尔人图龙恰寨旧址建城,历时两个半月,于1684年建成,史称江东瑷珲或瑷珲旧城。1685年,因江东瑷珲与内地联系不便,清政府将黑龙江将军驻地迁至下游12里的江右岸,在达斡尔人托尔加城旧址上另建城寨,称为江西瑷珲或瑷珲新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墨尔根城:始建于1685年,位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1690年,黑龙江将军移驻于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齐齐哈尔城: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原名卜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为黑龙江将军驻地,此后长期作为区域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兴安城:1882年11月4日,清政府批准在兴安岭太平湾(今嫩江县塔溪乡塔溪村兴安城屯西1公里处)新建兴安城,设置副都统总管衙门,以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1894年7月2日,兴安城被裁撤。</p> <p class="ql-block">瑷珲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和兴安城的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多体现了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建筑特色,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池布局:四座城均采用了内城和外郭的建制。内城通常用松木为栅,中间填土夯实,设有雉堞、女儿墙和角楼等防御设施;外城则多以土为垣,规模较大,主要起辅助防御和扩大城区范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建筑材料: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用于建造房屋、城墙、城门等。此外,还使用了泥土、石材等。其中,泥土用于填充城墙和建造房屋的墙壁,石材则用于铺设街道、建造地基和砌筑城门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建筑形式:衙署及官邸等建筑,多为磨砖对缝,前出檐,后出梢,门前置台阶的建筑形式。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悬山顶,坡度较陡,有利于排水和防止积雪。屋顶上通常覆盖着灰色的陶瓦,屋脊上有各种装饰性的脊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军事防御设施:作为边疆重镇,四座城都建有完善的军事防御设施,除了高大的城墙和城门,还设有角楼、瞭望台、护城河等。这些设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以抵御外敌入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包括行政区、军事区、商业区、居民区等。将军府、副都统府等行政机构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周围是军事设施和兵营。商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附近,居民区则集中在城市的周边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