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七彩巷(手机随拍)

王歌-摄影

<p class="ql-block">中国土地广袤,生活习俗千差万别,对狭窄街道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称其为胡同,它源于蒙古语“水井”(Hottog)的音译;南方人却称其为“弄”“巷”,如上海人称之为里弄,</p><p class="ql-block">里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1845年,上海租界正式形成,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现了最早的里弄住宅——石库门。大批外国人在此居住和经商。</span>石库门建筑融合了中式结构和欧式联排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p><p class="ql-block">重庆及南方诸多地方则称之为巷子,如重庆的来龙巷、戴家巷、江家巷、官井巷、山城巷、永兴巷、曹家巷、自力巷、鼓楼巷、勤居巷、大井巷、小井巷、铁板巷、百子巷、民族巷、领事巷等等。苏州人则融合上海与重庆等地的称呼,叫作巷弄。</p><p class="ql-block">中国最著名的巷子莫过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和南京的乌衣巷。</p><p class="ql-block">相传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府第与一吴姓人家相邻,吴家盖房时欲占张家之地,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张家人欲借张英的权势解决争端,连夜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作诗寄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诗,立即明白其中深意,便将围墙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也自愧理屈便将围墙退后三尺。六尺巷由此形成,同时也成为段佳话。</p><p class="ql-block">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与蓬勃发展,重庆在市井文化上下足功夫,如最能代表山城地理特征的山城巷,紧临洪涯洞的戴家巷,与解放碑仅一步之遥的十八梯,长江南岸的上浩和下浩都是借传统街巷打造的旅游精品,深受外地旅客青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山城巷以前叫天灯巷,其名字取自1900年。当年这里每到夜晚就一片漆黑,行人路过多有不便,有的甚至摔跤受伤。法国传教士为了方便行人夜行,就出资安上了一排路灯。路灯高高挂起远望如繁星悬空,民众就称此街巷为“天灯巷”,以表达对传教士这一善举的赞美与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灯巷”这一名字本来折射出一段国门开放,中外交流的一段佳话,是中国逐渐融入现代文明潮流的历史见证,可到了自我封闭,闭关锁国,亿万人民被愚弄,被恶意洗脑的文革时代,人们开始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万恶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了抹杀法国传教士的善举,就将天灯巷改成了山城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天灯巷”到“山城巷”的名字演变多少能说明极左思潮对中国融入现代文明的阻碍。</span></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而是隐藏于沙坪坝杨公桥,名不见经传的七彩巷。这个街巷规模不大,名气也少,<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之者甚少。</span></p><p class="ql-block">可它却是一个充满文艺范儿的街巷。它是由艺术家以老旧的居民区为载体改造而成的一个艺术街区。艺术家们把弯弯曲曲,峰回路转的墙体涂鸦上绚丽夺目的斑斓色彩,并绘制上时尚明星和卡通动物形象,顿时化腐朽为神奇,使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旧貌换新颜,形成童话般非比寻常的视觉效果,令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不暇接,</span></p><p class="ql-block">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七彩巷与黄桷坪的涂鸦艺术一条街有异曲同工之妙,却<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各有特色,各具韵味。七彩巷虽是个小众打卡之地,但我相信将来喜欢七彩巷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