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塞罕坝精神 筑牢对党忠诚之魂一一辽宁省五金机电行业商会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纪实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p class="ql-block">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传承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辽宁省五金机电行业商会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他们从热河革命纪念馆出发,走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亲身感受这片由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之地。在林海环绕中,党员们沉浸式体验塞罕坝的历史变迁,见证几代人坚守初心、接续奋斗的壮丽诗篇,以实际行动筑牢对党的忠诚思想根基。</p> <p class="ql-block">塞罕坝,蒙汉合璧之意为“美丽的高岭”,然而上世纪60年代前,这里却是“黄沙蔽日、飞鸟无栖”的荒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遏制风沙南侵、涵养京津水源,党中央作出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战略决策。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69名创业者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这片苦寒之地。他们住窝棚、睡地铺,喝雪水、啃窝头,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打响了荒原造林的攻坚战。面对树苗成活率不足8%的困境,塞罕坝人没有退缩,他们以“一棵松、一把锹、一担水”的执着,反复试验、攻克难题,让绿色在荒漠中生根发芽,书写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第二代塞罕坝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巩固造林成果的基础上,探索科学营林、精细管护的新路径。他们顶烈日、冒严寒,徒步穿行于广袤林海,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汗水守护每一棵树木。如今,第三代建设者们依托现代科技,推进智慧林场建设,让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经过三代人60余年的接续奋斗,塞罕坝从昔日的荒原沙地,蜕变为拥有112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超82%的“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片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成为守卫华北的重要生态屏障,谱写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史诗。</p> <p class="ql-block">在塞罕坝展览馆内,党员们驻足凝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劳动工具,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历史。那些冻裂的双手、磨破的衣裤、坚毅的面庞,无不诠释着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面对鲜红党旗,全体党员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誓言铿锵有力,回荡在林海之间,与塞罕坝精神交相辉映,激荡着每一位党员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座谈交流。支部书记曲德辉在发言中指出,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几代人听党话、跟党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塞罕坝人为榜样,将对党的忠诚融入血脉,把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党员们纷纷表示,塞罕坝人的坚守与奉献令人动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立足五金机电行业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创新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服务会员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公益中彰显党员本色,让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此次塞罕坝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辽宁省五金机电行业商会党支部将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激励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行业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