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形塑意——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影像纪(大全式)

格致古社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7日,我们乘地铁二号线来到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科技馆站下)。</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建筑整体呈矩形体块,造型简洁大气,局部外立面用大理石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涛起伏,既暗合上海这座城市“通江达海”的特殊性,也象征着上海“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一改传统博物馆单一中心、外部封闭的布局,东馆大量布局开放空间,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可充分引入自然光,营造舒适的观展环境。在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室外露台和花园,强调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p> <p class="ql-block">秉持“以人为本、以文物为中心”的原则,观众、文物、办公、公共服务等四条基本功能流线各行其道,清晰可辩。</p><p class="ql-block">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模式,上海博物馆东馆在人与文物的关系上进行了大量创新,“让文物讲故事”,突出历史文物场景的再现和文物工作的互动参与。例如,在四层西侧建构了交互式的文物保护体验区,观众可以一边学习文物保护知识一边隔着玻璃近距离观看专业人员对书画和工艺品的修复工作。</p> <p class="ql-block">为了缓解特大型博物馆中的观展疲劳问题,改进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在环形流线的转折处设置了多处公共休闲空间,使参观流线不断在内向的室内中庭和外向的休息厅、室外露台之间游移,步移景异,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营造丰富有趣的参观体验。博物馆的五层设计了一处古典园林,既作为室内外流线的转换交点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感受,也为六层办公区营造了优美的办公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夏季室内大厅的能耗、调节了博物馆的小气候。上海博物馆全方位地运用了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三星标准。资料显示,建筑外立面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仿石材肌理透光材料,白天远看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晚上竟能透出光来,还可以为陶瓷、工艺品等对自然光不敏感的文物展厅引入自然光,改善观展舒适度。</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是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第二个常设展厅,于2024年3月16日起试开放。</p><p class="ql-block">该馆是人民广场馆雕塑馆的升级版,立足馆藏立体造型类文物,从艺术视角出发,展出和阐释近300件文物,其中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大理国”“元明清”五大板块,以时间为纵轴展示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代表性作品。</p><p class="ql-block">展品包括先秦的青铜雕塑、秦汉的陶俑和画像石、魏晋的堆塑罐、南北朝和隋唐的金铜与石雕佛教造像、五代南唐钦陵的陶俑、宋辽金的寺观与金铜造像、元明清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以及明清的竹、木、牙雕等民间工艺雕塑。</p><p class="ql-block">馆内还借展了部分稀缺文物,如四川博物院藏的南朝石造像残碑。</p><p class="ql-block">此美篇从石雕、青铜、陶瓷、木雕等几个角度记录浏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雕类雕塑:</b></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的石雕类展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从商周至明清的丰富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演变历程与多元风格。以下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石雕类展品的时代脉络与特色</p><p class="ql-block">商周秦汉时期:以礼制色彩和金石气为特色,如商周时期的兽面纹骨柶、青铜鸮卣等,虽以青铜为主,但石雕多用于墓葬或祭祀场景,如东汉《升天成仙画像石》,雕刻天界神兽,体现汉代升仙思想。</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佛教石雕成为主流,风格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例如:</p><p class="ql-block">北魏云冈石窟石天人头部残件:体现北方石窟艺术的粗犷与庄严。</p><p class="ql-block">南朝石一佛二菩萨像:出自长江下游地区,面部宁静含蓄,长颈削肩,是罕见的南朝单体造像,反映“秀骨清像”的审美。</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石雕技艺达高峰,题材丰富。唐白石供养菩萨像:源自长安,材质细腻,肌肤质感逼真,为盛唐白石造像代表作。五代石伎乐构件:表现印度、中亚传入的乐舞场景,动作激烈,节奏明快。</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世俗化与地域特色显著。如:北宋铁罗汉像:写实性强,体现宋代雕塑的生活气息。元代青田石佛像:带有“大都佛儿张造”铭文,是汉藏风格融合的实证。</p><p class="ql-block">■重点石雕文物推荐</p><p class="ql-block">北魏石塔节:出土于陇东,融合南北风格,佛像既有“褒衣博带”的南朝特征,又有西域贴体服饰,底座雕刻龙、骆驼等祥瑞动物,反映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北齐白石佛像:可能源自皇家响堂山石窟,几何化造型与宽肩修长比例体现北齐典型风格,直接影响隋代造像。</p><p class="ql-block">北周石千佛造像碑:满布小型佛龛,主尊为释迦牟尼与弥勒菩萨,造像粗短圆润,表现佛法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唐代石天王像:造型威猛,细节精湛,反映唐代护法神像的雄浑气魄。</p><p class="ql-block">■展陈技术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裸展与沉浸式体验:部分大型石雕(如东汉画像石)采用裸展,观众可近距离观察雕刻细节;多媒体空间则通过光影还原石窟氛围。</p><p class="ql-block">学术价值:展品串联起中国石雕从宗教到世俗、从写意到写实的演变,如北朝造像的“绘塑并举”特征,体现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铜类雕塑:</b></p><p class="ql-block">雕塑馆中,青铜类展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还融合了青铜器的礼制与工艺特色。以下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后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青铜类雕塑的展陈特点</p><p class="ql-block">历史脉络完整:雕塑馆将青铜类雕塑纳入“商周秦汉”板块,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从礼器向艺术品的演变过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礼仪,纹饰神秘庄重(如兽面纹、龙纹),而汉代则逐渐融入生活化场景(如鎏金铜镇)。</p><p class="ql-block">展品级别高:雕塑馆的青铜类文物中,多件为一级品或孤品,如隋代铜阿弥陀佛三尊像、大理国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等,体现了佛教艺术与青铜工艺的融合。</p><p class="ql-block">■重点青铜雕塑文物推荐</p><p class="ql-block">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大理国):存世孤品,体量宏大,鎏金工艺精湛,是密宗佛教艺术的代表,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铜阿弥陀佛三尊像(隋):铸造工艺细腻,佛像衣纹流畅,神态庄严,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佛教造像的典型风格。</p><p class="ql-block">虎形鎏金铜镇(西汉):兼具实用与艺术性,以虎为造型,鎏金保存完好,用于压席镇帷,体现了汉代贵族生活的细节。</p><p class="ql-block">■与其他展馆的联动</p><p class="ql-block">与青铜馆的呼应:雕塑馆的青铜类展品与一楼青铜馆的镇馆之宝(如大克鼎、子仲姜盘)形成互补。例如,青铜馆的商周礼器(如镶嵌十字纹方钺)与雕塑馆的人物俑共同呈现礼制与艺术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工艺技术展示:部分展品通过AR导览或高透玻璃展柜,直观展示青铜铸造技艺(如失蜡法、鎏金工艺),帮助观众理解雕塑与青铜器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陶瓷类雕塑:</b></p><p class="ql-block">陶瓷类雕塑展品,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中国陶瓷雕塑的艺术演变与工艺成就。以下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陶瓷类雕塑的展陈特点</p><p class="ql-block">历史脉络完整:雕塑馆将陶瓷类雕塑纳入“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大理国”“元明清”五大板块,呈现了中国雕塑艺术从礼器到世俗化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展品丰富多样:展品涵盖陶俑、瓷塑、佛教造像等,如唐代彩色釉陶俑、宋代龙泉窑瓷塑、明清景德镇窑瓷塑等,部分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p><p class="ql-block">■重点陶瓷雕塑文物推荐</p><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俑(唐代):包括天王俑、镇墓兽、骑马俑等,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青釉鹦鹉杯(隋代):仿鹦鹉螺造型,釉色青翠,是隋唐时期陶瓷工艺与实用艺术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北宋):定窑作品,采用镂雕技法刻画人物与建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p><p class="ql-block">粉彩蝠桃纹瓶(清雍正):景德镇窑作品,以粉彩工艺绘制“福寿”主题,代表清代瓷塑的巅峰技艺。</p><p class="ql-block">■与其他展馆的联动</p><p class="ql-block">与陶瓷馆的呼应:雕塑馆的陶瓷类展品与三楼陶瓷馆的展品(如汝窑青釉盘、哥窑五足洗)形成互补,共同展现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与技术发展。</p><p class="ql-block">工艺技术展示:部分展品通过多媒体互动(如AR导览)解析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如唐代三彩釉陶的烧制技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木雕类雕塑:</b></p><p class="ql-block">木雕类展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从商周至明清时期中国木雕艺术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个搜索结果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木雕类展品的时代脉络与特色</p><p class="ql-block">商周至秦汉:早期木雕多用于礼器或墓葬,如战国时期的彩绘木俑和漆木镇墓兽,造型夸张神秘,体现楚文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兴起,木雕开始用于佛教造像。如唐代的漆木迦叶头像,刻画细腻,展现高僧的沧桑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宋辽金元:木雕趋向世俗化与写实,如北宋的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服饰华丽,线条流畅,体现宋代民间信仰的繁荣。</p><p class="ql-block">明清:工艺更加精细,题材多样化。如明代的木雕罗汉像,面部表情丰富,木质纹理自然,展现工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重点木雕文物推荐</p><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像(金代):出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身材壮硕,装饰华丽,雕刻立体,线条流畅夸张,是金元时期木雕造像的代表作,影响了后世寺庙壁画创作。</p><p class="ql-block">彩绘漆木镇墓兽(战国):身躯细窄,双眼凸起,造型神秘,是楚文化中驱邪避凶的典型器物。</p><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北宋):服饰繁复,璎珞精美,体现宋代木雕的世俗化倾向与工艺巅峰。</p><p class="ql-block">■展陈技术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裸展与互动体验:部分大型木雕采用裸展形式(如金代大势至菩萨像),观众可近距离观察雕刻细节;多媒体技术还原木雕的色彩与历史语境。</p><p class="ql-block">学术意义:展品贯穿“绘塑结合”的中国雕塑传统,如金代木雕的彩绘与雕刻并重,体现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