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香漫卷,墨韵留痕。一学期的光阴在书页间悄然流转,教师们以阅读为舟,以思考为楫,在教育的星河中探寻智慧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8日全天,洛阳市红山教育集团携手洛阳市红山初级中学,金水初级中学全体教师,安全办李德胜主任莅临指导,我们驻足回望,将一学期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更将背后的教育思考凝结成点点话语与同伴交流与自己对话。</p> 上午场 <p class="ql-block"> 音乐组杨巧珍老师带领大家用轻松活泼的律动开启了上午场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高晓琪</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兴趣》</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儿童智能发展和一切关系的起始,也是专注力和意志产生的起始。 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兴趣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她的学习、生活、人生重大选择等多方面。因为兴趣在,所以专注,而专注力越久,感觉、知觉、认知越敏锐和深入,生命的内在的变化就越迅速地产生着,让这个人看上去安静、有序、自信、友爱。现在的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明白儿童的兴趣和专注应得以保护,了解它,珍惜它,保护它,我与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将在抱持性的环境中得以发展。</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梁莹莹</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拥抱每一个热气腾腾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动人之处,从来不在整齐划一的“完美”。恰恰在于这些无法被标准化的“千千万万”,在于会为山川、晚霞、一首歌、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眼神而热泪盈眶的我们。我们每个人带着自己独特的棱角温度、甚至“小毛边”,但依然全情投入地去碰撞、去点燃、去守护那些同样千姿百态的灵魂!愿希望我们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治侠</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老师,我不想上体育课》</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非常敏感的时期,身体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内心的不安和困惑。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做好疏导工作。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平稳地度过青春期。</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魏赛赛</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家庭教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在氛围和谐稳定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明显优势。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学会了以温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合作中也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协作。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和谐家庭给予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会让他们更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创新和突破,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璐</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小船风波》</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我们既要维护集体规则的公平性,也要关注少数意见者的心理需求,在“多数决策”与“个体尊重”之间寻找平衡。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家庭的积极配合以及班级文化的长期浸润。唯有如此,当孩子们在面临类似分歧时,不再尖叫抗议,而是说:“我虽然更喜欢另一个选择,但这次我愿意支持大家。”——这,才是真正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郭佳玲</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离别》</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毕业前音乐课上,《凤凰花开的路口》在音乐中落泪,这源于六年级孩子面临毕业,内心对友情眷恋、对未来忐忑却难言,歌曲成了情感闸门。他们的“感性”是共情力强的体现,老师应包容孩子情感表达。共情是善良者的天赋,毕业季老师要教孩子欣赏离别,带着完整的心,有坚强也有温柔地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王瑛琦</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直球一点》</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心理世界非常丰富,是自己心理的主人,有时候大人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他们通过占有,去区分自己和他人,就能感觉到“我”的存在,感觉到自我价值感,通过反复尝试能迅速地构建起儿童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儿童自己与人的关系、儿童自己与物的关系,而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不去打扰、替代、压制他们,他们便会依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儿童的成长也就是这样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肖思蒙</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指尖的提醒》</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和批评,多一些理解与支持,始终秉持教育的初心,用平等、无私的爱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才能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挥潜能。</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丁媛明</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在规则的夜空中自由地闪烁》</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在规则与包容之间找到那个精确的平衡点。过于僵化的规则会扼杀个性与创造力,而无原则的包容则会弱化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轨道,让他们在规则的夜空中自由而明亮地闪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会逐渐学会面对挫折,理解规则,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鸿雯</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裂痕上的阳光》</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教师应转变角色,将学生日常冲突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通过情绪优先、引导参与、关系修复导向的策略,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中,支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处理冲突、发展同理心、承担责任、练习协商与合作,从而促进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成长为更“完整”的人。这比追求表面的、快速。</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阎越</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读懂需求,唤醒动机》</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小泽的转变揭示了教育中的动机奥秘:当他发现完成作业能参与喜爱的游园会时,归属需求瞬间转化为学习动力,从抗拒到主动。这一案例印证了外部动机与内在需求的巧妙结合——当教育情境契合学生兴趣时,行为自然发生改变。教师需要洞察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认知、尊重、胜任感等),通过活动设计将教学目标与个体需求链接。情景式教学正是这样的钥匙,让孩子在体验中点燃学习热情。</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珍珍</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同桌,你真好》</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赞美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华丽,而在于它是否真诚,是否能让对方感觉“被看见”就像我的语文老师,他并没有很夸张的说“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往往这种赞美,才更真实有分量,它是在告诉对方:“我看到了你,并且喜欢这样的你的”。他不在于改变世界,而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许琼琼</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扬沙》</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走出原因,做出改变。成为救赎下一代孩子的父母,为孩子们创造温暖,阳光,安全的环境,为他们的生命不断带来快乐,自信和幸福的体验。若干年后,当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挫折和困难,这些美好的瞬间将会成长照亮他们的前进的光!成为理解上一辈父母的孩子,看到我们身边的父母们在行为背后的爱,因为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关心,理解,沟通和包容。爱是从父母向孩子传递的,只有父母感受幸福,孩子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感受都一样重要!</p> 下午场 <p class="ql-block"> 今日下午,红山初级中学与金水初级中学的教师同仁莅临我校,共同观摩期末读书交流活动。三校教师在书香中共话阅读心得,以文会友,互鉴共进。</p> <p class="ql-block"> 音乐组李锞老师带领大家用轻松活泼的律动开启下午场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罗朋展</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铅笔背后的心理密码》</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可能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我们要学会“解码”这些行为,用共情替代评判,帮助孩子在理解与接纳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康</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请多点耐心和等待》</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会有被害者思维,其实是逃脱了自已成长的责任,通过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思维,让我们清晰了人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到学生成为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人。</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段远航</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装作看不见》</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公园等比较开放的场合更希望处于放松的私人状态,老师的出现相当于将“权威边界”延伸到了他们的私人领域,教师权威带来的压迫感让学生惴惴不安,导致学生陷入“该不该以师生模式互动”的矛盾,最终可能会选择回避。在以后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理解他们回避性行为不代表他们不礼貌,营造开放安全的学习、交往环境,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和孩子之间的链接与互动,主动关心学生,降低学生对老师的防御性,减少他们的焦虑和不安。</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闫英英</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选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对于小学阶段(6岁~12岁)的孩子而言,关键任务为在于培养“勤奋感”,即通过有目的的努力获得成就感,避免陷入“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至关重要。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帮助孩子在内化规则的基础上,主动调节,在本能冲突与现实要求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朱璐璐</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吃亏》</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传授知识固然关键,但培育学生的品德与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当学生因认知的局限与信息的鸿沟,而对事物产生误解、心怀不满并提出质疑时,我们应主动成为他们拨云见日的引路人。耐心地引领他们抽丝剥茧,理清事情的全貌与脉络,使其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思考问题的狭隘与片面。以春风化雨之姿,引导他们跳出自我视角的藩篱,站在整体与客观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助力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客观理性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以更加豁达、睿智的姿态拥抱世界。</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丁晓岚</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被家勒紧的他》</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当教育者面对这样的家庭困局,需谨记:"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我们要做的不是制止暴力行为本身,是要成为照进孩子心灵黑洞的一束光。这个过程需要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在制度性支持与个体化关怀间找到动态平衡点。</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吴晨冉</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音乐课上的友谊风波》</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起到了关系修复者的角色。在儿童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密的友谊关系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解决能力。我通过温和的沟通方式,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她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对方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我给予了她们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她们修复了受损的友谊关系,同时也让她们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她们心理的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潘清华</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引导,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发挥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郭跃文</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守护》</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良好环境中的孩子会具有更多的探索与发现的主观意愿。孩子们的主要活动都可以通过感官练习得到激发和加强。让孩子感觉到外部世界仿佛在敲打他们的心门,唤醒他的精神活动。对于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非常注意和敏感,我们做的每件事、说每一句话,都会印刻在孩子的脑海中,所以大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刘子鑫</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委屈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依赖家长。家长的过度保护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胆小、缺乏自信,从而减少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跟着他的哭泣我也找到了少年的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也再一次被看见,我和他有类似的遭遇,看见他就像是看见了自己,看见就是一种疗愈,我也让他感受到他并不孤单。</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徐奇峰</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这是我的》</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我明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看似小小的矛盾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机会。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表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帮助他们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辉</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放下 改变 接纳》</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放下。放下教师的权威,平等的对待他们;其次要改变,改变态度,不能高高在上,趾高气扬,不能被学生的情绪所左右,要保持中正的立场;最后要接纳,接纳学生的情绪,允许学生犯错,明白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我们的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鲁广冬</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是魔?是仙?你自己说的才算》</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面对自我价值感严重缺失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具备透过表面看深层需求的能力,更需要给学生提供细心的陪伴,耐心的帮助,甚至创设符合学生的专门岗位,让他从参与中逐渐习得自我成就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王超锋</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我和姐姐》</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成人的思维和儿童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以为是不好的想法,可有时却是儿童纯真,单纯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孩子们的家庭,只能在学校里给予更多的孩子们以关注,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做到走进孩子,看见孩子,多去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世界。当他们有了不好的兴趣爱好,只能理解,恰当的引导,才能更好的教好他们。</p> <p class="ql-block">分享者:张妍文</p><p class="ql-block">案例名称:《老师,我发烧了》</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觉得“说实话没用”时,就会用撒谎来达到目的。那些精心编织的谎言,不过是孩子对认同和理解的呼唤。家长和老师,要及时觉察撒谎背后的信号。孩子可能在用笨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要我们给孩子更宽容的回应、更简单的沟通方法,他们自然会放下“谎言”,学会用真实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分享,是思想的碰撞;回应,是智慧的共鸣。每位教师分享后,管理层从教育理念与实践角度给予细致反馈,或点拨方向,或深化思考;旁听的老师们也自发加入对话——或共鸣经验,或提问探讨。这一刻,没有单向的讲述,只有多维的滋养。教育者的热忱与专业,正是在这样的真诚对话中,生长出更坚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心灵的跋涉,亦是精神的归程。愿这份书卷沉淀的厚度,滋养三尺讲台上的每一寸光阴;愿我们始终以谦卑之心向学,以炽热之情传道。</p> <p class="ql-block">思想盛宴,余韵悠长; </p><p class="ql-block">感谢李德胜主任的全程聆听与指导, </p><p class="ql-block">感恩兄弟学校的真诚相伴、携手同行, </p><p class="ql-block">更感动于集团校师生家长的同心共进。 </p><p class="ql-block">盛夏已至,万物蓬勃, </p><p class="ql-block">而求索者的脚步从未停歇—— </p><p class="ql-block">下一程,山高水阔, </p><p class="ql-block">我们以书为舟,以志为帆, </p><p class="ql-block">共赴更壮阔的星辰大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