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盛夏鲤溪行:邂逅千年生态传奇</p><p class="ql-block">乙巳年盛夏六月初六,泉州热浪蒸腾,我与老同学奔赴素有“天然空调城”之称的周宁,一心寻找那梦寐以求的清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下车,二十几度的凉风便轻柔地拂来,瞬间驱散了周身暑气,那感觉,就像一头扎进了大自然精心打造的巨型“空调房”,惬意之感油然而生,全身的毛孔都在欢呼雀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浦源村,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瞬间撞入眼帘:清澈见底的溪水中,红鲤灵动地游弋着,它们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仿佛一群欢快的舞者,将水面搅成了一块闪烁着光芒的锦缎。这奇妙的景象,瞬间就紧紧攫住了我与老同学的目光。还没等彼此相邀,我们便不由自主地各自沉浸在这片“人鱼共生”的奇妙天地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条鲤鱼溪,始于南宋嘉定年间,悠悠八百余载岁月,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鱼文化传奇。2008年,它凭借“鱼冢、鱼葬、鱼祭文”这“三个世界唯一”,成功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获“年代最久的鲤鱼溪”称号;早在2005 年,浦源护鱼习俗就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有鲤鱼自然死去,村中尊长就会庄重地主持鱼葬仪式:德高望重的老人将鱼恭敬地供放在鱼冢前,缓缓点香、认真烧纸钱、虔诚诵祭文,以最庄严、最肃穆的仪式送它们最后一程。这般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敬重,让鲤鱼溪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鱼文化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份延续八百多年的生态奇迹,背后离不开明朝郑氏家族第八世族长郑学十(号晋十公)的智慧与担当。当时,战乱与饥荒肆虐,村民们为了饱腹,不少人打起了鲤鱼的主意。晋十公深知,单纯的村规难以让众人信服,于是精心设计了一场“苦肉计”:他提前安排孙子佯装偷捕鲤鱼,而后在众人面前“当场抓获”。祠堂内,面对亲眷的苦苦求情,他不为所动,当众严惩孙子,更是自罚宴请全村三日。这场看似“大义灭亲”的举动,实则是为了立下铁律:护鱼规矩,绝不徇私。凭借这般果敢与谋略,护鱼理念自此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p><p class="ql-block"> 晋十公对鲤鱼的守护,藏在治水护岸的巧思里。他带领村民规划水道时,借自然走势将溪流塑成太极八卦“S”形曲流,让湍急水流在层叠弯折间卸力缓行,既为鲤鱼留了安稳栖息处,更暗合阴阳平衡哲思 。同时率众拓宽山涧、修筑“L”形泄洪道,还在溪畔遍植质地适中、长度可观的护岸杂草,这些草芷扎根临水处,既稳固岸堤,又为鲤鱼织就天然庇护网,把护鱼智慧,融入每一道水湾、每一抹草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个村落以八卦之形精心布局,民居沿溪错落而建,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古老画卷。尤为精妙的是,鲤鱼溪下游震兑方位的两边池塘,恰似八卦图中的阴阳两极,成为画龙点睛的太极眼。这一设计不仅暗合天地自然之理,更与村中护鱼传统相映成趣,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村落肌理。郑氏先祖在八卦村建成后,根据天上的星座在巷道中确定了七处地表取水井,即“七星井”。这些井并非传统的地下水井,而是引水井。之所以不打井,据说郑氏先祖是为了确保船型的郑氏宗祠不漏水,同时也是为了让全体村民养成自觉保护鲤鱼溪水清洁可饮用的好习惯。七星井与蜿蜒溪流、太极眼池塘相互呼应,不仅满足了村民日常洗漱防火之需,更将护鱼理念融入村落生活的点滴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游人的脚步,我缓缓走进古老的郑氏宗祠。这座庄重古朴的建筑,层层院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宗祠旁,荷花池内粉白的花朵与田田荷叶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而鱼冢两侧的鸳鸯树,由两株千年柳杉连理共生,枝干相互缠绕、根须紧密相连,恰似“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浪漫写照。古老的传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与鱼葬文化相映成趣,更添几分独特韵味。村水尾处,观音桥静静守着一方风水;溪边的洞穴与菖蒲,依旧是鲤鱼温暖的“避风港”。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护鱼匠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的时候,我望向仍在溪畔驻足观赏的老同学,无需过多言语,我们都已深深读懂:周宁不仅赠予了我们清凉,更以鲤鱼溪跨越千年的传奇,向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魅力。这份镌刻在鱼冢、树影、溪流以及八卦布局中的守护与传承,早已成为我们心底最震撼、最难忘的记忆,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将永远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周宁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53′~27°19′,东经119°7′~119°29′之间,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总面积103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周宁县辖6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狮城镇北门路11号。截至2023年末,周宁县常住人口14.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06%。</p><p class="ql-block">周宁县古为七闽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县,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周宁县”,1970年7月起,隶宁德地区。宁武高速公路、353国道和建设中的衢宁铁路、纵三线横贯县境,县城到福州和太姥山、武夷山景区都仅2个小时车程。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第四园区九龙漈•鲤鱼溪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陈峭、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以及芹山湖、后垄溪大峡谷、蝙蝠洞、官山、灵峰寺、方广寺等一大批旅游景点,是集生态避暑、休闲娱乐、疗养度假为一体,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胜地。2020年4月,达到脱贫退出条件,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p><p class="ql-block">2023年,周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3%、35.9%、54.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7721元,比上年增长4.1%。 WS文</p> <p class="ql-block">福建宁德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源自宋代,历经八百年,2008年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收录吉尼斯——“年代最久的鲤鱼溪”。</p><p class="ql-block">浦源村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最美的乡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并入围“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五十佳、“中国十佳和谐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列入“中国鲤鱼文化之乡”。</p> <p class="ql-block">宁德市周宁县</p><p class="ql-block">鱼塚</p><p class="ql-block"> Fish Tomb </p><p class="ql-block">鲤鱼溪的历史始于南宋嘉定年间,迄今已逾千年,开启了鱼葬礼俗的先河。浦源村老少皆爱鲤鱼,把鲤鱼奉为神明,偶有鲤死,由尊长主持举行鱼葬仪式,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将鱼隆重供放于鱼塚前,然后点香、烧纸钱、诵祭文,将其肃然安葬于鱼塚,予以祈祷、安葬。这形成浦源村独特的鲤鱼祭葬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独特的鱼文化典范,其鱼塚、祭葬礼俗、祭鲤鱼文化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2005年,浦源护鱼习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鸳鸯树位于鱼塚两侧,由两株树龄达千年多的柳杉组成,两树枝干连理,根须相接,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生动的外观形象和特征,加上其美丽的传说,为独特的鸳鸯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鲤鱼溪公园旁边"林公宫",始建于清代,主祀林公忠平侯王,民间俗称林公大王,是闽东人信奉的降妖镇魔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村口这座“跃龙门桥”,是观鲤鱼奇景的去处。每到四、五月鲤鱼逆水排卵时,逆游的红鲤会在水流冲击下,一次次奋力腾跃,试图冲破水流阻碍,恰似“鲤鱼跃龙门”的生动演绎。届时,桥上、溪边便会挤满前来一睹这奇妙场景的人,大家或屏息凝视,或轻声惊叹,共同见证这延续千年的生态生机 。</p> <p class="ql-block">奇妙的鲤鱼溪八问</p><p class="ql-block">一、为什么清源村人不拥食鲤鱼,而且能"人鱼同乐"800年?</p><p class="ql-block">800年前,浦源村郑氏始祖开基于鲤鱼溪畔,村民将溪水作为饮用水,为了保持水源清洁和防止投毒,在定居之初,就在鲤鱼溪中放养鲤鱼,又因鲤鱼是中华传统的吉祥物,他们把鲤鱼神话为图腾,形成了极其严格的"爱鱼护鱼,禁捕禁食鲤鱼"的乡规民约,在长期的人与鱼共同生活中,鲤鱼文化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运用、创新、发展,创造性地形成了"护鱼十三方略"(谋略并行、神化图维、鱼家、鱼葬、经文纬武、放生善举、禁捕禁食、维楼护鱼、曲奥护鱼、闭关护鱼、草止护鱼、洞穴护鱼、筑坝护鱼);更在"人鱼同乐"的和谐发展中,以人格化的方式巧妙地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鲤鱼文化,进而衍生出更高层次的让溪中鲤鱼"臻人性、知人情、识人趣"的神秘意象,创立了"人鱼同乐800年"而不衰的中华奇观。因此,清源鲤鱼溪被吉尼斯认定为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的"鲤鱼溪"。</p><p class="ql-block">二、为什么浦源村按八卦布局?</p><p class="ql-block">郑氏先祖深谙堪舆术,善于观形察势,善用"洛书河图",精心将流经浦源村的溪流分成三段,上游顺山势围塘健水饮用,下游开辟九曲溪流,筑坝引水滋润北面的千亩良田。而穿村而过的中游是自然形成的酷似八卦太极" S "形鲤鱼溪,鲤鱼溪下游震兑两边的池塘成了八卦太极眼,民居就沿溪顺势而建,村落结构则顺乘生气,以太极为轴,取八景中之东岸"半月沉江",坐震向兑。西岸"石牛西卧",坐兑向震,南方太极眼坐离向坎,按"八卦"布局,住宅朝向可任选干、兑、离、震、巽、坎、辰、坤八个方向、皆宜兴居发展,北面一马平川,坐坎向离,依次建有祠堂、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廊桥等,"坐空朝满",使整个村落以"八卦"坐位,外延围绕中心太极,从远处的"麻岭初晴"鸟瞰惟妙惟俏,一目了然,巧合老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阴阳造物论。</p><p class="ql-block">三、为什么鲤鱼溪"鱼冢"被誉为世界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浦源村"鱼冢"因其悠久的历史年代、奇妙的建造构想和与其配套的鱼祭文、鱼葬礼仪一同被誉为三个"世界唯一",在郑氏宗祠左侧的山丘上,高耸着两株连理千年柳衫,人称"鸳鸯树",这对"鸳鸯树"有着与《天仙配》互为姐妹篇的爱情故事。在"鸳鸯树"之间建造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鱼冢",几百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鱼冢"的环境始终能保持洁净无污。这与鲤鱼溪郑氏先祖,在溪中放养鲤鱼洁水、防毒的超前而非凡环保意识分不开。原来,位于"鱼冢"左侧有一堵高米许宽一米多长不足四十米的土石坡岸,岸上长着十多株枝繁叶茂的古柳衫,在当初建造"鱼冢"时,睿智的郑氏祖先就在土石坡岸底部留有一条连接"鱼冢",由杂乱碎石累积填充且不规则地留有许多空隙的地下通道。每当"鱼冢"中的亡鱼,经过一段时间分化后,其有机质液体,气体,成为有机肥,可以直接渗入土里,最后一部分被柳杉根部吸收,一部分很自然地渗透到了北面的育秧田。</p> <p class="ql-block">郑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Zheng People Ancestral Hall </p><p class="ql-block">沿溪而建的浦源村是一座神奇又美丽的古村落。郑氏祖先善用"洛书河图",按"八卦"布局定向,兴建民居建筑,古村落充分体现阴阳乾坤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意境,其布局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村落规划布局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始建于宋代的郑氏宗祠造型前窄后宽,形同古船,为五进式古殿堂建筑,雕梁画柱,富丽堂皇,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是目前华东地区保护最完整的宗祠之一。</p> <p class="ql-block">迁播与肇基</p><p class="ql-block">郑桓公第二十二世孙郑子真,于汉成帝元年(前32年)迁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在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的380年中,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向福建沿海地区的迁徙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唐高宗时期(650-683年),郑时中随王迁漳州;第二次在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年),郑远等随军迁南安;第三次在五代十国期间(907-960年),郑锁、郑戬等避乱入闽。其中郑子真孙郑昭(第40世孙)入闽后,在福州东街翁巷居住,郑昭孙郑满迁连江,郑满孙郑唐于梁太祖乾化年间(911-913年)迁往宁德谷口(今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福口村)。南宋时期(1127-1279年),朝廷中道学与反道学、主战派与主和派产生了斗争,尤其是史弥远发动了宫廷政变,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和"风教又薄,谱录都废,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等社会风气的更迭,荥阳郑氏也不断地迁徙,宋崇宁二年(1103年),时在宁德谷口村的癸未科太学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吕蒙正以下绿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政和癸已,国佐逐魁辟雍,释榻第一。"[2]第一名朝散大夫直秘阁,泉州府移福建两浙提刑,徽宗御前驸马郑南之孙,宋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科傅行简榜进士、诰意朝奉大夫郑尚,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肇基浦源村。</p><p class="ql-block">[1]家高承(事物纪原.旗兆茶章.拜尚)</p><p class="ql-block">[2]宋洪迈《黄堡甲志.陈国佐》</p> <p class="ql-block">郑氏宗祠简介</p><p class="ql-block">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进修于朝奉大夫郑尚公八世孙晋十公。浦源村的郑氏宗祠与安徽省歙县郑村的郑氏宗祠、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宗祠,同为华东地区三大名祠。郑氏宗祠坐空朝满,土木结构、飞檐歇顶、饰以凤池藻井、拱斗浮雕,傅以鎏金,巍然溢彩富丽堂皇,形同归航巨舶,颇具特色,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尤其是宗祠内的神祖牌、板漆楹联、匾额等文物,在几百年中虽历经多次劫难,但是多谋睿智的郑氏后裔,都天下奇迹,能把这批无价之宝和中华奇观﹣﹣人鱼谐乐的鲤鱼溪一样,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实乃</p><p class="ql-block">为继承、保持和宏扬郑氏传统文化、传统家风、传统美德;为满足郑氏后裔晋奉先祖神牌、匾额的迫切要求,2009年经郑氏宗祠董事会多次研究,并邀请村两委成员、老年人理事会理事、村民代表等参加,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共襄孝举扩建宗祠,得到了众多乡贤、在外企业家和本村与外迁后裔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扩建后的郑氏宗祠五进五厅,一戏台、四天井、八厢廊,中轴直道,总占地面积5678平方米,建面积3013平方米;宗祠两侧神龛上依序排列着136尊造工精致、手艺精湛、剔透玲珑、造型迥异、内涵深刻、诚如家谱的神祖牌;各大厅主梁及两边房梁上悬挂着96面内容丰富、联句工整、书法精湛、蕴意深远的匾额;五进的大脊柱和两旁的支柱上垂挂着大小64对,有来源出处、体现忠孝仁义、诗书传家的檀木黑漆鎏金板联。这里既是一个集800多年浦源郑氏家族历史、文化于一祠的人文博物馆:又是一 集800多年浦源郑氏宗族繁衍、发展于一祠的历史展览馆;还是一个集我国自宋代以来文学艺术、手工雕刻发展过程的文化艺术馆。</p><p class="ql-block">郑氏家族的忠孝仁义,出于其恪守积德行善之自然天性:郑氏家族的好学右文本色,源于其以文化传家的传统家风;郑氏家族的尊祖敬宗,成于其一贯崇尚诗礼传家的传统美德;浦源郑氏的操典祭祀制度,是古今郑氏后裔行为规范中"孝"的直接表现 是郑氏宗族内部经常实践的重要内容。著继能创、尤贵于创的浦源郑氏后裔,为扩建宗祠集资600多万元,主体工程与2009年9月动工,2013年4月22日竣工,历时3年6个月。</p> <p class="ql-block">护鱼传说</p><p class="ql-block">"苦肉计"</p><p class="ql-block">精通《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的郑氏第八世祖晋十公,以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胆略,把原本服务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的苦肉计,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管理中去。晋十公召集村民代表制定了护鱼乡规民约:村民中有捕食鲤鱼者,要在郑氏宗祠祖宗前受罚,为鲤鱼举行葬礼,并要在郑氏宗祠举办祭礼宴席,向请来的各家各户户主认罪受罚,还要邀请戏班为全村及邻村男女老少,在宗祠内连续演出三天,但是光有严肃的乡规民约,难以化人,达不到教化村民的目的,于是,他就在自己孙子身上使用"苦肉计",以身作则,谋律并行,最终达到严格"护鱼"目的。他有意暗示其孙子"偷鱼",当场抓住后,在郑氏宗祠当众将其孙子打得遍体鳞伤,并按乡规民约,为死去的鲤鱼举行隆重礼葬,请来道士,请戏班,连续三天在祠堂诵经、演出、设"罚宴"演出前,在全村男女老少面前,他将捆绑着的孙子送上戏台,向全村村民认罪,并和村民代表共同立下"无溪中鲤鱼,则无浦兜人"的誓言</p><p class="ql-block">"仙姑化鱼"</p><p class="ql-block">郑尚公第八世孙晋十公时,一天,村中来了个夫明的讨饭老太要,这个老太要由一男一女的两个小乞丐牵扶着,三个人身上爬着虱子,又长着疥疮,白天在村中讨饭,晚上就住在桥头的屋檐下,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郑尚公第八世孙晋十公,晋十公是一个乐善好施,广行善事的好人,就吩咐家里人,把三个人接到家里,给他们换了衣服,拿雄黄药水让他们擦洗身体,腾出房间让三人居住,就这样他们在晋十公家住了十来天,晋十公还请医生为他们诊治。十多天过去了,他们的病也好多了,于是决定离开浦源村回家,晋十公再三挽留,他们执意要走,晋十公只好送给他们盘缠,并亲自护送他们,当走到村口桥头时,三个人突然同时潜入水中,无影无踪。晋十公基感诧异,正准备脱衣下水相救,忽然见到水中摇头摆尾地游来过去从未见过的一条大红鲤鱼和两条青鲤鱼,晋十公见状十分惊诧,忙在桥头焚香顶礼膜拜。原来这是居住在玉屏峰上的三位仙站化装成乞丐考验晋十公的。后来,晋十公就在鲤鱼溪下游建造了廊桥,并在鱼塘中塑造鲤鱼仙姑立像保护溪中鲤鱼,从此以后,浦源村中的鲤鱼就不再被山洪任意冲走;村中那个大石板桥下的深潭也被誉为仙姑潭,那座桥就被叫做仙女桥。</p><p class="ql-block">"鸳鸯树"</p><p class="ql-block">鲤鱼溪的仙姑经常在太上老君面前说及鲤鱼溪风光美丽、村民纯朴善良,人和气顺的太平景象,不知不觉说动了太上老君一名侍女的凡心,一天,太上老君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机会",这名侍女就偷偷地跑到凡间,看个究竟。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不久这位侍女与村中一名勤劳朴实的青年男子结为夫妻,太上老君回来时,不见了那位侍女,请示了玉皇大帝,玉星大帝即让行神查明侍女踪迹,并劝其速回天庭,免于处罚。无奈侍女深爱着这名男子,舍不得抛弃这美满婚姻和人间自由幸福的生活,玉皇大帝又命湘君、湘夫人下凡劝说,还是没有说动。玉皇大帝遂派遣天兵天将捉拿,不料这些天兵天将也奈何不得。王母娘娘告诉玉皇大帝,要想让这名侍女回天庭,得先断了她与这名男子的夫妻情义,于是命雷公电击这名男子,此时这名男子正和侍女在鲤鱼溪下游的田地里耕种,侍女苦苦哀求,无奈这是玉帝圣旨,不得违抗,侍女情急之下奋不顾身扑向丈夫,并紧抱着不放,天命难违,雷公只好动真格,电闪蜜轰终于将两人劈死燃焦,雷公回天庭复命,第二天村民们发现在溪边的一个土丘上,竟然并排长着两棵树校相互缠绕、婀娜多姿又雄伟挺拔的千年柳杉。为了纪念这位男子与天庭侍女的坚贞爱情,村民们就把这两棵树誉为"鸳鸯树"</p><p class="ql-block">文武护鱼</p><p class="ql-block">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夏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盘踞在麻岭头的一伙劫匪从村西大门旁的墙头翻越潜入村中,企图愉窃溪中鲤鱼,被两位到"中维"换班的村民发现。于是一个村民随部从"上里弄"走到村尾祠堂附近通知护鱼队,另一个则留在附近观察劫匪动向。很快护鱼队就集中了30多人,他们手持铁铳、护鱼控等武器,反锁上东、南、北面的三个大门、仅留下西大门,一切准备就堵后,护鱼队鸣统警告,敲锣鸣炮,很快数以百计的"壮士"从各路向鲤鱼溪集结,劫匪吓得企图从北大门逃窜,北大门己被反锁,他们又想沿溪从西大门逃出,但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壮士们蜂涌而上,就这样,十来个劫匪被五花大绑着关在郑氏宗祠,第二天经盘查后,留下两名匪首,晚上召开大会,让匪首认罪,又连续两天,在邻近的萌源,上洋、端源游街示众,从此,浦源村众志成城,全村护鱼的美誉,远近闻名,此外,鲤鱼溪下游右侧还设有"放生"鱼塘,村民在下游田地耕作或路过时,如发现九曲溪或东洋溪里有被山洪冲走的鲤鱼时,不管大小都会想办法捕捞,然后投入"放生池";涌源郑氏后商,尤其是村中妇女,每外出遇到有人卖鲤鱼时,总是不讲价钱慷慨解囊,买下后投放到"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护鱼十三略</p><p class="ql-block">1."村规民约";当年的郑氏第八世祖晋十公召集村民代表制定了护鱼乡规民约:村民中有捕食鲤鱼者,要在郑氏宗祠祖宗前受罚、为鲤鱼举行葬礼、并要在郑氏实祠举办祭礼宴席,向请来的各家各户户主认罪受罚,还要邀请戏班为全村及邻村男女老少,在宗祠内连续演出三天,但是光有严肃的乡规民约,难以化人、这不到教化村民的目的,于是,晋十公就在自己孙子身上使用"苦肉计"。以期达到以身作则,谋律并行,最终达到严格"护鱼"目的。</p><p class="ql-block">2、神话护鱼:郑氏祖先有着超乎常人的灵感智慧和神灵意识,他们把图腾观念与人类对神灵的崇拜极巧妙地联系起来,将鲤鱼羽化为神鱼,借神灵之力,验化人们爱护"神鱼",尊崇"神鱼",至今浦源村还流传着"神鱼与仙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3、鱼家敬鱼:睿智的晋十公觉得"神化图维"还不足以教化人们对神鱼的至爱至尊之心,于是又在鲤鱼溪下游鱼塘边的土丘上,在人称"鸳鸯树"的高耸者的两株连理千年柳杉之间建造"鱼家"。自从晋十公以后,凡有鲤鱼自然死亡的,村里人都说是神鱼上天了,都要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组织仪仗队把神鱼送到"鱼家"安葬,鱼葬遂成为鲤鱼漫邓氏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4、鱼祭敬鱼:为了显示神鱼之威仪,以教化人们对神鱼的至爱至尊之情,为此,在安葬神鱼时点香,燃炬、焚钱、放鞭炮之外,还要举行隆重祭奠仪式,拜读祭文</p><p class="ql-block">5、禁令护鱼:禁插:任何人不得插捉中舰色,若本村村民违反者将严格按照置十公时规定的乡规民约处罚,外村来客由客主承担责任;精食:本村村民不得食用鲤色,所以清源村人无论在那里都是不食鲤鱼的。</p><p class="ql-block">6、武术护鱼:为保护溪中鲤鱼不被偷盗,浦源村组织村民成立了护鱼队,至明代倭寇为患,又有山寇劫掠,浦源村曾遭入侵,为保境安民,点请年间,浦源村邓日然公组织乡间武士,抗倭抗区,护鱼护村。</p><p class="ql-block">7、放生爱鱼:鲤鱼溪下游右侧设有"放生"鱼塘,村民在下游田地耕作或路过时,如发现九曲溪或东洋溪里有被山洪冲走的鲤鱼,不管大小都会想办法插换后,投入"放生池"浦源郑氏后痛,尤其是村中妇女,外出遇到有人卖鲤鱼时,总是不讲价钱慷慨解囊、买下后梭放到"放生池"。</p><p class="ql-block">8、曲奥护鱼:直线形溪流在洪水爆发时,水流一泻干米,河道里的鲤鱼容易被冲走,晋十公将鲤鱼溪建成太极中心的" S "形,使之成为村落吴"八卦"外延而向着中轴的太极中心,不仅巧合老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明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明阳造物论,又合乎"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思想,为了预防被山洪冲走的鲤鱼径直流入东洋溪,郑氏祖先还将下游鲤鱼溪修成一条水流平缓的九曲溪河,以乱石砌岸,并且在两岸留下许多石洞,还在溪润两岸植满杂草,这样被洪水冲走的鲤鱼就不会直接进入附近的东洋浸。</p><p class="ql-block">9、草止护鱼:郑氏祖先把草止之功运用于护鱼,他们选择了多种有一定长度的质地软硬适中的杂草,种在鲤鱼溪两边护岸临水处,这些杂草不仅为鲤鱼创造了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草止"功能,在山洪水爆发时,避免溪中鲤鱼被洪水冲走,起到保护鲤鱼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0、洞穴护鱼:晋十公根据鱼类"穴藏"各得所宁的生活习性,在护岸构明时留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石洞和穴道。这不仅使溪中鲤鱼在疲惫时能个子大小各就各位在"家"中栖息睡觉而不受打扰,而且在遇到山洪爆发时,鲤鱼使可安全游到"家"中避险。这些洞和沟道酷似"地道战"中的地道和防空洞,在保证鲤鱼正常生活和鲤鱼在和山洪的抗争中不受威胁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1、筑坝护鱼:在长不到里许的鲤鱼溪上,从上游至下游我们可以见到各种高低不一、构造各异大小不同的拦水坝十一座,这些拦水坝,有的是利用溪底岩石自然突出,不加任何人为工程浑然形成、而大多数则是由大小不规则的乱石构筑的,它们所在位置都是溪道较直。落差较大,来洪时鲤鱼易被冲走的地段</p><p class="ql-block">12、镀房护鱼: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方便村居难米谷和夜晚护鱼,郑氏人家依溪渣高低走势和落差大小,分别在鲤鱼溪的上、中、下游构筑三个拦河坝、开渠引水,建起三座水堆楼,让村民轮流日夜难吞米谷,发挥夜间村民轮班巡逻护鱼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3、闭关护鱼:为了严防夜晚外人及盗寇、暴徒等潜入村中偷窃,邓家还在村中通往村外的东西南北四个通道上各构设一个大门,每当夜深人静,这四个大门均由住在附近的村民负责关闭,禁止外村及本村村民随意进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卫匪盗在夜间侵村抢动,还可以防止夜间外来人盗窃溪中鲤。</p> <p class="ql-block">鲤鱼溪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闽东北山区簇拥着一方子真不诎丹砂井,梓里仁风一扇清的神奇土地,这就是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城西不到五公里的浦源村。这里溪桥依旧物华新,村中住着宋代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从河南荥阳累迁而至的郑氏后裔,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劳作、拼搏、奉献,默默无闻地不断超越自己,创造了景望双徽的人类文明;这里礼俗乡风教化淳,仁山智水造就了地杰人灵,把自然内力永恒的历史与咸林望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深深地沉淀着许多看似平凡但却惊心动魄而永不衰老的故事;这里义孝祠坊金不换,他们把优美无比的自然景观和优秀的人文胜迹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将忠孝仁义作为行为规范纳入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之相得益彰而浑然天成;这里人鱼同乐最传神,村中有一条闻名遐迩的鲤鱼溪,八百年来,溪中生活并繁衍着数以万计色彩斑斓,知人情、识人趣的"神鱼"誉满全国,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天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鲤鱼﹣﹣吉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中华崇鲤文化: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占据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半壁江山,早在一万五千年前,鲤鱼就作为鱼类的形象大使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凝聚着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各类鱼图、鱼物、鱼话、鱼信和鱼俗,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条长链。在中国多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罩上,石器上,都给有成刻有鱼纹,据考证,这些精美的图案很可能是"图腾微号",考古成果表明,自商周起,古人就有以玉鱼随费的风俗,战国以来,又出现了铜鱼、陶鱼、木鱼等鱼形葬物,相传是视鲤鱼为引导死者灵魂渡过冥河进入天界的乘脑,其他如献鲤祈雨、供鲤求富等,也是源于鲤有神性的文化观含</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赋予鲤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鲤鱼脱多子,紧殖力强,故成为人于兴旺的象征,并引申到祝殖、生财等广泛意义上:挪《孔子家语》记数,孔子生子,国君鲁昭公以鲤鱼为贺礼,孔了以此为荣,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诗经.陈风.衙门云"岂其取隶,必齐之差;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将提选鲤鱼与挑选妻室相提并论,引申到夫妻恩爱、姻缘美满;古人用鱼形木板微信利,用于传递书信,鲤鱼又成为友情、爱情的象征。在中国古诗词中,关于鲤鱼的典故也非常多如:"鲤跃龙门"、"孔缚过瘾"、"琴高乘鲤"、"浦泉跃鲤"、"卧冰求鲤"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鲤鱼"文化,其中,"鲤鱼跃龙门"是中国民间吉祥纹图中,鲤鱼也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如用于保饰的鱼袋,用于辜莽的玉鲤,用于宴饮的木鲤、用于赠礼的锦鲤等,以鲤鱼为代表的鱼文化,凭借其美好的黑总早已植入人们的生活,"连年有余"、"告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等传统年画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氏宗祠位于浦源村水尾,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清康熙二年(1663)毁于火,同年原址重建,康熙四十三年添建戏台,道光十年(1830)重修,咸半元年(1851)再次重建正门、戏台、祖厅,同治二年(1863)、1978年重修1993年添建第三进,2015年加构第四、第五进。宗祠坐北朝南,前窄后宽平面呈船型。建筑占地面积5678平方米通进深160米,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正门、宇坪、戏楼、前厅、过厅、上厅、祖厅。厅与厅之间以天并相隔,天井两侧均以双层厢房相连。各厅建筑形制基本相似,皆为面阔三间20米,进深五柱,穿斗抬梁式减中柱,单檐双坡悬山顶。郑氏宗祠保完整,内存丰富,祠内悬挂有明洪武辛亥科状元宁德知县吴伯宗、清万历壬辰科状元礼部尚书翁正春、嘉庆已卯科进士、国史馆编修魏敬中、中华民国福建省长萨镇冰等名贤题赠的额及明清以来添设的神祖牌等文物。其保护范围:四周自外墙基各向外延伸二十米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自外墙基各向外延伸七十米。</p><p class="ql-block">共和己亥年秋月吉</p> <p class="ql-block">鱼之乐~陈奋武书</p> <p class="ql-block">观音桥</p><p class="ql-block">观音廊桥位于郑氏宗祠东侧、鲤鱼溪下游"水口"处,廊桥跨溪长9米,宽5米,按闽东古廊桥形式建造,木结构、青瓦屋面。桥内供奉着送子观音、土地公和齐天大圣的神像,村民们常在此祭拜,既祈祷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p> <p class="ql-block">爱护鲤鱼溪环境郑学十简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浦源村 村民委员会、郑氏祠董会</p><p class="ql-block"> 二O一八年春 立</p> <p class="ql-block">郑学十护鱼碑记</p><p class="ql-block"> 郑学十,郑氏家族第八世族长,号晋十公,乃浦源村鲤鱼溪护鱼文化之关键人物。其生活于元明之际,彼时天下大乱,饥荒频发,鲤鱼溪中鲤鱼繁衍甚众。晋十公深恐鲤鱼遭村民捕食,致使先人护鱼苦心付诸东流,遂挺身而出,肩负起守护鲤鱼溪的重任。</p><p class="ql-block">晋十公极具智慧与远见,他巧妙借助神话传说的力量,向村民讲述鲤鱼乃“三仙姑”化身,且有林公庇佑,捕捞者将会降灾得疾,以此告诫村民不可伤害鲤鱼。同时,他召集全村人共同制定了严格的保护鲤鱼村规民约,明确禁止垂钓捕捞,违者必将严加惩处。为使村规民约更具威慑力,晋十公甚至设下苦肉计,引诱自己的孙子偷捕鲤鱼,而后当场抓获。在郑氏祠堂,他当众将孙子打得皮开肉绽,并自罚宴请村民三天。其以身作则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村民,从此,鲤鱼溪的鲤鱼得以幸运生息,再无被捕食之忧。</p><p class="ql-block">此外,晋十公还积极动员村人拓宽山涧,形成如今的鲤鱼溪。他让村人沿溪建房时,在溪边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鲤鱼在发大水时能够躲藏;又在溪侧植上绿菖蒲,让鲤鱼在洪水来临时可以衔住,避免被冲走。在鲤鱼自然死后,晋十公安排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将鱼隆重葬于鸳鸯树下的深洞,并将旁边的田地取名为“鱼陵”,以纪念这些可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晋十公不仅护鱼爱鱼,还重视家族文化与村落建设。他根据天上星座在巷道中确立了七处地表取水井,供人们日常洗漱和防火之用,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自晋十公之后,浦源村人世代遵守护鱼的传统,即使在战乱和饥荒年代,村民们也从未动过将鲤鱼食用充饥的念头。这种“人鱼合一”的优良美德,历经八百多年的传承,已深深扎根于浦源村的文化土壤之中。如今,鲤鱼溪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其独特的护鱼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而晋十公的护鱼功绩,也将永远铭记在浦源村人的心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浦源村 村民委员会、郑氏祠董会</p><p class="ql-block"> 二O一八年春 立</p> <p class="ql-block">鲤鱼文化</p><p class="ql-block"> Carp Culture </p><p class="ql-block">鲤鱼溪发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集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而过。就在这长约500米、宽仅数米的水域及两岸古村落中,孕育着浦源村郑氏八百年"人鱼同乐"的鲤鱼文化,是全省唯一,全国罕见的文化。</p><p class="ql-block">郑氏祖先立下宗法乡规,村民世代相传,身教护鱼,并把鲤鱼寓教于"神",村民们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智慧待鱼、人人护鱼,偶有鲤死,村民必将其肃然安葬于鸳鸯树下的鱼塚中。村民淳朴的爱鱼村风,久而久之养成了鲤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的驯良温顺的习性。浦源"人鱼同乐"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鲤鱼溪公园~叶飞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