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经济新赛道‖灵璧县赴京寻求合作,共绘绿色发展蓝图

于淼【亦山.易琳丰】

<p class="ql-block">  6月27日上午,聚焦“碳汇资源综合开发”的会谈,在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会议室进行。中共安徽省灵璧县委副书记、县长魏启宏率队,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特邀副理事长刘卫东、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色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于淼、中祖星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江钦元、副总经理乌云草道及多位专家、企业负责人陪同下,与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业务发展处罗义辉处长等领导,就共同助力灵璧县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了座谈交流。</p> <p class="ql-block">  会谈现场汇聚多方核心智慧力量。灵璧县政府,县长魏启宏、县委办主任杨洲、县发展改革委主任徐敏、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胡坚瑞、发改委能源办主任马辉参加座谈,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抢占碳汇经济新赛道的高度重视。 </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产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武奇、周雷参加座谈。</p> <p class="ql-block">  刘卫东特邀副理事长、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业务发展处罗义辉处长系统介绍了当前碳汇资源综合开发的核心进展与战略布局。中心正联合自然资源部碳汇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权威机构,携手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顶尖科研力量,共同致力于碳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法标准的顶层设计与制定,为全国碳汇产业实践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石和操作规范。</p> <p class="ql-block"> 魏启宏(中)</p><p class="ql-block"> 罗处长特别强调,由中心主导推动构建的十七项碳汇核心指标体系,已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权威专业认证,并成功实现与国际主流相关标准(如VCS、GS)的实质性接轨。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碳汇项目在国际碳市场的公信力、认可度与竞争力,也为国内碳汇资产的国际化流通扫清了关键障碍。此外,中心正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展开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碳汇数据指标的金融赋能创新路径,包括开发碳汇质押融资、碳收益权债券、碳保险等多元化金融工具,致力于打通从“生态资源”到“可交易资产”再到“金融资本”的价值转化闭环,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架设高效、规范的市场化桥梁。</p> <p class="ql-block"> 罗义辉处长</p><p class="ql-block"> 魏启宏县长在会谈中开宗明义,传达了灵璧县委薛勇书记碳汇项目的高度重视与全县上下的坚定决心。他明确指出,将碳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县域先行先试的核心战略方向与绿色崛起的关键突破口,已成为灵璧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的重大决策。</p> <p class="ql-block">  魏县长说:大规模发展林业碳汇、草地碳汇,探索农田土壤碳汇及湿地蓝碳项目,构建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基础。他坦诚表达了此行核心诉求:主动向上对接国家部委级专业力量与顶级资源,迫切期望在碳汇项目开发的方法学本土化应用、碳汇监测与核证技术体系构建、区域碳汇交易市场机制探索、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获得实质性指导与合作。其根本目标是将沉睡的绿色资源禀赋,转化为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 魏启宏县长 </p><p class="ql-block"> 刘卫东特邀副理事长深刻洞察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势。首先强调,2025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机遇窗口期,三大历史性节点在此交汇,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光辉理念已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碳汇经济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最具可操作性的价值实现路径。二是中国加入《巴黎协定》10周年: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十年间以实际行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减排承诺。国内碳市场的建设、自愿减排机制的重启,都为碳汇项目开发创造了日益完善的制度环境与国际合作空间。三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承诺5周年: “双碳”目标已深刻重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实现“碳达峰”是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和紧迫要求,这为拥有丰富碳汇资源的地区,尤其是像灵璧这样的生态大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p> <p class="ql-block">  于淼、刘卫东、罗义辉(左起)</p><p class="ql-block"> 在这三重历史机遇叠加的关键时刻,推进碳汇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的重要缓冲,更是展现大国担当的具体行动。激活县域碳汇资源特有的“绿色金矿”,通过科学开发,不仅能直接创造碳汇交易收益,更能带动林业管护、生态旅游、绿色制造、数字监测等关联产业发展,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p><p class="ql-block">(注明:个人照片为互联网引用,集体照片由乌云草道现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