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南美,极致之旅(七)

黄斑马

上接“南极南美,极致之旅(六)”<div><br></div><div>【马逊雨林探险 - 猴岛】<br>猴岛,雨林中的猴子救助站。<br><br>进入猴岛,需要把所有随身的手机钱物都存到岛上的储物箱里,食物是绝对不能带上岛的,不然会遭到猴子的袭击。<br><br>树上到处是跳跃着的猴子,胆子大的会接近“两脚兽”。出镜率最高这只品种是“吼叫猴”,叫声很奇特,很像驴叫</div> 中间那位就是发出驴叫的“吼叫猴” <div>下午又开始下大雨了,真不愧是雨林啊,每日一场大雨的节奏,我们冒着大雨乘坐上小艇,告别了亚马逊雨林,告别了我的那个可爱的酒店小木屋904房间,返回伊基托斯市,然后乘飞机飞回利马。</div> 坐着快艇沿着亚马逊河宽阔的主航道,一路飞驰,溅起浪花无数,返回了伊基托斯。 遇小木船上友好的游客 遇上运输水果的木船 当地人驾驶着快艇水上飞 到了机场,我们幸运地看见了美丽的双彩虹, D27 2月19日周三 秘鲁首都利马乘车前往皮斯科市<br><br>今天又将上演一幕华彩乐章~纳斯卡地画。<br><br>今天是此行唯二的汽车之旅(上次还是乌拉圭,从首都蒙得维的亚城乘汽车去埃斯特角城),从利马乘汽车400公里到达皮斯科,从那里乘小飞机,以上帝视角观看世界著名的千古之谜~大地画。我们将沿着著名的贯穿南美、全长四万多公里的泛美公路行进,从而开启了一程幻景之旅。这条公路是泛美公路的一部分,还记得我们在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看到了这条路的终点。<br><br>利马堵车严重真不是谣传,早晨8:30满街的车子一动不动。看窗外的街景吧。<br><br>我们是沿着太平洋公路行车的,但是雾气很大,又看了个太平洋的寂寞。 汽车沿着我们昨天在爱情公园俯瞰的海滨公路前行,路边的托举着利马城市的悬崖,从太平洋海滨仰望,体验一下这个悬崖上的城市。 看看利马清晨太平洋海滨,雾气蒙蒙,但是挡不住喜欢冲浪的人们,看到很多人夹着冲浪板向海边走去 利马的天气确实奇怪,海滨大雾迷雾,能见度几乎为零。但是,我们刚才经过的城区,却是晴空万里。<div>这是随手车拍路边的建筑,依山而建的贫民区房子非常破旧,甚至没有涂刷外立面,很多房子都没有封顶,据说未封顶完工的房子是不用交税的。这景象让我想起摩洛哥和埃及的贫民区类似样子。</div> 汽车转了个弯,走过了一个海湾,这里的天气又是晴朗的,能见度提高很多,很奇葩吧?像变魔术似的 我们沿着泛美公路前行,一出利马市区,公路两侧都是土山,灰蒙蒙沙尘的感觉。<div>这条公路也是非常神奇,一路上一边是太平洋碧海蓝天波光粼粼的海岸,一边是黄沙漫漫连绵起伏的沙漠,大海沙漠交相辉映,苍茫而寂寥,别是一番风景,极目远眺村镇房屋树木三三两两稀稀拉拉。车程大约4个小时。</div> 车拍1连绵不断地土山 车拍2高大的土墙 车拍3玉米地中央突兀的不知名植物,像一个花篮 车拍4海滨景色 到达皮斯科后吃的午饭,烤鸡薯条,这个烤鸡非常好吃啊,鸡肉很嫩,烤制的十分入味,每人大半只份量也很足,可惜没敢都吃掉,因为害怕一会儿乘坐小飞机看地画的时候晕飞机,只敢吃八分饱,现在想想都后悔浪费了那么美味的烤鸡 在专门的机场乘坐12人的专用小飞机,乘客10人,加上2名飞行员,乘客每边五人都靠窗坐,系好安全带,飞上蓝天,去看“纳斯卡线条” 【秘鲁纳斯卡地画Nazca Lines】<br>地画于1939年被发现,是散布在几百平方公里纳斯卡荒原干燥沙质地表上众多深几十厘米、长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巨大线条,占地约450平方公里,画在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荒漠里,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纳斯卡地画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据初步研究,这些线条图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br><br>这是存在了2000年的图画,风沙不曾掩盖,岁月没能磨蚀,给我们留下巨大谜题:是谁画的,为什么画、怎么画的,至今无人能够解释清楚。<br><br>因为这些图形太大,只能乘飞机,从300米高空才能窥见全貌。为了方便大家观看地面,飞机左右倾斜45度飞行。<br>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自然呈出的地画,绵延起伏的山峦,浩瀚无垠的沙漠,季节性水流干涸的河床......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刚才乘车穿行,只看到满目荒凉贫瘠, 可没想从飞机上俯瞰,却这般多姿多彩。 图中的大道是就是纵贯美洲的泛美公路,我在阿根廷火地岛看到过它的终点。 飞行约三十余分钟后,一幅幅巨型地画在眼前依次展开,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div><br></div><div>纳斯卡地画的用途,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这些图案可能与纳斯卡人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相关,通过这些图案与神灵沟通,祈求雨水、丰收和保护。<br><br>地画虽然很大,但是并不清晰,每次要顺着飞行员的解说语言和手势指向,仔细寻找才能找到,往往是刚刚找到图案,飞机就飞走了,所以拍照也很困难。今天的照片中大约一半是我自己拍的,其他图片都是不同团友分享的。<br><br>简单的线条,以复杂的排列构成各种图案,太奇妙了!</div> 蜘蛛图案尤其令人惊叹,线条十分流畅。 还看到一幅人形画像:瞪着眼睛,伸出右手,脚上穿着厚重的靴子,被称为“外星人” 惟妙惟肖的卷尾猴子 好大一棵参天大树 非常规整的螺旋图案 还有很多图案 还有,无法一一列举 手里拿着航空公司提供的地画编号和形状图示,耳朵听着飞行员的指示位置方向,眼睛忙着按图索骥,手里还要不断按动手机拍照……太不容易了。 飞行结束后,每人获赠了一张证书 【帕拉卡斯奥古斯汀酒店】<div>我们下榻在帕拉卡斯奥古斯汀酒店也是当地非常好的度假酒店,酒店就在海边,配置和景色都非常好,其实只是呆在酒店放松也是很惬意的</div> 海滨度假酒店的风格 面朝大海景色很美 酒店的海边拍照 酒店里玩耍 坐下来观海景 房间很大且带有朝向大海的观景阳台 傍晚,在阳台上看到看到了绝美日落 太阳渐渐落入对面山下,把海面和天空映成温暖的橘红色 天空美丽的晚霞 晚霞逐渐变为浪漫的紫红色 落日下,酒店沙滩美景 站在阳台上静静地欣赏 晚上,在酒店的酒吧品尝了一小杯“皮斯科酒Pisco”,在我这个不懂酒的人看来,这就是带有酸酸口感的白葡萄酒。其实, 它的名气还是很大的,这是当地最有名的特产,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是秘鲁国酒,在所有的伴手礼商店都有它的身影,用葡萄酿造的烈性酒。我今天品尝的一小杯加柠檬和冰块调制过的,味道还不错呢。 在世界上享受声誉的秘鲁国酒皮斯科酒 D28 2月20日 周四 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 鸟岛游览 后乘车返回秘鲁首都利马 早晨,慢悠悠地吃过早餐 天气非常晴朗 吃过饭到海边坐着看看海 海上白色栈桥上走一走 【秘鲁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 鸟岛】<br>鸟岛位于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 Paracas National Reserve,由于季风常年由内陆吹向海洋,导致帕拉卡斯地区极为干旱。左手是欣欣向荣的大海,右手是一片荒凉贫瘠的金色沙漠,令人感叹自然的奇妙。<br><br>强烈的风化作用下,鸟岛的海岩形成了千疮百孔、怪石嶙峋的地貌,天然的岩洞为鸟类、海狮、洪堡企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br><br>洪堡企鹅,企鹅届的耐热宝宝。与大多数的企鹅相比,栖息在秘鲁的洪堡企鹅,可以在温暖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甚至无惧30摄氏度的高温,只要周围冰冷的海水可以随时让它们“冷静”一下,经过秘鲁西海岸线上升的寒流为洪堡企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让这里成为它们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br><br>鸟粪是优质磷肥。是秘鲁传统出口产品。当时我国正直晚清末年,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以吃苦耐劳闻名的华工开始陆续进入秘鲁,从1847年-1875年大约有12万广东、福建籍的契约华工从澳门、香港、厦门等地输入秘鲁,从事苦力劳动。这些人都是以“卖猪仔”的形式进入秘鲁,过着跟奴隶一样的生活。<br><br>过去,每年有数万只鸟类在此栖息,岛上的鸟粪堆积层厚达两米多。现在,鸟类的数目已经锐减,鸟粪产量下降,要8-10年才清楚一次鸟粪。<br><br>【鸟岛游览】<br>沿着著名的泛美公路,一路欣赏着路边太平洋的美景,我们从帕拉卡斯镇驱车去鸟岛<br><br>岛上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布满海鸟,山体底部露出的赭红色,那才是岩石原本的颜色,而上方的灰白全部都是白色鸟粪<br><br>洪堡企鹅显然是这里最有名气的明星,鸬鹚是这里最常见的鸟类之一。<br><div><br>沙漠,峭壁,海洋,嶙峋的大小礁石岛屿形成了荒芜却又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致。远看静无一物的海岛,近看不尽其数的海鸟、海狮和洪堡企鹅正在岩石上栖息。<br><br>鸟岛的游览只限于海上乘坐汽艇巡游而不能上岛,但是考虑到鸟类的栖息地不被打扰,当地的鸟粪产业也需要保护,不能上岛也就不遗憾了。</div> 排队上船去鸟岛,抽空拍个照 在码头上排队上船,身边到处都是海鸟在飞翔 上午的鸟岛风浪较小,行程安排在早上出发。从码头驶出后不久,空中已经可以看到漫天飞翔的海鸟。 古老的神秘线条奇观~蜡烛台<br>船行不久,左手边一处土红色的岩石坡上,赫然呈现出一幅巨大的岩画,与纳斯卡画如此相像,它清晰无比地刻画出一幅左右对称的状似三叉烛台的图案,异常醒目、怪异而神秘。它到底出自何年何月?出自谁的手笔?图案所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至今仍然一无所知。 这里还是天然良港~圣马丁港,秘鲁产的水果,玉米,土豆等水果和农作物从这里装船出口 洪堡企鹅(右侧两只)<br>显然在这里最有名气的明星,这些戴着“黑色头巾”、性情羞涩的小家伙们是这里最稀罕的品种。 洪堡企鹅和鸬鹚混居在一起,胸前白色皮毛,张开两只小胳膊站立的是企鹅,背部黑色体型略瘦的是鸬鹚。 大群海狮<br>密密麻麻的海狮们趴在岸边,简直引发了我的密集恐惧症。它们几乎和岩石融为一体,自在地趴在礁石上。<div>现在(每年 1 月到 3 月)是海狮的出生季节,可以看到看到海滩上到处都是海狮幼崽,也可以听到还是为了争夺地盘发出的吼叫声。</div> 有时,好奇的它们也会游到游艇附近,博得游客们的关注 像不像一只头部伏在海面上正在喝水的动物? 风吹浪蚀出很多礁石洞穴,洞洞相连 左边的礁石像一只小海豚吗? 大自然雕刻出的窗口 当年挖鸟粪的设备还保留着,记录了12万广东、福建籍的契约华工的苦难。 中午在码头附近的餐馆吃饭 美味的烤鱼实在是好吃啊,秘鲁的餐食一直都没有让我失望过 中餐后,从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乘车返回利马,利马堵车的程度实在是…… 不过,祸兮福兮,堵在路上的时候,有机会在车上看到绝美晚霞! 天空火红的晚霞,路上红成一片的尾灯,此景是寸步难行地堵在利马市中心的福利 D29 2月21日 周五 秘鲁首都利马飞往库斯科市(第17飞)<br><br>这次行程是三进三出利马,这是最后一次离开利马了,利马再见,这个非常奇特的濒临太平洋城市! 今天我们乘飞机飞往印加古城库斯科。<br><br>早上,再次领教利马的堵车有多严重,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利马大堵车,差点儿误了航班,堵车一动不动达20+分钟之久,然后好不容易慢慢蹭到了机场,我们集体跑步冲进机场,紧急协调了值机柜台加急办理值机手续,幸好这次是秘鲁国内航班啊,否则肯定会耽误行程,这利马的堵车太厉害了<br><br>飞抵库斯科,开启了这座古城的漫游。<br><br>【库斯科与印加文明】<br>古城保留了众多的印加遗迹,使得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生动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印加文明的沉浮。被人称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摇篮”。<br>鲁是印加文明的发祥地,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它位于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山脉富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即“世界的中心”。<br><br>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br><br>库斯科城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故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它以保存有大量印加古迹和巴洛克式建筑而闻名于世。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br>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城市,石头街道陡峭且狭窄。古城保留了众多的印加遗迹,使得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生动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印加文明的沉浮。<br><br>‌拉美地区的三大文明是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br>玛雅文明主要分布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世纪,其特点是分散的城邦联盟形式存在,尽管在全盛时期拥有数百个城邦,但最终神秘消失‌。<br><br>阿兹特克文明主要位于现代的墨西哥,其特点是拥有强大的帝国和复杂的宗教仪式。阿兹特克人在公元15世纪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在16世纪被西班牙征服者征服‌。<br><br>印加文明位于秘鲁,其中心在库斯科,印加帝国在15世纪达到鼎盛,拥有庞大的帝国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印加文明在16世纪也被西班牙征服者击败‌。<br><br>印加帝国是南美洲历史上最强大的文明之一,其在15世纪中期达到鼎盛,曾控制现今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部分地区。印加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先进的农业技术、杰出的建筑艺术和严密的社会组织而闻名。<br><br>印加帝国大约始于公元1200年,其大势扩张始于1438年,由第九任皇帝帕查库特克(Pachacuti)领导,被誉为“印加之父”。他通过战争和联盟,将印加小部落发展为庞大的帝国,扩展至大半个南美洲。<br><br>【武器广场】<br>首先当然还是武器广场,古城的中心位置,与南美很多国家一样,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留下的产物。<br><br>对于印加人来说,库斯科是世界的心脏,武器广场就是这颗心脏的中心,当时是帝国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印加帝国被西班牙打败,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殖民者在库斯科采用当时欧洲时兴的巴洛克风格修建了天主教堂、修道院。经过几百年,印加文明与欧洲文明在库斯科城融为一体,西班牙和安第斯风格混搭,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广场周围环绕着殖民时期的建筑。<div><br></div><div>武器广场上共有4座教堂</div> 1、库斯科大教堂(远景)<br>广场的北侧,教堂建于1550年西班牙殖民时期,历经100多年建成,是库斯科的第一座天主教大教堂。它是西班牙人在印加宫殿基址上,融合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与印地安人石雕艺术,花了近一世纪的时间才建造完成。这座教堂在过去的400多年间在4次大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是都幸存下来。 库斯科大教堂(近景) 2.圣母玛丽亚教堂<br>在库斯科大教堂左侧。教堂建筑非常精美,上面的浮雕有很多都是彩色的 3.拉孔帕尼亚教堂,也叫耶稣会堂 (远景)<br>坐落于广场东侧。建成于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建在第11代印加国王瓦伊纳·卡帕克皇宫的地基上。教堂外立面富丽堂皇,有精雕细刻的浮雕。 拉孔帕尼亚教堂 (近景) 4.是艾尔特诺夫教堂,在库斯科大教堂右侧,建于1536年 中心广场正中耸立着秘鲁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玛鲁二世的雕像,面部正好朝着象征殖民者文化的库斯科大教堂。 武器广场的周围有放射状的小街巷,里面有各色古老建筑和教堂 造型别致的城门 【太阳神庙】<br>太阳神庙,如今的圣多明戈天主教堂<br>库斯科作为印加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古都,拥有特别深厚的文化气息。库斯科融合了印加帝国和西班牙两种文化,曾经的太阳神庙,如今的圣多明戈Santo Domingo天主教堂就是两种文化的混合体。<br><br>太阳神庙是古印加人祭奠太阳神的地方,太阳神是他们的最高精神领袖。但西班牙人摧毁了神庙的上半部分,在地基上建立了天主教教堂。这栋建筑的下半部分是印加古城墙,上半部分是西式建筑。现在的太阳神殿是天主教和印加文化的混搭。<br><br>库斯科的太阳神殿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也是帝国造价最昂贵的建筑。据说,它的墙壁与地板曾覆盖着光芒耀眼的黄金。如今却仅能看到巨石的建筑架构,金银财宝早已被西班牙侵略者一洗而空。<br><br>印加帝国破灭后,殖民者拆毁神殿,在其遗址上建立了圣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印加最富丽堂皇的神庙仅余下那些由巨大又紧密相扣的石块构成的墙根。<br><br>现在可见的就是教堂的模样,而印加帝国的印记就只能通过那些考古出来的残垣断壁来推测了。<br> 太阳神庙厚重的大门 四方形庭院,形成了独特的两种建筑文化交融共存景象。 下半部分是印加古城墙,上半部分是西式教堂,印加最富丽堂皇的神庙仅余下那些由巨大又紧密相扣的石块构成的墙根 石头之间是榫卯结构连接,中国有木质的榫卯结构,我猜测,石头的榫卯结构应该制作工艺更困难。印加人还用石头打磨出各种形状的下水管道,用于排水,建筑工艺令人惊叹。 太阳神庙内印加风格的壁画 行走在太阳神庙的长廊,仿佛穿越历史 印加和西班牙文化混搭风格的天主教堂 太阳神庙的印加石墙,石头打磨的方正细致,石头与石头直接可以直接码放连接。 游荡在库斯科古城,眼前景色总觉得似曾相识,像西藏拉萨,像云南独克宗古城,还有点儿像四川色达……而印加文化和西班牙风格混搭的建筑又时刻提醒着我~这里是秘鲁的库斯科 绿草衬托着层层叠叠的红色的房子 近处是狭窄坡道巷子,远处是耸立的山城景象 无论从面部特征还是服装风格,都很像西藏人 游走在弯弯曲曲上坡下坡的小巷子里 库斯科古城,群山环抱之下,错落有致的人间仙境 从库斯科古城高处的观景平台俯瞰武器广场以及周围的建筑,在悠悠白云和巍巍安蒂斯山脉的衬托下,库斯科古城古老而壮观! 库斯科古城的心脏 - 武器广场 俯瞰古老的教堂 远处高山上有很大的字母,我只能认出“ 秘鲁” 观景台上拍照留念 我们在库斯科的酒店也非常不错呢 挑高的中庭 房间干净宽敞,有电暖气哦,晚上必须要使用 房间有个小阳台,可以观景,也可以和隔壁的朋友打个招呼并互相拍个照 酒店楼下是一个漂亮的小广场 D30 2月22日 周六 马丘比丘一日游<br><br>早晨5:00出发,先坐汽车2小时到达火车站 火车站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间 早晨气温很低,我穿着薄羽绒服和抓绒裤子 当地小伙子穿单衣光着脚穿着凉鞋,他们的外貌和服饰非常像西藏人 小火车干净舒适,窗子很大方便观景,座椅非常舒服。列车缓缓前行,沿途的风景不断的变换,一路上慢慢地欣赏如画的安第斯山风光,火车一路沿波涛汹涌的乌鲁班巴河行驶 。 火车上拍摄湍急的乌鲁班巴河 我们乘坐火车先到达热水镇。<br><br>【马丘比丘之热水镇】<br>热水镇是前往马丘比丘的必经之地。这里被陡峭的安第斯山脉所环绕,山峰间常年云雾缭绕,景色壮丽。<br><br>这座小镇与马丘比丘本来毫无联系,是上世纪20-30年代一个简陋的筑路工人营地,后来,随着朝圣和观光人群的大量到来,逐渐成为了一个充满印加风情的热闹小镇。<br><br>乌鲁班巴河奔腾而过,铁轨横卧在小镇里,小桥把河的两边连接了起来,四周总是会云雾缭绕,藏在山脉中的这座小镇真的就像世外之境。<div><br></div><div>下了火车过了一道桥,行走不远就再坐景区交通车沿盘山而上,从山底的热水镇,一边观景一边上山,山路是单行道,山上山下的车对开,在固定的地方会车。<br><br>海拔2400米的马丘比丘遗址像一只巨鹰栖息在崇山峻岭之间,这只巨鹰栖息了好几百年,它的血和肉已被风沙磨蚀了,只留下它的骨胳坦露在人们惊羡的目光里。</div> 热水镇随手拍 热水镇的小广场 未完待续,后续见“南极南美,极致之旅(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