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整理游记前用ai搜索整理了刘熙载生平:(不保证100%正确)</p><p class="ql-block">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被誉为“东方黑格尔”。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文学、书法、音韵、算术等,其代表作《艺概》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艺批评著作。</p><p class="ql-block">一、早年经历(1813—1844)</p><p class="ql-block">1. 出身与家世,刘熙载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出身清寒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松龄为监生,隐居乡里。 十岁丧父,数年后又丧母,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少时即显聪慧。 </p><p class="ql-block">2. 科举入仕,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因文章与书法俱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 </p><p class="ql-block">二、仕途与讲学(1844—1867)</p><p class="ql-block">1. 翰林院与上书房,咸丰三年(1853)奉命入值上书房,为皇室子弟讲学,咸丰帝赐其“性静情逸”四字。 咸丰六年(1856)考绩名列一等,记名以道府用,但他不愿为官,请假赴山东授徒。 </p><p class="ql-block">2. 英法联军侵华时的坚守,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多数官员逃散,刘熙载独留京城,展现气节,获胡林翼赞赏。 </p><p class="ql-block">3. 书院讲学,1861年应胡林翼之聘,赴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后因战乱未果。 1864年任广东学政,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教育士人,任期未满即辞官归里。 </p><p class="ql-block">三、晚年与学术成就(1867—1881)</p><p class="ql-block">1. 主讲上海龙门书院,1867—1880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14年,以严谨治学著称,被誉为“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 与杭州诂经精舍的俞樾并称当世,常切磋学问。 </p><p class="ql-block">2. 学术贡献,《艺概》(1873):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卷,提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等辩证美学观点。</p> <p class="ql-block">清代黄杨木刘熙载雕像</p> <p class="ql-block">刘熙载故居位于兴化市中心,房屋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工作人员介绍说原故居是三进院)。非常棒的是纪念馆不收门票,有位阿姨在这里值班。问她几个问题,虽然不会讲解,但是她用朴素的话语告诉我:“这是老宅子搬过来的,这个是新修的,那个是原来的材料,这个是…”使我觉得倍感情切,比起在玻璃+钢筋框起来的宣传,文化宣传的价值之妙本就是应当这样接地气才会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步入庭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大的枇杷树,枝繁叶茂。前面一进房屋的走廊上,立着两根粗大的廊柱,上有抱柱楹联:缘督为经,艺而能概;读书得间,老更知非。这副对联把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昨非集》的书名嵌入其中,赞扬刘熙载的治学精神和成就。屋子正中央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性静情逸”四个字。这是咸丰皇帝御笔,赞扬他“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仍能保持内心平静和稳定。”</p> <p class="ql-block">堂屋中央的方桌上,立着刘熙载的塑像,两边的墙壁上挂着六幅浮雕(扬州漆雕),概括了刘熙载一生的经历:求学励志、宫中教书,广东督学、游历山川、发愤著述、书院授学。</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古井,复原故居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古宅里的汉白玉石</p> <p class="ql-block">刘熙载曾任广东学政,掌管广东全省官员的任命,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在广东学政任上,他端正学风,写过《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督劝全省学子及官员学习圣贤,向善改过,勤政为民。刘熙载有政治才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他是同治帝的老师,和咸丰皇帝的关系很好,想走上更高的位置也不是难事。但他不愿做官,两年后回京,到翰林院编修。</p> <p class="ql-block">刘熙载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熙载52岁时任上海龙门书院的院长,历时14年。刘熙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全力以赴。在上海从教的岁月是刘熙载一生中最舒心的日子,他远离官场,潜心钻研,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1880年,刘熙载因病离开上海回到兴化,次年病逝,享年69岁(又有记载说是68岁,我想可能虚岁实岁的出入)。他去世后有学生在松江府为刘熙载建祠堂及书院。书院以刘熙载号“融斋”命名,让文明绽放,美德传承。上海龙门书院是上海中学的前身。1942年,学校曾被日军征用,建龙华集中营,关押中国抗日战俘、盟军战俘及欧美侨民,有关刘熙载的资料档案丢失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是在网络搜索的龙门书院布局图</span></p> <p class="ql-block">现上海龙门邨即龙门书院旧址</p><p class="ql-block">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才是最有价值的“长寿”。刘熙载去世快150年了,仍不断有人来到他的故居,了解他,学习他,瞻仰他。这,其实也是一种“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