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园,始建于1978年,1988年工程建设陆续收尾,可谓“十年磨一剑”。 方塔园是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晚年的杰作。冯纪忠是贝聿铭的同学,与建筑大师梁思成齐名,被称为“北梁南冯”。 冯纪忠先生秉持“与古为新”的核心理念。他摒弃了明清园林的写意传统,而从北宋山水精神中撷取灵感。这种“古”并非形式上的仿古,而是精神上的传承,用现代设计语言赋予新的生命力。 公园以方塔为中心,错落有致,旷达舒展,是现代建园哲学和传统江南古典园林风格融为一体的文物园林。 园址原是兴圣教寺的遗址,唐宋时期松江府的中心,古华亭的闹市中心,这里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唐代市河穿越而过,曾是一派繁荣景象。明清时期,兴圣教寺的北侧建有奉祭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明末抗清名将李待问、清代著名书法家沈荃的祠堂,因此有“三公街”之称。然而,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兴圣教寺及三公街被毁,唯有兴圣教寺塔幸存。 方塔亦名“兴圣教寺塔”。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949年),据元人任叔实《兴圣教寺记》载,方塔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年)。砖木结构,九级方形,在形态结构上,因袭唐代砖塔风格,呈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是北宋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中比较典型的建筑。 建园之前,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如冬日残景,大片荒地中只有宋塔与明代照壁孤零零地耸立着。 1975-1977年方塔重修,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塔项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均铁件)组成高达8米的塔刹;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为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 修葺一新的方塔端庄挺拔,造型优美,巍然屹立,玲珑多姿,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早在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来,如今更是古城松江的象征。 整个园景以方塔为中心,一进入公园,就能看到隐在树丛中的塔影。 自东大门进入园内,首选映入眼帘的就是长势良好的竹林和茂密的树林,方塔迎面而立。 在方塔的北侧,别开生面的铺设花岗石广场,人们在广场上尽情地欣赏游玩。 塔的南面有一条S形湖泊环绕其间,自西向东不断伸展开来,湖水涟涟,呈映塔影,景色美得让人难以言喻。 一园之内,湖水曲绕、塔影波光、竹林幽雅、古树挺拔、花木葱郁,与古老文物建筑相映成趣,整个园林典雅、朴实、宁静、明洁,具有唐宋风韵和现代园林气息。 以方塔为视觉中心,通过大水面、大草坪与自然植栽的组合,再现了“写自然”的艺术境界。 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之一。城隍庙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毁于炮火,仅存照壁,与兴圣教寺塔(方塔)近在咫尺,现移入方塔园中。 照壁为巨幅雕刻,镌刻着一只巨型怪兽“貪”,生有龙头、牛蹄、狮尾、麒片。四周雕有灵芝草、摇钱树、飞禽走兽、元宝等,皆人间财宝。传说此怪兽横行四方,称王称霸,拥有着世间一切却仍不满足,还欲吞下东海的旭日,最终自取灭亡,葬身大海。 壁前有一水池,又名古水陆池,是方塔园中最古老的遗迹之一。水陆池的石壁上嵌有一碑,上面介绍说此池原凿于五代后汉乾佑年间(948年),当时是在华亭城内市河边上。建园时保留这个池,对照壁起保护作用。 在方塔和照壁等主体景物之间不植树木、花卉,不设娱乐点,“冗繁削尽留清瘦”,突出文物古迹的地位,显示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典雅、朴实、宁静和明洁。 降低塔院地面、设置 60 度仰角观景位等手法,强化方塔的峻拔之美。如此精准把控空间尺度,体现了现代建筑师的理性思维与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趣。 东大门进园的主要通道是一条用花岗石筑成的堑道,高3米,宽约5-6米,石砌两壁,时高时低,时直时曲,极富变化。 这段空间布局完美的演绎了柳宗元的“旷奥之理”。堑道曲径通幽,两侧高墙与光影变化营造出“奥”的深邃意境;行至尽头,豁然开朗的方塔广场与天妃庙建筑群形成强烈对比,达成“旷”的精神升华。 步入其中,就产生进入了建筑总体的感觉,由此积聚期待,以加重方塔突然呈现的惊喜。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序列,使游人在心理转换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堑道的设计体现了冯先生的匠心独运:通过堆土成墙遮挡园外厂房,利用挖河泥土塑造起伏地形,既解决了景观遮挡问题,又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层次。 当人们沿堑道前行时,渐次展开的景致如同卷轴画般徐徐铺陈,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步移景异”美学发挥到极致。 石像生,为古代墓地神道两侧的石雕武将、文臣、马、羊、虎等,武将和文臣又称“石人”、“翁仲”。有石翁仲的墓等级很高,墓主人应为二品官以上。 此神道两侧的14座明代石像生和碑碣座,皆为松江各地出土。2004年,修复部分石像生,复原明墓神道场景,集中展示石像生和碑碣座等文物。 除了“旷”、“奥”,园林还展示其“轻、沉、隐”的独特气质。 曲径通幽的小路,还有乐趣横生的竹园小池,从古建筑的神奇到自然风光的秀丽,从竹林幽雅到花卉奇采,整个方塔园既严整和谐,又自然多趣。 当我们沿着曲径荡漾园内,斑驳的苔痕与摇曳的树影交织成时光隧道,最终凝结为对“因地制宜”的深刻诠释——这“地”不仅是物理场域,更指向设计者的“心地”与“见地”! 园景自然、粗狂、多趣,景致十分优美。 冯纪忠先生将我国园林发展划分为“形、情、理、神、意”五个阶段,方塔园应回归主客体交融的“神”之境。 用矮墙、石级、花台及古树,形成起落、繁简、大小各异的空间,适当改造地形,辟建堑道,点缀亭榭, 林中的石板小道,曲径通幽,静中生趣。 南方极其罕见的茅草亭,加上古气息十足的长方形石板凳。 何陋轩是方塔园的亮点之一,竹结构,稻草铺顶,空间富有层次和漂浮感,休闲灵动。 隐匿于竹林深处的何陋轩,集成了冯先生“与古为新”的设计思想和造园理念。 超大尺度挑战了传统茶亭的形制,而现代力学结构与防腐处理技术,则赋予毛竹茅草以新的生命力。建筑融合了松江农居的弧形屋脊与巴洛克建筑的悬挑檐口,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 更具深意的是何陋轩的基座设计。三个错位旋转 30 度的平台,不仅记录了设计师的创作过程,更隐喻着“和而不同”的宋文化精神。 东西弧墙随日光流转的光影变化,为人们创造了沉浸式的时间体验,证明了传统材料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秋生亭 园内还建有秋生亭、其昌廊等景观。 在方塔的西侧,建有别具风格的长廊,以仿古形式与方塔等古建筑相协调,可见山木本色、斗拱素栏、方砖石柱等一派古色古香。 长廊随土丘高低而自然起伏,人们在长廊中可一览无遗地观赏方塔全貌和水榭湖景。 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碑刻原在松江镇邱家湾明代建的啸园内,清末园废,1975年发现这一套共9块碑刻中的5块,遂移入方塔园。 湖南岸是视野开阔且平坦的草坪,缓坡入水,岸边散植丹枫,由北南眺,乌桕衬托着背日丹枫,晶莹剔透。 冯纪忠先生通过“奥”与“旷”的空间布局,巧妙平衡了公园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大草坪可容纳节假日的密集人流,而堑道、竹林等幽静区域则为市民提供了心灵栖居之所。这种“闹中取静”的设计智慧,使方塔园成为城市喧嚣中的精神绿洲。 方塔前宽阔的水面延至园南成为河道,在东大门南有一个20米见方的水池,池中央砌湖石假山。 宋代石桥望仙桥也是松江府城旧物。据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四百步”,足以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已存在。 望仙桥为平桥,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其线条十分流畅。在桥墩上部的横梁上有一排圆形榫眼,这是早年安置梁的遗迹,由此可见该桥系属木梁承托的木石结构桥。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 现如今小桥位于方塔南面的一方湖水之东,横跨在与湖水相通的一条小河之上。小河从公园东大门的一方水池中流出,河两岸绿树修竹郁郁葱葱,已很难想象当年这里的街市是何模样。 五老峰位于接待厅旁的小庭院里,是上海有名的峰石之一。五老峰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明末园毁,仅存此峰,1973年迁入方塔园。五老峰是五座貌似老人的峰石,均高约4米,外形以“皱”为主,兼备“漏、透、瘦”的特点。根据各峰的形状,分别称为迎客、送客、瘦、高、矮老人。 陈公祠 陈化成祠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陈化成而立的专祠。原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塔弄底,1999年底,按原样迁建于方塔园内。 陈化成祠现存祠殿两进,门厅为三间七架梁,檐下设有斗拱,斗拱之间雕有花卉图案的垫拱板。 1912年12 月27 日,孙中山先生来松江视察同盟会松江支部工作,当有人安排孙先生就寝之处时,孙先生说:“今晚让我们陪伴陈公一宿,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于是,当夜下榻于陈公祠。 张氏宅前厅,原址位于岳阳街道坍牌楼61弄2号,始建年代不详,疑为张弼宅,存三开间。<br>张弼(1425-1487年),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府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也是一位书法家。 乐天轩,原为宋代元佑六年(1091)进士朱之纯筑的“谷阳园”、“文澜堂”旧址。乐天轩之称谓是古人崇拜白居易之表白。<br>该建筑是上海最古老园林建筑之一,历代几经修复才得以保存。轩旁墙侧竹林掩映,松林碧翠,怪石嶙峋,屋后银杏参天,屋前板桥流水,可谓小桥流水人家村野之趣。 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位于小东门十六铺一带,1853年遭毁,1883年易地苏州河河南路桥头重建,名天后宫。天后宫大殿是天后宫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身处环境促狭,1980年,移到方塔园内,名天妃宫。 现今的天妃宫是上海地区幸存的妈祖庙遗迹之一。大殿俊秀,飞檐翼角,气势恢宏。 兰瑞堂,明代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松江建筑特点,风格简朴,气势浑穆。堂内曾悬“兰瑞堂”匾额,为清代书法家张祥河手笔,匾已毁。清初曾为娄县(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抚届满回归故里后购得宅第。 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为扁作厅堂之式。厅“一梁四柱”系为“金丝楠木”,故民间又称此堂为“楠木厅”。原位于中山西路包家桥东堍,1984年,兰瑞堂拆迁至方塔园内。 厅内结构简明、流畅、古雅,梁枋全系素面,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较为少见,很有气势。摆设实为松江地区典型的明代风格。 楠木厅前和东侧的美女峰。大美女峰原是松江城东门外果子弄底明代书画家孙克弘宅园旧物,民国初年园废,仅存此立峰。小美女峰原在孙园附近明代建的梅花庵中,庵早已成废墟,其遗址上的立峰和大美女峰于1975年一同迁入方塔园。两峰均以“瘦”为主要特征。大峰高约7米,峰腰苗条,酷似古代仕女婷婷而立。 1990年,兰瑞堂内辟建“明朱舜水纪念堂”。<br>朱舜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为松江府诸生,师从松江名儒朱永祜、张肯堂。“反清复明”失败后东渡日本,以实现蹈海全节。寄寓日本二十多年,招收东瀛学生,讲授中国文化,被誉为“胜国宾师”。影响了日本三百年,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被尊为日本的孔子。 园内的保护建筑和文物,基本上是建园时或者后来从它处移入园中的。被点缀在园中各处,成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 这些保护建筑和文物堆砌在这里,似乎与造园理念有点悖,应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