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的“一亩三分地”说起——涉及“先农坛”、“颐和园”、“中坞公园”“北坞公园”“玉东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公园”

老刘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是明清皇帝春日必去的坛庙之一,他们要到这里进行“籍田礼”。</p><p class="ql-block">所谓“籍田”,是指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在商周时期,根据礼仪制度,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耒耜(lěi sì)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经过不断的发展,天子在进行亲耕的同时,还要祭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神灵,即神农氏。</p><p class="ql-block">在元代,北京城里有皇帝的“籍田”,大概位置在如今的景山公园西北。现在寿皇殿西侧有座兴庆阁,它便是在元代皇家粮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p><p class="ql-block">明代则仿照南京规制,在北京正阳门外天地坛的西侧,构筑了山川坛,最初是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等诸多神灵,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最后以先农坛之名,一直沿用,直到清朝灭亡。</p><p class="ql-block">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绘制的雍正皇帝祭祀先农坛的图卷,其中的第一卷即为雍正帝亲耕场景的再现。结合这些史料,可以大致还原这场“农业盛典”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亲耕这天(具体日子每年不同),上午7点到9点,皇帝驾临先农坛,上午是祭祀先农的活动,大概中午时分,皇帝在具服殿更衣完毕后,到皇帝的“籍田”——“一亩三分地”,开始“亲耕”。“一亩三分地”被平分为十二畦,其中正中间的三畦要由皇帝“演耕”,其余的九畦则由王公大臣演耕。皇帝右手扶耒,左手执鞭,在大臣和农夫的协助下,开始行耕耤礼。皇帝在前面犁地,后面还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播种。皇帝三推三返或四推四返后,便登上籍田旁的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演耕。</p><p class="ql-block">如今,先农坛观耕台南侧新开辟了一片农田——“一亩三分地”,每年这里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先农坛,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和“观耕台”▼</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坞公园“观田台”▼</p> <p class="ql-block">北京海淀区中坞公园,位于颐和园西路西口南侧,园内的主要景点有观田台、翠袖轩、娟碧轩、荷风桥、覆春亭、寄舟台、起云亭、近樱桥、晚秋亭、画图四面亭等。</p><p class="ql-block">公园恢复了京西稻种植65亩 ,在稻田中雕塑有康熙耕图11个。</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耕织图”景区▼</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座占地25公顷的大型博物馆式园林景区。颐和园耕织图是由耕织图(包括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织图石碑)、水村居,以及水乡田园式的环境组成,曾是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时期,当时乾隆皇帝特意将宫廷内务府织染局迁到园内,是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思想的一处独具匠心的绝妙佳景。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当时的“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也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景区内建筑无存,只留下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耕织图”石碑。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动用当时的海军经费,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学堂,使此处又成为了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p><p class="ql-block">2004年,颐和园耕织图景区重修复建,此次重修复建后全面开放的景区,是由耕织图地域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组成的,一部分是体现乾隆盛世时期皇家耕织文化的园林式建筑,包括延赏斋、蚕神庙、耕织图石刻长廊等;一部分则是复原后的水师学堂。</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制《耕织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一代代人都离不开土地,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留下了丰富浩繁的农耕文化遗产。在古代绘画艺术中,《耕织图》是一个热门题材。它起源于南宋时期,画家楼璹画了第一个版本,到清末这八百余年间,曾多次被画家临摹,各种版本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所谓《耕织图》,不是一张图,而是由一组独立的画面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连续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连环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画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从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版本,是清朝画家陈枚所绘。陈枚版《耕织图》分耕、织两部分,其中耕图23幅,介绍了整个耕作的过程: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籭、簸扬、砻、入仓、祭神。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稻米产收的工序,学习古时的农耕智慧,更可体味农家耕作的艰辛。我们不妨沿着画中所绘工序,一起来看“粒粒”为何“皆辛苦”。</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耕的部分有23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制《耕织图诗画》▼</p> <p class="ql-block">瓷器上的农耕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道工序“浸(jìn)种”▼</p> <p class="ql-block">浸种是农业种植的一项流程,是指对于发芽较慢的种子,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浸种,浸种的目的是促进种子较早发芽,还有可以杀死一些虫卵和病毒。</p><p class="ql-block">浸种的目的是使种谷较快地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p><p class="ql-block">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的水温等有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高的较慢;温度高的较快,温度低的较慢。</p> <p class="ql-block">第二道工序“一耕”▼</p> <p class="ql-block">耕(拼音:gē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战国金文,古字形从耒从井。井代表井田,兼表音。耕的本义指犁田、翻地,泛指从事农业活动。</p><p class="ql-block">“耕”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未有发现,但在先秦典籍中早有记载。如《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商君书·慎法》:“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等。</p><p class="ql-block">“耕”由犁田的意思泛化,指从事各种农业劳动。《商君书·慎法》:“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这段话充分展示了商鞅重农强兵的思想。“耕”由从事农业劳动的意思进一步引申,有致力于某种工作或事业的意思。如“舌耕”指以教书谋生;“笔耕砚田”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p> <p class="ql-block">北坞公园的春耕雕塑▼</p> <p class="ql-block">第三道工序“耖”▼</p> <p class="ql-block">耖[chào]字具有双重含义:</p><p class="ql-block">一为耕耙后细化土块的齿状农具,</p><p class="ql-block">二指使用这种农具平整土地的操作。</p><p class="ql-block">该农具最早见于元代王祯《农书》,形制为高约三尺、广四尺的长方形框架,框架上钉入坚硬木柱或者铁柱,配套牲畜牵引使用。</p> <p class="ql-block">现代版的“耖”水田▼</p> <p class="ql-block">机械化平地▼</p> <p class="ql-block">第四道工序“碌碡▼”</p><p class="ql-block">农夫披蓑戴笠,叱牛在泥泞中前进。深耕则易耨,人站在工具上,因此甚费牛力。故诗云“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让驱使耕牛者不忍下鞭。一天劳作下来,农夫和耕牛身上往往都沾满了泥巴。</p><p class="ql-block">整地。此过程包括耕、耙耨、耖、碌碡,即第二至五图所绘的场景。耕,是用犁翻地松土,为播种做好准备。这是个费力的活儿,在没有农业机械的年代,牛是农人最得力的助手。然后是耙耨,指把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弄平,再把土里的草根清理干净。耙、耨分别是碎土平地和铲除杂草的农具。耖,是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农具,把土弄得更细。碌碡,是将翻整过的土地弄平整,为下一步布秧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第五道工序“布秧”▼</p> <p class="ql-block">育苗。包括布秧、初秧、淤荫,第六至八图描绘了这一环节。布秧,即播种育秧,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俗话说:“秧好半年粮。”播种时机的选择和疏密的控制,都得凭经验和技术。农人们往往挎篓于田间,边行边撒,播撒的不仅是稻种,也是对丰收的希望。初秧,是等待稻谷萌芽的一段时间,这可以算是农人们少有的惬意时光。淤荫,是初秧后农人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要及时拔除杂草、撒草木灰,以滋地力,促苗成长。正如诗云:“从来土沃借农勤,丰欠皆由用力分”。</p> <p class="ql-block">第六道工序“初秧”▼</p> <p class="ql-block">第七道工序“淤荫”▼、</p> <p class="ql-block">第八道工序“拔秧”▼</p> <p class="ql-block">插秧。包括拔秧、插秧两步,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紧张、最繁忙的工序。拔秧,是将秧苗拔出后拿到平整好的水田边。插秧,是将秧苗插到水田中。拔起的秧苗需要立即种下,还要避开正午的烈日。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既要争抢农时又要井然有序,诗里是这样描写的:“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拔秧”和“插秧”之间,还有一个活计,叫“挑秧”▼</p> <p class="ql-block">第九道工序“插秧”▼</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老家,稻秧不是拔的,而是用平锨铲的,稻秧带着泥土,插秧人往左胳膊上一放,一撮一撮的掰着插入泥土中▼</p> <p class="ql-block">我对插秧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插秧的时候,有挂线取直,一躺线插四行(háng)▼</p> <p class="ql-block">我在1974年参加劳动的记工本▼</p> <p class="ql-block">全家人的工分数▼</p> <p class="ql-block">第十道工序“一耘”▼</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道工序“二耘”▼</p> <p class="ql-block">除草。第十一至十三图为一耘、二耘、三耘,耘就是除草,前后要经历三次除草。一耘时,正是“丰苗翼翼出清波”的时候,杂草不能跟秧苗抢营养,所以要铲除荑稗稂莠。二耘是除掉割后复生的二年或多年宿根性杂草,如芦苇、莎草等。三耘往往正值盛夏,最是难熬,需要农人在烈日下暴背炎蒸,真是“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这也正是为何俗语会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道工序“三耘”▼</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道工序“灌溉”▼</p> <p class="ql-block">画中是古人常用的灌溉工具——桔槔。其机械原理是利用杠杆结构,前悬水桶,后坠重石,起落之间,汲水灌溉,省时省力。</p><p class="ql-block">灌溉。灌溉贯穿着水稻成长的不同时期,需要保证稻田的适宜水位,遇到暴雨及时排水,遇到枯水则及时灌溉。灌溉图中描绘了古人常用的灌溉工具——桔槔。据载,早在商朝,人们便使用桔槔进行灌溉,其机械原理是利用杠杆结构,前悬水桶,后坠重石,起落之间,汲水灌溉。但即使借助这样的工具,到了六月,面对需要灌溉的广袤田地,农人们还是要不停地劳作,常常是“转尽桔槔筋力瘁,斜阳西下未言归”。</p> <p class="ql-block">灌溉,通俗的讲叫“浇水”▼</p> <p class="ql-block">水稻离不开水,大面积灌溉需要河渠纵横▼</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道工序“收割”▼</p> <p class="ql-block">收获。当稻熟穗垂时,就到了收割的季节。第十五至十六的收刈、登场二图细致地描绘了农家的丰收盛况和喜悦之情。收刈,便是稻谷成熟后的收割。虽然此时还是骄阳似火的天气,但却挡不住人们收获的欣喜,即使汗流浃背,仍挥镰抢割。割下来的稻穗扎成捆,一担一担挑到稻场。登场,是人们择一空地或者场院作为稻场,将稻捆于此堆积成草垛,暂时安置晾晒。</p> <p class="ql-block">我在收割现场,回味几十年前的劳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机械收割水稻▼</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道工序“登场”▼</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道工序“持穗”▼</p><p class="ql-block">农人持链枷(一种像双节棍的打稻工具)抽打稻穗,使其脱粒。</p> <p class="ql-block">贮藏。第十七至二十一图中,持穗、舂碓、籭、簸扬、砻五步,均是稻米入仓贮藏前的准备。持穗即俗称的打稻子。丰收后要趁天晴,抓紧时间打谷脱粒,以便晾晒。所以此时乡间到处是新谷登场、打稻声声之景,有诗为证:“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p><p class="ql-block">打稻晾晒后便要进行稻米的深加工。首先要舂稻去壳。农家最常用的舂米工具是碓和杵。碓,由石、木做成,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碓头,即一块圆锥形石头,碓头下置石臼放入谷物,木杆另一端脚踏操纵,碓头一起一落进行舂米。杵,一种手持式舂米工具,可木制也可石制,形似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锥,使用时相当于手持碓头来舂米。相对现代机械农具而言,舂米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每逢舂米时节,“比舍舂声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时”。</p><p class="ql-block">去壳后的稻谷,用筛子筛净后即得糙米。之后在场院要临风扬簸,借助风力吹一遍,只留下发育饱满的粮食。最后再进行一次精细加工——推砻舂米。砻为一种类似磨的舂米农具,它可将稻米的最后一层糠皮去净,从而得到饱满的大米。</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道工序“舂碓”▼</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道工序“簾”</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道工序“簸扬”▼</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道工序“砻”▼</p> <p class="ql-block">砻,读作(lóng),有三个意思:</p><p class="ql-block">⒈ 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多以木料制成。</p><p class="ql-block">⒉ 用砻去掉稻壳:砻谷舂米。</p><p class="ql-block">⒊ 磨(mó):“造兹宝刀,既砻既砺”。</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道工序“篦”▼</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道工序“入仓”▼</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稻米入仓盖藏,一年的稻作生产终于可以休止。人们不忘神灵的护佑而得此丰登之年,沐浴更衣、虔诚谢神,企盼来年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道工序“祭神”▼</p> <p class="ql-block">由于《耕织图》有几个版本,所以北坞中坞的雕塑没有穷其尽,只雕塑了15个场景。</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在游览北京京西“三山五园”的同时,捎带手记录下了中国稻种文化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春天,利用稻田种植油菜▼</p> <p class="ql-block">插秧后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夏天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玉东园▼</p><p class="ql-block">有稻田150亩</p> <p class="ql-block">北坞公园▼</p><p class="ql-block">北坞公园有稻田180多亩。</p> <p class="ql-block">中坞公园▼</p> <p class="ql-block">海淀公园▼</p> <p class="ql-block">六郎庄公园▼</p> <p class="ql-block">遇到插秧▼</p> <p class="ql-block">预到收割▼</p> <p class="ql-block">御道斜阳▼</p> <p class="ql-block">御稻流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