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5年6月28日,中共河池市委党校机关党委与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清坡村党支部、百马乡孟豆村党支部联合开展“铭记光辉历程,勇担时代使命”主题党日活动,三个基层组织的党员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参观学习,追寻红七军的足迹,铭记百色起义的光辉历程,明确新时代的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池人民为百色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建立了广西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组织了农民自卫军,为百色起义提供了强大的群众支持和武装力量。韦拔群在东兰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量的革命骨干,这些革命骨干在百色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起义的顺利进行。东兰农民运动的经验和成果,为百色起义的策划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确保了百色起义的成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七军曾三次驻扎河池</b></p><p class="ql-block"><b>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红七军成立,下辖3个纵队。1930年3月中旬,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解决给养困难,前委决定留第3纵队在东兰、凤山地区坚持斗争,军部率第1、第2纵队向桂黔边境出击,3月30日第1次驻扎河池。4月10日离开河池经怀远、思恩进入贵州荔波,4月30日攻占贵州军阀王家烈老巢榕江县城。5月初从贵州返回,第2次驻扎河池,与邓政委汇合后班师右江收复百色。11月奉命第3次驻扎河池,进行整编,北上江西与“朱毛红军”汇合。红七军三次驻扎河池期间,开展大量革命活动,多次召开重要会议,书写大量的革命标语。这些标语抒发了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战斗豪情,充分体现了红七军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群众中播撤了红色的种子,这是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光辉历程。这一历程走出了韦国清等7位河池籍开国将军,走出了覃应机等数位治国英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无数先烈为坚守百色起义成果奋不顾身</b></p><p class="ql-block"><b>        红七军河池整编北上后,韦拔群带着21师的番号回到东兰,很快组建了21师,开展游击战争,与疯狂反扑的敌人开展艰苦卓绝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保卫战,1931年至1932年间,先后开展三次反“围剿”。韦拔群在先后失去十多位亲人的情况下,坚贞不屈,将三个儿子改名“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以鼓舞士气,坚持战斗。1932年10月19日,病困交加的21师师长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于香涮洞,时年38岁。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师政委陈洪涛被捕,于百色英勇就义,时年27岁。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右江大地,给我们留下了不灭的精神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河池市委党校与清坡村、孟豆村有近20年的联系,从新农村建设到精准扶贫,再到乡村振兴,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这两个村一直是党校的联系点,每年派出骨干和年轻教师驻村帮扶,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血肉联系,干部得到锻炼,年轻教师不断成长,广大村民实现脱贫过上小康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是当务之急,谋划好“十五.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联系村与后援单位的共同责任。通过本次校村联合党日活动,追寻红色足迹,用老区精神激励党员,增强校村党员同志的沟通交流,党校专家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为派出的驻村队员提供智力支持,为两个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谢韦菊丰、韦爱儒同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提供部分图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