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齐鲁行记|在山东大学淋一场夏雨,再赴青岛的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半,济南的阳光透过酒店窗帘缝隙探进来,空气里还带着昨夜暴雨后的湿润。推开窗,能望见远处千佛山的轮廓,楼下的护城河已经苏醒,晨跑的人沿着河岸掠过,掀起一阵清冽的风。匆匆吃过一碗甜沫配油条的山东早餐,我们便踏上了前往山东大学的路——这是抵达济南的第二天,行程的重心,是这所藏着百年文脉的学府。</p><p class="ql-block">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校门古朴庄重,爬山虎攀满了红砖教学楼的外壁,阳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石板路上,碎成一片斑驳。第一站是教学楼主楼,走廊里陈列着校史沿革的展板,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推开一间阶梯教室的门,正赶上学生们上英语课,教授用流利的双语讲解着文学选段,黑板上的板书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实验楼则是另一番天地。物理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调试精密的光谱仪;生物实验室中,培养皿里的幼苗在灯光下舒展叶片。最让我惊叹的是化学实验室,整齐排列的试剂瓶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光芒。</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我们在学术报告厅听了两场讲座。先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老教授,用生动的故事解析齐鲁文化,紧接着,是几位山大本科生分享“学霸秘籍”,他们聊起在图书馆泡到闭馆的夜晚,聊起社团活动里的奇遇,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对知识的热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讲座进行到一半,窗外忽然落下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玻璃上,转眼就织成一片雨幕。人群涌到走廊避雨,却意外发现雨中的校园别有诗意——红砖楼在雨雾中更显沉静,梧桐叶被洗得发亮,几个撑伞的学生踩着水洼走过,笑声混着雨声,成了校园里最鲜活的背景音。</p><p class="ql-block">雨稍小些时,我们拐进了学生第二食堂。四层楼的食堂热气腾腾,一楼的把子肉配米饭香气扑鼻,二楼的海鲜疙瘩汤冒着热气,三楼还有各地小吃档口。我们端着餐盘坐下,花15元买了份青椒炒肉和玉米粥,米粒饱满,肉片鲜嫩,果然是“别人家的食堂”,烟火气里藏着大学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惊喜是旁听一节人体解剖学导论课。教授用3D模型演示人体骨骼结构,指着屏幕上的神经系统图谱说:“每个器官都是自然最精妙的设计。”当他讲到心脏的泵血原理时,教室里静得能听见投影风扇的声音,连窗外的雨声都成了柔和的背景。原来知识的魅力,真能让人忽略周遭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傍晚六点,我们拎着行李赶到济南西站。检票口的电子屏亮着“青岛北”的字样,候车厅里满是南来北往的旅客。高铁驶离站台时,济南的雨还在下,窗外的城市渐渐模糊成一片光影,而我的脑海里还回荡着山大校园里的雨声、讲课声,以及食堂里碗筷碰撞的清脆响。</p><p class="ql-block">下一站是青岛,是海风与啤酒的味道。但济南的这一天,那些被雨水打湿的红砖楼、实验室里的微光、食堂的烟火气,早已像一枚书签,夹进了我关于山东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