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天南地北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谒隆兴寺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月中旬,我参加了圣岛湾公司组织的“正定古城两日遊”。这是我第二次到正定 ,上一次是在三十六年前 ,也就是19 88年,作为《语文报》社的代表参加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专业报刊编辑研讨会期间,我曾经拜访过正定古城,时间只有一天,访问的重点就是拜谒隆兴寺。</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古建筑历史和巨型铜佛像铸造史上具有纪念性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寺庙。隆兴寺占地面积八万两千多平方米,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代改额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并为这尊高21.3米大佛修建了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营造法式建筑群便相继告成。金、元、明、清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 </p><p class="ql-block"> 晚清至民国,战乱不断,隆兴寺陷于逐渐衰败的颓势。1949年后,古刹才逐渐恢复其气势恢弘的雄巍风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其慈氏阁的减柱造法、移柱造法和永定柱造法,是宋代营造法式现存的唯一实例 。1961年,隆兴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之所以名列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主要在于它拥有六大国宝 。即摩尼殿、五彩悬塑倒坐观音、转轮藏阁、龙藏寺碑、大悲阁千手观音、毗卢殿铜佛 。这六大国宝集中体现了唐宋至明清的建筑、雕塑、铸造等艺术巅峰。我上次拜谒隆兴寺时,被鲁迅誉称“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已显破败迹像,而今悬塑已经修缮,观音重披彩绘 ,双手抱膝在跷起的二郎腿上,悠闲自在而又庄重肃穆的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动,不仅是佛教神尊难得的珍藏,也是雕塑艺术罕见的瑰宝,更是佛教美学与世俗艺术巧妙融合的典范,的确不愧为全国观音美神之最 。</p><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阁内保存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宋代转轮藏( 收藏经书与法器的可转动的木质巨大柜橱 )。这种被梁思成赞为“ 宋代小木作工艺的稀有遗物 ”的转轮,全国仅存三个,四川江油市云岩寺内转轮经藏乃道教法器,建于宋代淳熙八年(1181年) ;北京智化寺的转轮藏是明代文物,建于明正统九年( 公元1444年 )。包括北京那部转轮藏在内,都展现了宋代木构建筑高超的精密技艺。三地的转轮藏中只有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至今还能转动,可惜的是,我这次看到的转轮藏彩绘已完全剥落,八根柱子上的盘龙均不见踪影,木质暴露斑驳,多处呈现裂纹,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颤颤微微地伫立在那里,尴尬地聆听着导游在眉飞色舞地讲述它当年的华丽与辉煌 ,令人啼笑皆非。 </p><p class="ql-block"> 参观隆兴寺的遊人驻足最少的国宝,应该就是隋代碑刻了 。该碑刻书法上承六朝余韵 ,下启唐楷先风,是隶书体向楷书体转变的标准书体 。这通被称为“ 楷书之母 ”的碑刻距今已有1700余年之遥 ,是研究南北朝至隋唐书法演变的关键文物 。可惜的是,参观人群中能识得此宝者寥寥无几 ,导游对这通宝碑的解说也只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 。足见国人对文字文化遗产的漠视程度,令人唏嘘 。</p><p class="ql-block"> 瞻仰大悲阁内21.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当然是拜谒隆兴寺的重中之重 。可惜 ,这次前来正赶上大悲阁修缮,整个建筑全被高高的施工防护网围了起来 ,只在大悲阁侧面甬道旁的一帧不算大的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千手千眼观音的一段视频 。遊客无不遗憾万分 ,有的遊客已在气愤地质问导游 :既然大悲阁正在修缮,谢绝参观 千手观音 ,为什么不在售票处前提示购票人呢?!导游微笑回答 :这是领导才能回答的问题 ,我的职责只管讲解。从导遊沉着应对,委婉回答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她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质问了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完全理解这些遊客的气愤和不满 。高耸巨大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 ,是隆兴寺最最吸引游客争相一睹的国宝。我至今还记得三十六年前瞻仰这尊巨佛时的震撼感受。一分钟前还在嘈杂说笑的遊客,前脚刚刚跨进大悲阁的门槛,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说明牌示上明明写着“观音高21.3米”,而立在她脚下的我等凡人仰头望去,竟觉得其威武的身躯似乎有十几层楼高 ,越发感到自己渺小得微不足道 。再看那从观音身后两边各伸出的20条手臂,和手中紧握的25种闪闪发亮的法器,这千手千眼(40 X 25 )所显示的佛法无边的威力和普渡众生的慈悲 ,使得每一位瞻礼者无不肃然起敬 ,深信不疑 ,当即就有十数位善男信女相继跪于蒲团顶礼膜拜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正如大悲阁门外那副正联所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办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 无有言语文字是真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今,千里跋涉只为一佛,非但难识千手菩萨真面,就连这开导顿悟的佛联也看不到了 ,一肚怨气怎能不愤然而生呢?!</p><p class="ql-block"> 于此,我不禁联想到佛门圣地和旅遊胜地矛盾与妥协的辨证关系,究竟应怎样处理才能利大于弊呢?</p><p class="ql-block"> 1961年隆兴寺便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最后一位住持纯三法师和几十位僧人便悉数迁出 ,该寺此后再无佛事活动,自然也不见了香煙袅袅的温馨景象 、善男信女的虔诚面孔和晨钟暮鼓的醒世音响 。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这座被称为宝贵文化遗产的寺院。我不知道明清时期的隆兴寺是什么样子,但据《正定县志》记载 :清朝最后一次对隆兴寺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 是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据载,新中国建立后也曾先后五次对隆兴寺进行过大规模修缮 。但1988年,我第一次拜竭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寺时,已然发现几乎每座殿阁里都有燕子在梁上筑巢,飞出飞进。三十六年后的今天,再拜隆兴寺,不仅燕子依旧在,还增加了野鸽子在殿内飞来飞去。这对文物级别的宋式营造法式建筑和国宝级别的铸铜木雕佛像,谈何保护?难道不是严重的破坏吗?就在如此状况下 ,隆兴寺于2001年还被国家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设想一下,如果僧人还在 ,每日寅卯(凌晨3点至7点)之间集聚大殿作早课 ,诵经朗朗,木鱼笃笃 ,燕子还敢筑巢于宋梁之上吗 ?每日膜拜的香客摩肩擦踵,络绎不绝,佛香缭绕,僧磬噹噹 ,野鸽还敢肆无忌惮地飞进飞出于殿阁之门吗?</p><p class="ql-block"> 以老庄和儒家为核心的传统国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寺庙正是人与神,人与天沟通的媒介,其庄严肃穆、沉静幽深的氛围 ,常常能净化人们的心灵 ,从而获得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这种宁静会产生信仰的归属感。所以,人们去寺庙,称之为“拜谒”或“朝圣”,这深邃的词语体现了对寺庙及其中神灵的尊崇与敬畏;表达了一种心灵上的皈依与寻求精神指引的期待。如果去旅游胜地 ,也只是说参观、游览而已,最高不过是造访罢了。</p><p class="ql-block">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寄托。而寺庙中的宝殿、神像、佛像、经文、法器、碑刻、石幢、古树,以及匾额、对联等等 ,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象征,具有信仰意义 ,更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启廸力量。当一个人在寺庙中徘徊留连时,这些器物与象征往往会触发其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与记忆,从而产生一种“ 流浪天涯身疲惫 ,心释重负想回家 ”的感觉。但是,这一切必须有僧人组识的各种佛事活动为介质 ,它们才能被激话,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激发人们健康心灵的积极功能。否则,在没有僧人,没有法事的寺庙里,遊人看到的仅仅是文物、古董、苍桑的楼阁和古老的殿堂,完全没有同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多佔。寺庙,特别是名若古刹,大都建在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自然也是人们旅游体验的向往之域。我国有没有既是僧侣们潜心修行的清净之地,又是人们体验自然风光,接受传统文化薰陶,还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寺庙呢?当然有 ,像河南登封的少林寺,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杭州的灵隐寺 ,苏州的寒山寺等 ,都是多元文化功能兼备的典型,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每天香火鼎盛 ,人流如织。我想不明白的是 :已位居全国十大名寺之列,拥有六大国宝之荣的隆兴寺,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完美传播多元传统文化,发挥双栖功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p><p class="ql-block"> 畅想归畅想 ,遗憾归遗憾。再次拜谒正定隆兴寺古刹,依然令我震撼不已,心潮澎湃,遂撰七律一首以纪再度燕赵之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刹依然槐影森 ,</p><p class="ql-block">梵钟遥响远世尘 。</p><p class="ql-block">嵯峨法相镇宝地 ,</p><p class="ql-block">流转金轮显败纹 。</p><p class="ql-block">苔侵隋刻无客问 ,</p><p class="ql-block">燕喳宋梁代僧吟 。</p><p class="ql-block">遗恨未谒千手眼 ,</p><p class="ql-block">焉知何年显佛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北徐公捉句京华一隅</p><p class="ql-block"> 时年乙巳孟夏念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