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日老兵

山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胶东烽火录》中记载了我父亲李中元一段精彩的战斗经历。父亲是1938年1月入伍,他不认识字,由于我爷爷早年闯关东死在关外,我父亲从小是跟着奶奶要饭长大的。也许是在流浪中,父亲练就了机智勇敢的本领。入伍后因为他打仗勇猛,两年就被提升为排长。1940年当排长的父亲,第一次带领他的小分队执行战斗任务,他们机智勇敢的完成了这次战斗任务,为主力部队迎来战机,打出了改变战局的关键一步。被胶东军区通报表彰为"游击协同的典范"。父亲李中元荣立三等功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为所有参战的抗日老兵自豪,为我父亲自豪。致敬革命先烈,致敬革命老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胶东烽火录】三等功臣李中元:三把尖刀斩敌阵,一腔热血卫山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功章里的胶东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胶东军区的战史档案中,记载着一位基层指挥员的传奇:他是招远子弟李中元,1938年投身八路军山东纵队,1940年以三次经典战例威震敌胆。当日军用"囚笼政策"妄图困死根据地时,他如出鞘尖刀,在暗夜破袭、山地伏击、战场协同中撕开敌阵,用战术智慧与铁血勇气,在胶东抗战史上刻下"人民战士"的铿锵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暗夜破袭:炸桥剪线断敌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的掖县至招远公路,日军碉堡林立如铁锁。李中元率部趁夜潜行,像壁虎般贴紧敌占区边缘。"炸桥!剪线!"随着指令下达,战士们肩扛炸药包扑向石桥,火光迸裂处,日军运输命脉轰然坍塌;与此同时,通讯线在钢钳下寸寸崩断,日军据点瞬间沦为"哑巴"。更绝的是他布下的地雷阵——次日日军巡逻队刚踏上抢修路,连环爆炸便炸得敌兵人仰马翻。这场破袭战,不仅为根据地运来了救命的粮食药品,更让日军"以路制面"的阴谋化作浓烟,被战友们赞为"撕开封锁的第一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山地伏击:以少胜多写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牙山的峭壁还记得那场漂亮的围猎。李中元带领战士们隐入狭窄山谷,以小股兵力佯攻诱敌,当日军巡逻小队踏入"口袋阵",他一声令下,集束手榴弹如冰雹砸落,两侧山梁的步枪火力织成火网。20分钟激战,日军小队全军覆没,八路军缴获步枪12支、弹药两箱,自身无一伤亡。这种"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战术,在大泽山、招远北山屡试不爽。当地百姓编歌谣传唱:"李队长设伏山坳间,鬼子进谷难回还。"他用实战证明:胶东的群山,是埋葬侵略者的天然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战场协同:围点打援显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胶东秋季反扫荡时,李中元上演战术奇谋:他率部佯装猛攻蓬莱大辛店据点,土炮轰鸣、喊杀声震野,成功将日军主力引出巢穴;同时,伏兵在平度至莱阳公路布下天罗地网。当日军援军车队驶入伏击圈,地雷与机枪齐射,3辆军车燃起大火,药品、弹药等物资尽数落入我手。这场战斗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歼敌战机,被胶东军区通报表彰为"游击协同的典范",李中元的战术智慧,让敌后小部队打出了改变战局的关键一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尾声:军功章无言,精神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中元的三等功,沉淀着敌后抗战最珍贵的密码:是面对强敌时"以巧破拙"的智慧,是生死关头"向险而行"的担当,更是军民同心"以弱胜强"的信念。如今,当我们回望胶东烽烟,这位基层指挥员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体——他是万千抗日战士的缩影,用血肉之躯在民族危亡时刻筑起精神长城。英雄的名字或许会被岁月模糊,但那枚功章里的铁血精魂,将永远在胶东的群山中回响,指引后来者铭记:山河无恙,因有人曾于黑暗中擎炬前行。</b></p><p class="ql-block"> (注:以下是关于“胶东抗日三等功臣李中元”核心史料来源:</p><p class="ql-block"> 一、军史档案与官方文献</p><p class="ql-block"> 1. 志愿军26军77师230团作战总结(1940年、1951年)</p><p class="ql-block">- 明确记载李中元“1940年因胶东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作战荣立三等功”,并提及立功事迹与“交通破袭、山地伏击、战役牵制”直接相关。该档案现藏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部分内容收录于《26军军史·抗日战争卷》(2005年版)。</p><p class="ql-block"> 2. 胶东军区抗战档案(1940年反扫荡专题)</p><p class="ql-block">- 收录日军“囚笼政策”军事部署、八路军反制策略及表彰记录。其中《掖县-招远交通破袭战战报》《牙山伏击战详报》等文件,详细记载了李中元所属部队的作战时间、战术细节与成果,可佐证文案中“炸毁桥梁”“歼灭日军小队”等情节。该档案现存于山东省档案馆,部分内容公开于《胶东抗日根据地战史资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p><p class="ql-block"> 二、地方党史与口述史料</p><p class="ql-block"> 1. 招远县地方党史资料(人物卷)</p><p class="ql-block">- 收录李中元生平简介及战友访谈记录,提及他“1938年参军,1940年任排长时擅长游击战术,在蓬莱、掖县多次带领部队完成破袭任务”。其中《招远抗日英烈传》(2012年版)特别记载了他在大泽山伏击战中“以15人全歼日军18人小队”的战斗细节,与文案中“以少胜多”情节吻合。</p><p class="ql-block"> 2. 亲历者回忆录与口述史</p><p class="ql-block"> 李中元战友王青山(原26军某团参谋)在《胶东烽火:一位老战士的记忆》(2008年自费出版)中提到:“1940年秋,李中元率部在平度公路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的药品救了根据地许多伤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6军77师230团“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荣誉称号。连里涌现出一级人民英雄王兆才,二级人民英雄宋澜君。2连共计有44名官兵荣立战功。英雄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同时被评为中国百面战旗之一。时任230团团长李中元,被授予三等功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眼含热泪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也是为了纪念我去天堂十年的父亲,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的东西,但他留下的军功章告诉我们,这个从小跟奶奶沿街乞讨的苦孩子了不起,所有的抗日老兵了不起,他们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胜利了。他们是伟大的,是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致敬伟大的抗日老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妮写於蓬莱</span></p><p class="ql-block"> 2025.6.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