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通州老街还未完全苏醒,一声拉长的吆喝便划破寂静:“磨剪子来——戗——菜——刀——”尾音打着旋儿钻进青砖灰瓦的缝隙,唤醒了多少老通州人的记忆。这承载着市井温度的传统磨刀技艺,正随着时代的车轮,悄然驶向消失的边缘。</p><p class="ql-block"> 匠人将长条凳稳稳置于巷口,这方简易的工作台便是他们施展技艺的舞台。粗粝的磨刀石、盛满清水的古朴铁罐依次排开,看似寻常的工具,却藏着代代相传的匠心密码。戗刀时,锋利的戗刀沿着刀刃游走,精准削去受损的部分,重塑刀锋的锐利角度;随后,粗磨石登场,以粗粝的质地快速打磨出刀刃的雏形,再用细磨石细细抛光,将刃口打磨得寒光凛凛。每一次刀刃与磨石的接触,都需要匠人凭借多年经验,把控力度与角度,洒水降温的节奏也分毫不能差,稍有不慎,便会让刀刃退火失锋。</p><p class="ql-block"> “滋啦——滋啦——”的打磨声与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交织,构成了独属于通州街头的市井乐章。那些年,听到这声吆喝,老住户们总会从家中翻出 dull 的菜刀、生锈的剪刀,围坐在长条凳旁,与匠人唠着家长里短,等待钝刀重焕锋芒。如今,这样的场景愈发罕见,电动磨刀器的普及、快节奏生活的冲击,让传统磨刀匠的身影在街头巷尾日渐稀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