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服务日记

三国墨者、

<h3>老苏服务日记<br><br>6月28日 雨转阴<br><br> 晨光未启,鸡鸣已三叠。服务车碾着碎玉般的水花驶向田野,毕家渡大桥上乍见天光,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熟悉的风景在雨后的晨雾中洇开一幅水墨。<br><br> 红桥村的山坳里,那头&quot;铁牛&quot;正病恹恹地卧在泥泞中。右前轮桥末端传动装置像生了恶疾——叉轴油封溃烂如伤口,滚珠轴承散落似断齿,行星齿轮间卡着的钢珠活像误入歧途的叛逆者。机手搓着沾满油污的手,眼神里掺着懊悔与期待。<br><br> 山坳里维修如同野战手术。先为&quot;病牛&quot;接骨续筋:掏出叛逃的滚珠,重组行星架系统,让它勉强能蹒跚行走。待回到维修中心,风炮的轰鸣奏响治疗序曲,自制专用工具如柳叶刀般精准,半轴、行星架、转向销依次卸甲,零件们在柴油浴中重获新生。<br><br> 新配件踩着快递的翅膀赶来。装配过程像倒放的拆解影片,每一颗螺栓都找回自己的螺纹故乡。注油孔吞下琥珀色的&quot;琼浆&quot;,铁牛的关节重新变得滑润。试车时发动机的欢唱,是献给机械郎中最好的赞美诗。<br><br> 望着修复的铁牛远去,忽然觉得农机维修恰似中医问诊。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漏油是&quot;气虚&quot;,轴承散架是&quot;骨折&quot;,而我们的工具包就是百宝药箱。现代农业机械有了&quot;铁牛&quot;的浑名,倒真应了&quot;庖丁解牛&quot;的典故。只是如今游刃有余的不再是薄刃,而是千锤百炼的技艺与匠心。<br><br> 作协的程部长踏着夕阳来访,新刊油墨香冲淡了车间里的机油味。这些文字种子将随我播撒在乡镇阡陌,与稻穗一同生长。<br><br>  灯下记此日,发现指甲缝里还藏着黑色的星子。窗外蛙鼓阵阵,突然明白:我们都在用不同方式耕耘——作协老师们用笔尖划过纸田,我用扳手叩击铁壤,最终都为了那个金色的秋天。<br><br><br>2025年6月28日 夜<br>匆草于芙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