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乌兹别克斯坦到土库曼斯坦,首先在过海关处给我们了一个下马威。让我们的土库曼斯坦之行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原计划半个小时过关,结果过了7个半小时,而且,在两国之间的中间地带,经历了一下午近40℃暴晒与等待,口干舌燥的我们,为了坐上一人一美元的破烂摆渡车,拉着行李箱与几十个口岸小商贩一道抢上摆渡车,完全是爆发小宇宙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5.27日/D6行程:希瓦车行166km 抵达库尼亚乌尔根齐,行驶 96km 抵达达沙古兹。参观被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的图拉别克哈尼姆建筑群,参观库特鲁克·帖木儿宣礼塔,这是乌尔根奇主清真寺现存的唯一遗迹;参观苏丹·帖乞什陵墓,伊尔・阿尔斯兰陵墓、姆丁・库布拉拉墓,随后前往达沙古兹(1 时 30 分),入住酒店达沙古兹 Dashoguz hotel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海关后迅速午餐,我们赶在日落前的黄昏光线抵达库尼亚-乌尔根奇遗址,据考古发现,这个遗址陶瓷年代检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拉伯帝国时期(7世纪-11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花剌子模,并夺得了属于伊朗系花剌子模王朝阿弗里基德王朝的首都卡赫城改名为玉龙杰赤。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中期分裂后,花剌子模先后归属伊朗系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以及突厥人的加兹尼王朝,塞尔柱帝国统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1世纪下半叶至12世纪中叶的100年,花剌子模成了突厥伊斯兰文化的繁荣之地,玉龙杰赤为知识和文学的中心。然而,帝国短暂的辉煌突然因为一起怪异的外交事件,就在突如其来的蒙古复仇军面前崩溃,令后世为之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土库曼斯坦达绍古兹市的世界遗产“库尼亚.乌尔根奇遗址”,仿佛是花剌子模挽歌留下的最高潮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有考古证据,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在帖木儿大帝统治时期留下了建造或修缮痕迹。史料记载玉龙杰赤被围七个月,帖木儿攻陷城池后,进行了焚城和大屠杀,除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和手工业者被送往渴石(即今天的沙赫里萨布兹,帖木儿的故乡)外,大多数人被杀。沙赫里萨布兹的阿克·萨莱宫就是这些被俘的花剌子模工匠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帖木儿对花剌子模的占领引起了钦察汗国的不满,1383年,趁帖木儿在呼罗珊征战之机,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迷失占领花剌子模,1388年,帖木儿出兵花刺子模,再次夺回玉龙杰赤,他下令将该城的居民迁往撒马尔罕,摧毁了整座城市,只有礼拜寺和礼拜寺的尖塔得以幸免,帖木儿命人在废墟上播种大麦,辟城为牧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玩味的是,在1391年底,帖木儿下令重建玉龙杰赤城,然全力恢复,建设仅至原来的1/4。苏联著名的中亚与蒙古史专家巴托尔德曾说,像这样有意地完全毁灭一座城又重建,在帖木儿的征服史上是唯一的案例。也许帖木儿也悔悟到,玉龙杰赤这个繁荣的丝路商业城市的作用,中亚因开放、“通道化”而繁荣,失去流动性,经济就失去了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果戈里有句名言,最能表达第一眼看见图拉别克哈尼姆陵的激动,“当诗歌和传说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那一刻,忍不住奔向那扇木门,抬头凝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八百年餐风饮露,让图拉别克哈尼姆陵的建筑外表残破不堪,但却被圣灵守护般免于遭受重建式的翻新,用最原始的模样,顽强地屹立在曾经拥有诗歌一般名字的首都玉龙杰赤。环建筑一周,并未完全脱落的外部瓷砖,砖泥之间的马赛克残片,像隐匿于荒野中的宝石,在黄昏光线中闪着幽蓝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内部空间,保持了让人惊叹的完整性,超高挑空的精美穹顶自带威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拉别克尼姆陵主人身份,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但最广泛接受和最具说服力的观点是:它属于14世纪花剌子模地区(金帐汗国统治下)的实际统治者——图拉别克哈尼姆(Törebeg Hanym/Khanym)本人。陵墓在当地和史料中一直被称为“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哈尼姆”(Khanym/Hanym)是突厥语中对可汗妻子或高贵女性的尊称,意为“夫人”或“王妃”。 强大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记忆都将这位杰出的女性统治者与这座宏伟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拉别克哈尼姆是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时期花剌子模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丈夫是库特鲁格·帖木儿汗(Kutlug Timur Khan),是金帐汗国派驻花剌子模的总督(可汗)库特鲁格·帖木儿汗,回历740年(公元1339/1340年)去世。图拉别克哈尼姆凭借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威望,成为了花剌子模的实际掌权者,统治了约20年。史料记载图拉别克哈尼姆主持修建了清真寺、宗教学校(Madrasah)等重要建筑,热衷于赞助建筑和宗教事业,是一位非常开明和有建设性的统治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资料显示,建筑内有完善的供暖系统,考古学家至今都在争议这座建筑到底是陵墓还是宫殿。12边形穹顶装饰着耀眼的365块蓝色细瓷和绿松石,代表一年365天,紧挨穹顶下方的24个弧形代表一天24小时,再往下12个较大的弧形代表一年12个月,4扇大窗代表一月4个星期,充满智慧的建筑精品,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详细的天体构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墓穴顶部的蓝色穆卡纳斯装饰,这种没有结构支撑意义的装饰,让建筑研究者至今迷惑争议,我个人感觉,让人想起宇宙中的星云团,那是可以被感知而无法观测的更遥远的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媚的光线从顶窗和侧窗穿透而下,仿佛传达着逊尼派糅合了琐罗亚斯德教的神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兀立废墟的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如今成为野鸽鸟巢,仰望间,鸽子突然飞起,那一刹那,好似天启,羽翼掠过惊鸿一瞥中,神祗无形归位,仿佛能看见他们原本所居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昏里静静回眸,这一瞬,千年时光在你伸出的指尖轻轻触碰,心如此安静又如此悦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特鲁克-帖木尔宣礼塔,是库尼亚-乌尔根奇的地标建筑,它曾是清真寺的一部分,建造于11世纪,塔高60米。塔身有亮蓝色的飞檐,砖砌花纹雕刻技术十分精湛,包括阿拉伯文字的装饰纹样。尖塔顶部原本围绕石制塔心建有木制的灯塔,为夜间行进的商队指引方向。土库曼斯坦导游阿达在西南交大留过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阿达介绍,塔内有楼梯盘旋而上,这个宣礼塔下面没有大门,以前进入宣礼塔要经过清真寺上方一个天桥,然后沿台阶登塔顶。出于保护的目的,现在已不再允许游客进入尖塔,而尖塔最上部的10米已经略有倾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丹·阿拉·阿尔丁·提基斯墓与宣礼塔在夕阳中同框。这座方形建筑与旁边的其父亲伊尔·阿尔斯兰方形陵墓建筑风格相似,但并不能确证这是座陵墓。在《伊斯兰:艺术与建筑》一书中,有学者指出,研究表明,这座建筑可能根本就不是陵墓,而更可能是王族的接见大厅或是更大范围建筑群遗留的中心建筑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伊斯兰建筑的门廊造型在建筑学中有个专业术语“依望”,而依望上那些立体褶皱造型的专业术语为“穆卡纳斯”,这是建筑师设计的灵感所在,没有规律各有风格。苏丹·阿拉·阿尔丁·提基斯墓门廊顶部的穆卡纳斯,在夕阳映照之下,被镀上了一层金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形建筑,圆锥形屋顶,用素色砖和青釉砖拼接形成装饰纹样。提基斯陵墓是中亚地区首个使用大型青釉瓷砖装饰成书法纹样的建筑,这种浓郁色彩的瓷砖环绕在穹顶底部,构成了一条长长的铭文饰带。现在东南立面上还保留着几十块原始青釉瓷砖。但我们到达时,遗址还在维修,透过脚手架,依稀窥见这古老的精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伊尔•阿尔斯兰Il Arslan是12世纪末花拉子模国的强大统治者,他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伊朗东北部的尼沙普尔及其他领土纳入版图。这座陵墓有研究支持是伊尔•阿尔斯兰的儿子提基斯为父亲所建。但能幸存至今,实属罕见,因为它逃过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两位伟大的世界征服者的破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铅笔顶的陵墓设计来源于游牧民族的帐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选择在Caravanserai Gate音译为卡拉万萨拉伊大门看大漠日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aravan意为商旅团队,从名字上看这大概与古商道有关。但这扇门的用途尚不清楚,它可能是通往商队客栈的入口,也可能是宫殿、宗教学校或其他大型建筑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存的大门残迹面朝北方,南面挖出了一些有规律排布的柱础,这些柱础东西走向,与门平行。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规律排布的柱础暗示着可能有一个向内延伸至更南侧中庭的柱廊。大门下方装饰着几何排列的彩色锡釉面瓷砖,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由于这些瓷砖是由许多小碎片组成的马赛克瓷砖,而不是用彩色釉下彩绘,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建筑时间可能在14世纪晚期或更晚的时期,当时这种技术开始流行,这一时期由于帖木儿从伊朗俘获了精通这种技术的熟练工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库曼斯坦的道路状况基本不好,经过近100公里3个多小时的路程,抵达达沙古兹酒店入住,已经是夜里12点,饥肠辘辘。在酒店用晚餐,导游阿达为我们准备了上好的葡萄酒和啤酒,喝葡萄酒的人不多,可以贪杯,微醺解一路之乏。经历了一天的波折然后看到晚霞中的图拉别克哈尼姆陵墓建筑群,邂逅最美的日落,一杯美酒完美收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D6行程【土库曼斯坦达沙古兹-510km阿什哈巴德】酒店早餐,乘车前往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途经达尔瓦扎,参观"地狱之门"火焰,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终年燃烧至今约50年;之后继续乘车前往阿什哈巴德(行车约4小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达沙古兹白色清真寺。“达沙古兹”在土库曼语意为“石泉”。泉水曾使当地成为丝绸之路的其中一个主要停留点,19世纪,俄罗斯人在当地建立堡垒,现代的达沙古兹城在苏联时期设计,市内建有许多纪念碑建筑,达沙古兹城也是铁路枢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清真寺,脚最舒服,厚实的地毯松软又有弹性。站在大厅中心,说话有很好的回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达沙古兹白色清真寺大量使用白色大理石建设,内部装饰豪华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在一家格调雅致的餐厅美美用餐,然后开始了卡拉库姆沙漠穿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发!开始穿越卡拉库姆沙漠前往地狱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卡拉库姆沙漠面积3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前十的沙漠。穿越卡拉库姆沙漠的道路非常颠簸,在没有网络,没有路标的沙漠中穿越去寻找一个坑洞,无异大海捞针,没有充足越野经验的人会不停在绝望与希望中煎熬,这种煎熬历程与驾驶的狂野,是越野爱好者的致命诱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抵达达尔瓦扎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漠啤酒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卡拉库姆沙漠的深处,暗夜中燃烧的巨大坑洞像“地狱之门”,50多年不熄的火舌,仿佛是沙漠难以愈合的伤口,历经6个小时沙漠穿越一睹奇观,更像是朝圣者抵达麦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导游介绍,1971年,地质学家在达尔瓦扎探测天然气资源时,钻探设备导致地面坍塌形成巨大坑洞。为防止甲烷等有毒气体危害周边环境,土库曼斯坦政府决定点燃坑洞内的天然气 ,初期预估燃烧持续数周,但至今坑洞燃烧了50多年仍然未灭,估算每日经济损失上亿元,但具体天然气储量尚未完成精确勘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土库曼斯坦的旅行社司机,非常职业化,不但要绕开一路的炮弹坑,在来去两个车道间选择相对平坦的路面,而且要在没有网络没有参照物的卡拉库姆沙漠里辩识道路,这两项技能令人匪夷所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上,司机为我们播放着土库曼斯坦音乐,还教我们说土库曼语音,你好~沙龙!,谢谢~萨格-博伦,上车了~“门-machine呢”(发音像英文的机器machine),一路反复考问学生,像特别耐心的老师。即使是开夜车疲倦也绝不会在车上抽烟,当我发现司机赶夜路很疲倦,我用英文告诉他可以抽烟,可以在车上抽烟,他惊讶又高兴地说“You sure!",得到确认,高兴得像得到糖果的小孩,马上停车,摸出了车门上的烟盒下车吸烟解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地狱之门”尽兴而归,经过4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阿什哈巴德,已是夜里2点,阿什哈巴德的夜晚霓虹闪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29/D8行程【阿什哈巴德-18km尼萨古城-18km阿什哈巴德】参观独立纪念碑、中立门。前往世界文化遗产尼萨古城,位于科佩特达格山脉脚下,土库曼斯坦的重要历史遗迹;尼萨古城由新老尼萨两组台形遗址构成;之后返回阿什哈巴德,参观汗血宝马马术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住宿:阿什哈巴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库曼斯坦独立广场,坐落于阿什哈巴德城南,是标志性建筑。广场中心矗立着高达91米的塔柱,隐喻土库曼斯坦于1991年获得的独立,每年9月27日,是土国的独立日庆典。独立广场上有很多君王先贤雕塑,记录着土库曼斯坦的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乌古斯可汗:他是突厥传说中的可汗,也是乌古斯突厥人的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赫图姆库里(1724-1782):他是土库曼著名的精神领袖、哲学诗人,苏菲派学者和旅行家,也被认为是土库曼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领衔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独立广场上种植着一片松林,是各国领导人政要种植的友谊纪念树。这颗是习近平总书记栽植的友谊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库曼斯坦国家博物馆由土耳其出资兴建,1996年5月14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和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参加了奠基典礼。1998年11月12日两国总统为该馆落成剪彩。博物馆展厅设独立厅、自然厅、原始历史厅、古代厅、中世纪厅、民俗厅等,展品约2万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独立厅介绍了土库曼斯坦的基本情况。土库曼斯坦是一个中亚国家,俄语为通用语。位于伊朗以北,东南面和阿富汗接壤、东北面与乌兹别克斯坦为邻、西北面是哈萨克斯坦,西邻里海。主要民族是土库曼族(94.7%)国土面积49.12万平方公里,全国除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外,全国划分为5个州和1个直辖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角的棉花工艺品代表土库曼斯坦的白金产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是支柱型黑金产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国际公认的5个永久中立国还包括瑞士、奥地利、爱尔兰、哥斯达黎加。永久中立也许能打破这片土地的阿修罗魔咒,带来永久的和平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始历史厅比较有看点,这是公元前2000年的石刻避邪物,以及陶瓷器物。看看上图左下,是不是特别像小饼干小点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双头蛇环,公元前2000年的文物,设计精美。土库曼斯坦是沙漠国家,大自然中蛇比较少见,双头蛇环是具有宗教隐喻的灵性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玉珠串首饰。似乎在人类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对金子的珍视,对珠宝的偏爱,都是惊人的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犍陀罗佛像(图左上、左下),体现了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与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右下,是一个画壶,刻画了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结婚。画壶画盆是一种过年时互相祝福的习俗,珍惜感恩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带有希腊风格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4-15世纪希腊风格金币,带有希腊人头饰或字母,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里芬手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神兽形象手环,反映了中亚与希腊的文化交流。这种授权环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开始使用,主要用在统治阶层上级对下级合法性授予的仪式上,代表双方对彼此的忠诚誓言是王权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粟特陶器。左上戴贝雷帽女性形象反复出现在博物馆陶罐、瓷砖上,这是伊什塔尔,苏美尔神话中的爱欲与战争女神。她主宰着爱欲、繁殖与战争,被认为是自然循环的掌控者,凡是看见狮身人面头戴贝雷帽,手持宝剑的形象就是伊什塔尔女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陶瓷镂空雕,以宝石为原料鲜艳的釉面砖,展示了中亚陶瓷艺术悠久历史和精湛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通”杯(Rhyton),由象骨制成的大型角杯,这种形似兽角的酒杯,发端于爱琴文明,最早见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是一种流行于亚欧大陆上的古老饮酒器,来通杯底部有一个小孔,是控制液体进出的开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土来通杯的尼萨古城,是安息历代君王的宝库。这批公元前2-1世纪的来通杯装饰以雕刻、镀金和宝石镶嵌,檐口浮雕,刻着古希腊诸神的形象以及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的地毯展示,最上面的是获得吉尼斯纪录的超级大地毯。下面是系统呈现土库曼斯坦五个州特色的图形地毯,其纹样被应用于土库曼斯坦国旗和国徽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的门金碧辉煌,打个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萨古城是古代安息王国的都城遗址(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古城由阿萨息斯王朝建立,曾是帕提亚帝国的政治与宗教中心。 旧尼萨(仪式中心)与新尼萨(居民区)共同构成都城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萨古城位于距首都阿什哈巴德(Ešqābād)以西约 18 公里的科佩特达格山脉脚下,科佩特达格山脉将伊朗高原与土库曼平原分开,山对面是伊朗高原,山下则是土库曼平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萨城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尼萨城向西可到达里海沿岸的戈尔甘地区,向东不远即为另一历史名城梅尔夫,北边为卡拉库姆沙漠,向南为区域重要城市内沙布尔和马什哈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尼萨城在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时期,能够较为方便地连接安息各个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息灭亡后,取代安息的萨珊王朝重建了新尼萨。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占领了尼萨等城镇,尼萨城的归属也随着这些地方性政权的兴衰而不断更替。11—12世纪,尼萨城作为地区贸易中心得以繁荣发展,13世纪初再次遭到战乱损毁,16世纪以后逐渐衰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发掘揭示了神殿、方形宫殿、陵墓等建筑遗迹,图片中那种四瓣梅花的柱子残留部分即是神殿的支柱。方形大厅与壁龛设计风格体现了波斯建筑传统与外来元素的融合。阿达导游还特别指给我们看地面一角,泥土回填后的大殿回廊的扶手,我们忍不住去触摸了一下泥土中的方寸遗迹,仿佛与2000多年前的历史有了链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萨遗址出土了饰有希腊铭文的钱币,反映安息人对希腊文化的吸收。旧尼萨造币厂生产的银币也印证了该城的经济职能。最具代表性的尼萨角杯(来通杯)采用象牙雕刻,兼具古希腊与中亚艺术风格,现存28枚藏于土库曼斯坦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萨城考古还发现了与犍陀罗艺术的更多关联,也印证了佛教传播路径中的文化互动。有史料记载公元2世纪,安息王子安世高以尼萨为起点东行至洛阳,开创了佛经汉译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后,意大利与土库曼斯坦联合考古团队深化了对建筑群与文物的研究。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尼萨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息帝国在其存在的400多年间始终与中国的汉朝和睦相处,关系密切。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安息国王派兵到边境迎接。之后,安息遣使向汉朝答谢。从此双方往来频繁,东西方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共同促成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安息国宝“阿哈尔捷金马”传入中国,称为“汗血宝马”和“天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结束,我们特别以中国游客同框尼萨古城打卡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可容纳1万名朝圣者的吉普恰克清真寺,是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标志性现代建筑。由前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倡议建造。清真寺采用圆顶主体与四座91米高宣礼塔组合设计,呼应土库曼斯坦1991年独立。建筑群包含九个拱门入口及环绕式喷泉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口装饰有传统花纹浮雕和阿拉伯书法经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真寺内部金碧辉煌,礼拜大厅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地面铺设手工编织的巨型地毯,墙面采用浅色大理石拼接几何图案。穹顶内壁装饰有金箔镶嵌的《古兰经》经文,中央悬挂直径7米的镀金枝形吊灯。附属设施包括可容纳500人的宗教学校、图书馆及游客服务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一天最好的黄金光线时段留给了骑汗血宝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最亮眼的名片,这种原产于阿哈尔绿洲的古老马种,以 “汗血宝马” 之名在中国史书中熠熠生辉。它们拥有丝绸般柔软,金属般光泽的皮毛,奔跑时四蹄生风,在土库曼斯坦,阿哈尔捷金马不只是牲畜,更是国家形象。国徽上的金色骏马昂首嘶鸣,纸币邮票印刻马的英姿,外交场合中,它更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国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与汗血宝马的渊源深厚,汉武帝为得大宛汗血马两度出征,“昭陵六骏” 中的 “什伐赤” 正是汗血宝马的后代。到了现代,中土建交后,土库曼斯坦三次赠送汗血宝马国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天是端午节,在土库曼斯坦吃中餐过端午,餐厅表演了土库曼斯坦的传统乐器和舞蹈,还设计了相当助兴的互动节目,土库曼斯坦的姑娘小伙子和游客一起欢乐舞蹈,用举手投足表达着热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住的酒店 Sports Hotel 楼顶有一个俯瞰阿什哈巴德夜景的露台酒吧,餐后,大家坐在天台喝啤酒聊宗教谈趣闻,夜风微凉,看山边一弯上弦月,恍如隔世却似经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 style="font-size:20px;">5.30/D9行程【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457km梅尔夫-36km马雷】酒店早餐,乘车5个多小时,前往位于马雷市附近的梅尔夫世界文化遗产。梅尔夫古城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现仅存砖质地基和不计其数的陶瓷碎片和克兹卡拉堡垒等几座主要建筑遗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梅尔夫意为“湍急的流水”,因为城畔的穆尔加布河流水甚急。古梅尔夫城在撒马儿罕和巴格达之间这片宽阔的绿洲横跨了4000年的人类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梅尔夫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一部分。中世纪时期,梅尔夫古城的人口就已超过百万,在12世纪鼎盛时期,梅尔夫古城与大马士革、巴格达和开罗齐名,城市发展为一个南北长约3700米,东西宽近2000米,是中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城。在史料中记载,这是一个有着“美好的国土,仁慈的君王,淌着龙涎香的土壤”的帝国。上图为梅尔夫鼎盛时期创意意境图,中心C位的是7世纪的主城堡:克兹卡拉要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梅尔夫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梅尔夫古城包括五个古城遗址。一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埃尔克卡拉遗址(紫色圆圈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系阿契美尼德王朝修建的城堡,是梅尔夫古城的最高点,也是全中亚最古老的遗址。二是见证多元文化融合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吉亚乌勒卡拉</b><span style="font-size:22px;">遗址</span><b style="font-size:22px;">(普兰色方形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3世纪,从亚歷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塞琉古王朝安条克一世以厄尔克卡拉为内城,拓建了方形的外城吉亚乌勒卡拉(Gyaur Kala / Ghiaur Kala),这个城堡直到后来的帕尔提亚帝国和萨珊王朝还都被使用着。特别是在萨珊王朝时期,附近又增修了佛教寺院、拜火教祭坛、基督教修道院等,多教融合,东方禅意与西方神学在这座丝路重镇上一度盛行共存。三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沙伊穆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阿拉伯人统治时期修建的要塞。四是塞尔柱王朝时期修建的以</span><b style="font-size:22px;">苏丹卡拉要塞为中心的老梅尔夫城(浅蓝色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8世纪,阿巴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里姆建立新城苏丹卡拉(Sultan Kala);公元12世纪苏丹桑贾尔时期,在东北隅建立内城沙里亚阿克(Shahriyar Ark),并将城区向南、北两侧拓展。五是帖木儿统治时期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阿卜杜拉罕城堡</b><span style="font-size:22px;">,帖木儿之子沙如赫的军事城堡 ,当时有44座瞭望塔,即</span><b style="font-size:22px;">新梅尔夫城(绿色部分)</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似乎是中亚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传统:历代统治者在改朝换代后,不在原地改建属于自己的政权中心,而是喜欢在原古迹的旁边接着建设属于自己的建筑,形成珠联璧合的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参观从萨珊时期遗迹开始,克兹卡拉城堡相连接的皇宫遗迹,意境图背后有绿树环绕的部分。遗址有高差分层,房间地上还有直通河道的取水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丝路沙漠城市,完备的城市供水系统是一座城市的命脉所在。这是梅尔夫古城遗留的取水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15米、每隔20米就建有一个塔楼、如波浪般起伏的城墙,这是萨珊时期建于公元7世纪的主城堡:克兹卡拉要塞,据说当年的工程师们设计这种柱式波浪城墙,是为了便于排水、多角度全方位射击和增加结构强度与防御力。果然,后来面对蒙古人屠城,梅尔夫城几乎被夷为平地,但作为宫殿的克兹卡拉,却能凭借坚实城墙屹立不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库曼斯坦目前禁止游客带入无人机,这是网络找到的克兹卡拉宫殿鸟瞰图。克兹卡拉宫殿也叫“姑娘城堡”,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当年苏丹把所有的青年女子都关进这个要塞,而命令所有的青年男子去遥遥相对的国库守卫。和姑娘相爱的男子要进入城堡堪比登天,终于有一天,苏丹开恩了,说如果有人能把一只苹果从国库扔到要塞,他就可以从要塞中选一名女子为妻。一位聪明的年轻人发明了弹弓,实现了愿望,据说,这也是弹弓的由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萨珊时期的国库“基德城堡”,也是年轻小伙子们守卫的金库,人们都叫它“小伙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基德城堡的一处墙角依稀也有穆卡纳斯装饰痕迹。我们可以去抚摸历史沧桑感的宫殿墙壁,可以坐下来安静聆听岁月的风声,真是一种奢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Eshab兄弟陵墓位于古城最南,是15世纪帖木儿时期为先知的两位侍从建造的。这里是土库曼斯坦的重要朝圣地之一。我们参观时遇见入当地人正在摊掌诵经,祈福、祭拜先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打扰几位跪地诵经祈福的人,我们转到背后,发现窗口有很好的光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的南部,坐落着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塞琉古王朝(纪元前3至4世纪)遗迹,这座城堡一直使用到帕尔提亚帝国和萨珊王朝(3至7世纪)。导游介绍,史料记载,城内有八座藏书超过一万本的图书馆,向世人展示着古城曾经的文化与文明。随处可见的佛教寺院、拜火教祭坛和基督教修道院,让人对萨珊时代的多宗教并存的文明辉煌充满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世纪的塞尔柱塔勒哈屯巴巴清真寺留下的地下蓄水池遗迹。哈马达尼清真寺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这座清真寺由土库曼民族英雄谢赫·尤素福·哈马达尼下令建造,他曾率领众人保卫土库曼斯坦免受外来侵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所站的位置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基亚乌勒卡拉,位于梅尔夫遗迹的南区域,建立于亚歷山大帝国分裂后的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世纪),后期的帕尔提亚(安息国),萨珊王朝,一直延续。萨珊多宗教并存,拜火教,佛教和基督教同时盛行。基亚乌勒卡拉东南角有佛塔和寺院的遗迹。在1950年的挖掘调查中发现了萨珊时期的陶壶,公元2世纪佛像等佛教文物。如今这些文物保存在阿什哈巴德博物馆内。导游阿达指给我们看佛塔和寺庙的位置。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被地上的很多彩陶碎片、古琉璃片吸引,蹲在地上寻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蹲地寻瓦片耽误了时间,导游说,只给我们几分钟时间。这就是梅尔夫古城鸟瞰地图中心那个圆圈部分:Erkgala 埃尔克卡拉城堡,仰望30米城墙遗址,我毫不犹豫拼尽全力爬了上去,快上快下。这是梅尔夫的最高点,也是全中亚最古老的遗址,建于公元前6纪,想到是波斯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的城堡遗迹爬起来就有一种特别兴奋,爬到右边最顶端一截黑黑的泥墙,是拜火教的祭坛,祭坛象征着拜火教至高无上的尊荣。城墙上可以俯瞰周围的草原和周边梅尔夫遗址,城堡内部像一个盆底,是一个直径600米,只有地基和一些坍塌建筑遗土的起伏,像坍塌的时间虫洞,丰富的压缩,厚重也虚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赶到最精华的梅尔夫古城遗址前,太阳已经落下地平线,连比带划抓来旁边的当地摄制组的补光灯为我们服务,全团集体戴上小花帽,在梅尔夫古城标志性建筑前留下合影,天空还留下最后一抹晚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庄重、肃穆且神秘,这座恢宏的建筑是塞尔柱突厥帝国桑贾尔苏丹的陵墓。他统治下的塞尔柱帝国后半期纵横中亚,也是梅尔夫古城繁荣昌盛的象征。土库曼斯坦的5马纳特纸币的正面就是他的头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陵建造于1140年的,是世界上第一座双层穹顶建筑,建设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建立之前,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层穹顶建筑。穹顶内部形状为八角星形,室内装饰有彩色的几何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陵墓穹顶的天窗上,有一个奇怪的洞口,为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打开了神话想象的空间,传说桑贾尔国王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天女,这个洞口是天女和国王约会用的。国王向天女求婚,天女对桑贾尔提出三个条件:一不能看梳头,二不能看脚,三不能揽腰。桑贾尔虽一一答应,但未信守诺言,后来发现了,天女原是没有头发和脊椎骨的,而且脚是禽爪。天女非常生气,一怒之下飞天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汉书·西域传》有记载“木鹿城,号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穆国,“木鹿”“穆鲁”,都是今天的土库曼斯坦梅尔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幸的是,进入花刺子模帝国(13世纪),梅尔夫的命运走向了终点。1218年,蒙古军特使来到梅尔夫,要求纳税并献出美女,遭到拒绝并被斩杀来使。此举引来了毁灭性的报复,1221年,成吉思汗的末子拖雷率军攻入城内,将梅尔夫夷为平地,除去四百个工匠之外,其余的超过一百万人口被屠杀,城墙被拆毁,蒙古骑兵摧毁了城市的灌溉系统,作为该地区主要城市定居点的地位逐步丧失。图为卫星地图鸟瞰梅尔夫老城。</span></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5.31/D10行程: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马雷-383km布哈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店早餐后,我们陆路出境,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古城布哈拉,今天是坐车的一天,道路依然不好,比原计划用了更长时间,行车约7个多小时,办理入关手续,抵达布哈拉。上图为阿姆河,虽然在书本中已经非常熟悉,眼前见到还是有几分激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库曼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过海关的摆渡车上的男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补记:旅行归来,把在梅尔夫古城遗址上捡拾的陶瓦片,琉璃碎片组合在一起,DIY了一个旅行纪念品,让岁月之光在掌心近距离闪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左上的圆型沙陶片,不知道是否是14世纪传入中亚的马赛克的雏形,这是从伊朗引入工匠带来的新拼接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越卡拉库姆沙漠,沿途没有厕所,也没有遮挡,图右是我上厕所走到沙漠深处找沙丘的凹陷处捡到的一块石英石,当时,它在沙子中被阳光直射闪闪发光,以纪念穿越卡拉库姆沙漠。</span></p> <p class="ql-block"> 再次穿过海关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直奔上图这个餐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幕降临,在布哈拉一间别具风情的露天小院就餐,大家累得不想说话,不想拍照,直接享受烤肉美食,大快朵颐。幸好有团长的这张随手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食物很丰盛,但终于进入了有网络的乌兹别克斯坦,这比一顿美食更令我们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美好的酒店一扫路程疲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天将是在布哈拉漫步的一天,充满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