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阁”礼赞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岁月阁,是我们母校近年修缮一新的校史馆所在地。就母校而言,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话题。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读了16年的书,因而我有多个母校。但对我来说,白米湾中学是决定我人生命运的母校,它的分量与地位显得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我是1983年8月9日接到学校通知,说是高考上线,须前往填报大学志愿,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进入母校的校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自已当年高考发挥失常,勉强上榜,心中始终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阴影,很不情愿去回首那些耿耿于怀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母校,主要是前几年,当地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这个上世纪90年代末关停的学校进行了修缮,基本恢复了原样,尤其是一批热心人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从相关档案室和师生处,广泛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建立了校史馆。去年下半年以来,这里又开发了一个“隐居白米湾”的休闲观光区,对外开放,受到了众多校友和市内外游人青睐。</p><p class="ql-block">正是有着这个独特的背景,今年5月下旬,我欣然前往,古地重游,走校园,访教室,找宿舍,寻觅40多年前,我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还是那段极为难忘的寒窗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岁月阁,也就是校史馆,虽然面积不大,但也是小巧玲珑,有头有尾。从前言到结束语,脉络清淅,章节鲜明,图文并茂,特别是有关师生捐献的当年用品、票证和资料等,极具感染力。我仔细端详,这里边看边忆,边思边悟,倍感亲切,似乎过去一切就象还在眼前一样。</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首次知晓母校的不少史实。原来,当年的母校曾经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村民上山开荒,曾经挖到一窝窝白蚁,始称“白蚁湾”。后来口口相传到周边村子,变成了固定的地名“白米湾”,寄托了解放以后村民们对新社会吃上“白米饭”的美好期望,随后被政府认可并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1964年到1997年期间办过中学,分为农业技术学校、栎江中学、五七高中三个时段,农技学校是半农半读时段,白米湾中学是普通高中时段,工艺学校是职业高中时段,我就读的1983年正是恢复高考初期的普通高中阶段,也就在我考上大学2年之后,1985年,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校改名为工艺学校,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直到1997年停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办学33年,累计培养毕业生4000多人,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10年间,有467位学生考入了高等院校,创造了“高考辉煌”的教育奇迹。其中地名的由来、学校的演革和高考上线情况,我是第一次知道,大有茅塞顿开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竟然见到很多熟人原来是师出同门。我完全没有想到,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县(市)政府办公室的元老、副主任王文浩竟然是这里的第一任校长,当年一起工作时,还不知道有如此缘份,他至今已有97岁,依然在著书作文。</p><p class="ql-block">后来市府办主持工作的杨伯起副主任,我们曾并肩作战多年,没有说过母校之缘。近年的市府办副主任周解荣、孙一江等也都是这里的校友。还有市人大、农业局、劳动局等单位的领导也都出自这里,只是以前交流时从来没有提起过,大有如梦之醒之感。</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迄今方知不少师生的重要信息。当年学校的资师力量比较强,大多老师属于全市同行之中的佼佼者。我的班主任骆本来老师,后来调枫桥镇中、学勉中学、征天职校担任领导,获省“春蚕奖”等荣誉,至今健在,还在勤于笔耕。</p><p class="ql-block">我的历史老师宣祝灿,后来调学勉中学、越兴中学任教,在全市首批高级教师之列,可惜已经离世。</p><p class="ql-block">我的地理老师姚成江,后调学勉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任职任教,可惜早已离世。</p><p class="ql-block">我的政治老师王仲尧,后调永宁、枫桥镇中、齐东乡校和教育局任职,获省“春蚕奖”等荣誉,可惜也已离世。</p> <p class="ql-block">比较痛心的是看到了魏均良、杨钢林、王坚永三位烈士的名字,他们有空军、陆军和公安民警,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但他们在保家卫国、维护社会安定的岗位上英勇地牺牲了,事迹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大批校友在这里毕业以后,在各自的岗位中,发光发热,可圈可点,出现了不少部级、厅级、处级、科级等各级干部和少将等高级军官,大有肃然起敬之感。</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清晰看到了自已点滴的足迹。在1983年高考上榜名单中,我见到了自已的名字,虽然当年的高考发挥失常,尤其是兵败“双语”,光语文、英语这两门功课,就少考了30分左右,我是惨胜而归,从平时4次考试每次的前10名,竟然一下子跌到第30名,一度耿耿于怀好几年,并专门写过一篇《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自传体小说,作了描写与反思,主因是考前20多天,我患上了严重感冒,造成失眠,靠服用安定片维持睡眠,在昏昏欲睡之中进入考场。但是一考定终身,这个自有天意,无话可说。</p> <p class="ql-block">我在部分学生信息栏目中,见到了介绍自已多地任职的经历。尤其是在荣誉栏目中,我见到了1982年度全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合影照片,这是第一次看到,因为当年拍照不是每人一张,一般是学校留作资料存档用的,见到照片,我在记得确有拍照一事。其中还展示着当年我们使用过的饭盒、菜票、教课本和复习资料,倍感亲切,所有一切,大有历历在目之感。</p> <p class="ql-block">  母校是难以忘怀的,校史馆更是匠心独运的,这里内容很多,亮点不少,在校史馆之中,宛如时光倒流,把我带回了那个勤奋苦读的年代,心情澎湃,久久难以平静。我无愧于当年的努力,无愧于日后的拼搏。这次回母校游览校史馆,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人生的回头看。回首往事,憧憬未来,感慨万千,我需要向老前辈、向所有优秀的师生学习,向所有为母校的设立、发展和修缮工作作出贡献的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致敬。</p> <p class="ql-block">离开母校40多年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形势千变万化,我们的奋斗精神不能丢,我们的上进意识不能忘,一定要珍惜人生有限的时间,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尽全心,出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