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4日,结束了黄河与太行山的旅程后,在返程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临时决定前往开封府一探这座千年古城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6月27日上午离开开封前,我们走进了开封博物馆,只为更深入地了解那幅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直奔《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厅,开启了一段穿越千年的视觉与历史之旅。</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卷,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纵24.8厘米,横528厘米,采用绢本设色技法。画面生动再现了北宋徽宗朝前期清明时节开封城的繁华景象,集中展现了城东角门子内外、汴河两岸、虹桥上下以及城门内外的市井百态。此画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一幅蕴含深意的历史画卷,作者以画言志,借繁华背后的社会问题劝谏徽宗。此卷堪称北宋社会风貌的“百科全图”,也是世界上最早描绘节令风俗的画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矗立着一尊张择端的雕像,神情专注,仿佛仍在描绘那幅不朽的画卷,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陈列着一幅详尽的东京城区河流示意图,清晰展现了北宋时期开封城水系的布局,为理解《清明上河图》中的地理背景提供了直观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占地700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厅,集中展示了各时期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及相关文物与史料,令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对这幅名作的传承与演绎。</p> <p class="ql-block">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基本沿袭了张择端原作的景物顺序,但描绘的却是明代中期苏州的繁华景象。画中房屋建筑规整恢弘,崇楼台阁、深宅大院鳞次栉比。琴店、书坊、画店、古玩店、画像馆、扇铺、盆景店等高档消费场所林立,形成热闹街市,展现出明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城门内设有守备所,士兵站岗,地上摆放炮弹,标语“左进右出”“排查奸细”“固守城池”赫然在目,反映出当时苏州城面对倭寇侵扰、备战紧张的社会背景。</p> <p class="ql-block">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陈枚等五位宫廷画家奉乾隆皇帝之命绘制,于乾隆十年(1745年)收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原藏于养心殿,名为“清画院清明上河图卷”。在“九一八”事变后,此画随9000余件清宫旧藏书画南迁,最终运抵台北,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清院本描绘的是苏州城内外的清明节景,全然不见哀思与悲凉,取而代之的是放风筝、看戏剧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婚礼场面比明代更为盛大热烈,展现出“康乾盛世”下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举世瞩目的艺术杰作,历代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无不给予极高评价。徽宗朝国戚向氏在其《向氏评论图画记》中将此画列为“神品”,视若稀世珍宝。正因其兼具艺术巅峰与历史文献的双重价值,使得此画在诞生后的九百余年间命运多舛,流传过程中演绎出“四次被盗、五次进宫”等许多传奇故事,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还展出了一幅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动画技术,使画中人物与动物“活”了起来,赋予这幅千年古画新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在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前部,设有多个互动电脑展台。点击图中相应按钮,即可了解该节点所描绘的场景内容,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画作细节与历史背景。如下述视频所示:</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天前在清明上河园迎宾广场,我们看到了矗立着一幅长达16米的市井铜版浮雕,真实复原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经典场景。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宋代的市井生活、劳动场景与交通运输等生动再现,仿佛将游客带回那个繁华的大宋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