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否认,这本书吸引人的是用作书名的这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与文章里都被引用过,用书后扉页的评价来说就是“一句感动数亿人的句子”。而这个句子最初的出处,就在孙衍的这本散文集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有五个章节, 每个章节大致有十多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散文,也有少量的小小说。内容涉及到作者的故乡、亲人、曾经的军旅生活,以及自己经历过的事和遇见过的人。前面三个章节的区别其实并不太明显,第四和第五个章节相对来说内容统一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个章节《生有热烈藏于俗常》是一个个奇人奇事。比如一辈子执着于养蟋蟀斗蛐蛐的黄厉害、酷似牡丹亭里做梦的杜丽娘的宇文阿姨、跳舞的菲哥退休之后开了一家美发店、在都市天台上开辟农场的高校教师迈克、在闹市街角拉手风琴的凯叔、在上海弄堂里的旗袍高定师傅有一个名头响亮专门研究青花瓷的“青花王子”、章子怡微博晒过的“龙虾上树”的美食创意者杰森、一辈子守护着一片竹林的老夏、偷东西的聋子阿信、白天疯癫晚上喂养照顾流浪猫的珍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之所以把这个章节里面的每个人都记下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又离奇的一生。在短短的几千字里面,一个人,曾经历的那些或苦难或高光时刻,都在短短的文字里一晃而过。留下来的,只是一个让他人唏嘘感叹的故事。当然,还有那一点浓缩了的领悟,触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章是《那些书本教我的事》。这一章节里主要是作者的读后感。每次读到书中的作者写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悟,我其实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作者读了好多书!不论是莫言、余华、阿来、格非、残雪等大家还是仅仅出版了一两本书的新生代作家,从TA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TA们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深入且长久,TA们几乎都是从小就因为各种机缘沉浸在书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衍也是如此。在这一章节里,他写了读毕飞宇、阎连科、于坚、林贤治、路内、薛冰、叶弥和先锋派诗人们。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叶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最初接触到叶弥的小说就被深深吸引。叶弥笔下的人都是“小人物”,一如你我和身边的普通人,但就在烟火人间的琐碎生活里,藏着我们内心里奔涌复杂的情感。孙衍说“叶弥的笔克制又温柔,奔涌又悲悯。”我记得初读的时候,感受到加缪笔下对人性的细致入微,对生而为人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在叶弥的好几本小说后页,都有李敬泽和姜文的评价。再次在作者的文章里读到这两个评价,因为这份共同的认可对作者莫名多了几分亲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读书真是一场旅行,读到什么书,遇见什么样的作者,就好像我们在旅途中与他人的一次次相遇。擦肩而过的有,彼此陪伴的有,无缘相识的也有,总会有人让你敞开心扉,感受到生命旅途的丰富多样,感受到人间值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孙衍的这本书,感觉是轻松的,有点像最初读刘同的散文。他们都是三十左右的时候,用力生活过之后,有了很多感悟。或许,认真努力生活的人,其实都是同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出走半生之后,如若归来仍是少年,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