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三林老街采风记----走马观花看上海(52)

暖水瓶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386797</p> <p class="ql-block"> 浦东隐匿着一处宁静古朴的三林古街,我在此参加一个画册编委会会议后,特意漫步探寻了这个古街风貌。</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五绝《三林塘‌》赞美老街:水自柔条绿,风依嫩蕊香。古今多少客,月下踏瑶塘‌。</p> <p class="ql-block">  踏入其中,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历史的韵味与生活的烟火气交织弥漫,让人沉醉于它独特的魅力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一道仿古牌坊古色古香,‌两边楹联意味深长:“一塘波光遥接千古月,三街古巷携带四时风”‌‌‌。楹联生动地描绘了三林老街的美丽景色和历史底蕴,展现了古镇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三林古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末年,福建漳州人林乐耕携家眷来到这里,见此地烟水连天、渔帆点点,宛如故乡,便决定在此定居。三个儿子分别在东、中、西三处建庄,三林庄由此得名,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如今的三林古街 。</p><p class="ql-block"> 入老街后首映眼帘的是元代文昌阁,这座飞檐斗拱的建筑,庄重而典雅,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文昌阁曾是三林书院的旧址,清光绪二十二年,陈行贡生秦荣光等人集资创设三林书院于此,意在培养人才、振兴文运。有五律词为证:“聚雅文昌阁,争豪照胆台。讵知民俗夜,筠水映星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寄托着人们对文化和学业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古街的桥梁也是一大特色。清代梧桐桥,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桥身的雕刻精美细腻,每一处线条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站在桥上,俯瞰桥下潺潺的流水,仿佛能看到当年商船往来、千帆竞渡的繁华景象。而修复的糖坊桥,也重现了昔日的风采,老街仅仅500米,却三桥连埠,成为古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江南水乡的重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  古街故事,少不了文人墨客,也许脚下的某一块石板,曾印刻过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才情与风骨,为三林古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三林古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旅融合‌,设立龙狮会馆、民俗馆等文化空间,定期举办沉浸式节庆活动如端午国潮游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庙会,“三月半”圣堂庙会,是古镇地域文化中一张悠久的历史名片。每年庙会期间,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各种传统民俗表演让人应接不暇。城隍出巡,也是古镇的一大特色活动,庄严的仪式,展示着古老的传统和信仰。而三林舞龙,更是声名远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龙队伍在古街上穿梭舞动,龙身翻飞,气势磅礴,展现出三林人民的豪迈与热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  三林美食具有当地特色,三林肉皮、三林酱菜、三林崩瓜等特色美食,味道独特,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在一个以家为店的小馆就餐,吃了三林本帮菜,它以浓油赤酱为特色,我们尝了三林老街本帮蒸三鲜、红烧肉‌等经典上海本帮菜。蒸三鲜‌包含肉皮、熏鱼等九种食材。红烧肉火候为主,做的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它们都是三林本帮菜招牌。‌‌店家还为我们开了一个“崩瓜”,这瓜名字就叫“三林崩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皮薄如纸、橙黄色果肉带有独特奶香味,因其名称源于瓜熟时易崩裂的特性,它的栽培技艺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有专门赞美三林美食的诗词:三林美食韵悠长,糕饼香甜醉客肠。汤品浓稠滋味妙,佳肴满桌意洋洋。通过糕饼、汤品等意象展现三林美食的丰富性,用"醉客肠""意洋洋"等表达了食客的愉悦感受‌。</p> <p class="ql-block">  三林美食值得一试,它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三林依塘河而建,穿街而过,百姓枕水而居,三林的建筑空间格局‌分明,北岸完整保留传统街巷肌理,白墙黛瓦,大量明清和民国建筑,保留老虎窗、风火墙等江南建筑特色‌‌。南岸高楼大厦,一河之隔,风格迥异,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代,形成古今对比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三林老街慢游闲逛,500米囊括千年史,到此一游,在上海大都市的繁华中属于小众,别有情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