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行

啄木鸟

<p class="ql-block">​ 邯郸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一座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是个值得探宝的地方。这么近那么美,我们得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一行四人,趣味相投,结伴同行。从月初谋划,到月底实施,每个人都做足了功课,李老师设计好了游览路线和出行方式,张老师把食宿安排的妥妥的。一次三天的旅行囊括邯郸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三个博物馆和响堂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甘丹到邯郸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邯郸已近下午一点。把行李放到酒店稍事休息,就步行直奔邯郸博物馆。我们提前约好了下午两点半的免费讲解,省去一笔费用。</p><p class="ql-block"> 邯郸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丰富 。一楼大厅,二楼是临时展厅,三楼四楼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基本陈列。分“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磁州窑瓷器陈列和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p><p class="ql-block"> “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内容部分介绍。</p><p class="ql-block"> 邯郸的开拓与兴起源于夏商周时期。距今约30万年前,邯郸境内的新桥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河北南部最早的文化源头。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则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进入一楼大厅右面墙上的画,展现的是新石器时期磁山农业文明,磁山的先民把狗尾草驯化为人类的食物粟,就是我们今天熬小米粥的脱皮谷子。)磁山文化之后的后冈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冈二期文化文化层叠加清晰,构建了邯郸地区史前文化的序列。夏朝时期,漳河流域的先商文化兴起;商朝建立,盘庚迁都于殷后,邯郸是殷商的王畿之地;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推行,邯郸地区的区域文化逐渐发展兴盛起来。</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86年,赵敬候迁都到邯郸,对邯郸进行营建,使其成为战国时期的王城典范。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经济、商业、文化的繁荣,赵国跻身战国七雄之一,造就了邯郸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辉煌气势从一楼大厅背靠门口的壁画上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到了汉代,邯郸位居五都(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和宛——今天的南阳市)之一,前后繁荣达400余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一代名都走向衰落。然而,邯郸南部的邺城开始崛起,成为北方六朝都城,邺城也成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楼大厅进门左侧墙上的壁画展示的就是曹魏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主要代表的建安风骨)</p><p class="ql-block"> 随着隋代运河的开凿,隋唐时魏州、洺州、磁州并起。隋末窦建德起义称夏王,唐初刘黑阔起义称河东王,都曾定都于洺州。唐代大名城崛起为河北道治所,魏博节度使要地,五代为后唐、后晋、后周的陪都。魏洺两州雄踞河朔,均为藩镇割据重镇。北宋将大名府升为北京,使之成为保卫东京的重要屏障。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金朝灭辽攻宋,同宋展开了近百年的对峙。蒙元时期,邯郸处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对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明清时期,邯郸境内设有广平府、大名府,明代归属京师,清代统属直隶。明清两代,除了两次大的朝代更迭带来的战争外,邯郸一带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经济持续缓慢复苏。</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封建帝制废除,中华民国建立,铁路的修建,拉响了邯郸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笛声。风云际会,天下求变。邯郸的仁人志士不断求索振兴、发展邯郸的道路,谱写出了波澜壮阔的邯郸史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加快历史进程,革命火种遍染冀南,抗日英魂血洒太行,邯郸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为晋冀鲁豫边区首府,并伴随着解放的隆隆炮声,逐渐走向复兴。</p> <p class="ql-block">金代黄绿釉伽棱频迦像</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瓷器陈列</p><p class="ql-block">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它创烧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且期间从未断烧,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磁州窑在宋元时期形成了“白地黑花”的独特装饰技法,不仅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而且也对后世的青花、五彩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百姓喜闻乐见。国内外很多知名博物馆、美术馆都收藏有磁州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白地黑花容器</p> <p class="ql-block">流落在国外的磁州窑瓷器精品</p> <p class="ql-block">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介绍</p><p class="ql-block"> 这个陈列以单体造像文物、复原景观和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现了邯郸境内自北朝以来的石刻、造像艺术。</p><p class="ql-block"> 佛教自汉代(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昌盛。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山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及以后的造像艺术影响深远。隋唐之际,佛教造像艺术虽然没有北朝时期的规模宏大,但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众多造像类型,时代特征鲜明,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除了造像外,还增加了北朝刻经艺术的内容。在石壁上大面积镌刻佛经最早始于北响堂山石窟,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的唐邕刻经,开创了我国大面积镌刻佛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展厅</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钱币的形式多种多样,先后有贝币、铜币、黄金、白银、纸币等。而在邯郸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先后见证了甘丹刀币、常平五铢、埠昌通宝、冀南银行币等珍贵货币的发行,邯郸也是人民币的发祥地之一。钱币的发行和流通不仅是经济活动,同时也反应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其内容包罗万象。</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是我们在邯郸游览的第二个点位。早饭后从邯郸市区打车直接到达景区门口。</p><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是全国第一批(196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皇家三大石窟。 响堂山石窟包括南北两部分,两地相距15公里,单独购票。我们下午预约了位于磁县的北朝考古博物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北响堂山石窟。</p><p class="ql-block">从响堂山石窟北区西门(正门)前经过的这条公路叫五号旅游路,是为北响堂山石窟专门修建的公路。公路西侧是一座设计成书画横轴的照壁,壁心是用汉白玉浮雕而成的《帝后礼佛图》。景区大门为六柱五门七楼牌坊式,门内小广场中心为佛手拈花雕塑。过了小广场是三座并列的单拱石桥——金鼓桥。据导游介绍,身处其中大声言语或击掌就能听到放大的声音,因此鼓山又叫响堂山。</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四人,在金牌导游周建佳的引领下,乘坐景区摆渡车上山。第一站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造像艺术展”和“常乐寺出土文物展”,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无缺、精彩绝伦的响堂山石窟原本的模样。之后继续乘坐摆渡车到常乐寺遗址附近。远眺位于常乐寺遗址南侧的常乐寺塔。通过导游介绍我们知道了常乐寺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构,最上面两层已经损毁严重。什么时候建的,无从考证,但从塔身上“皇佑六年重修”的碑记看,现存的常乐寺为北宋遗构。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宋塔”。</p><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石窟的规模不大,在南北方向不到200米长的崖壁上,有9个洞窟。</p><p class="ql-block">一号洞窟位于最北端,坐北朝南,平面呈竖长方形。正壁佛祖、弟子迦叶、阿傩和两位菩萨为唐代雕凿,东西两侧的造像为宋代作品。</p><p class="ql-block">二号洞窟又称文官洞,坐北朝南,平面呈横长方形,天花板是三朵彩绘莲花。正壁为“华严三圣”,即主尊释迦牟尼,左右胁侍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均为坐像。“华严三圣”背后的佛光装饰雕刻精美,色彩明显;东西两壁各有一尊文官服饰的立像。窟内造像除西壁文官外,其余的造像都没有头。</p><p class="ql-block"> 三号洞窟又称大佛洞。是北响堂山规模最大的洞窟。坐东朝西,原本有前后两室,前室坍塌,仅存后室。后室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三面开龛,雕三世佛,即(前世)燃灯佛,(现世)释迦牟尼佛和(来世)弥勒佛。中心方柱正面的释迦牟尼佛高达3.5米,是整个响堂山石窟最大的造像。可惜造像原构已毁,现有造像经民国年间补塑。对比底座前面和侧面的莲花花瓣,呆板与灵动的差距十分明显。东、南、北三壁满刻16座塔型列龛,西壁以上下两层刻有“帝后礼佛图”。《资治通鉴》卷160记载:“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以此为据,有“高欢陵穴”就在该窟中心方柱的顶端一说。可从茹茹公主墓的发掘中又有不是此地的佐证。这件事情是非对我们来说不重要,能够确定的是高欢是东魏权臣,也是东魏的实际掌权者。他的次子高洋是北齐的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 四号洞窟又称七佛洞,坐南朝北,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雕一铺七身像,东壁雕七佛。所谓“一铺七身”,指在一个供奉空间里同时供奉一佛祖,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佛”则指释迦牟尼本尊及其之前出现过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惧留孙、迦叶、俱那含牟尼等六位佛陀。在入窟甬道东侧墙壁上,刻有“宋康定三年新修七佛记”题记。北宋康定三年是公元1042年(宋 宗时期)。</p><p class="ql-block"> 五号洞窟是关帝洞。坐东朝西,正壁雕关公坐像,没执青龙偃月刀也很有气势。天花板为方格莲花浅浮雕,贴梁部分以千佛小像加以装饰。南壁上刻有“嘉靖元年造三十五佛、观音菩萨”字样。明嘉靖元年是公元1522年。</p><p class="ql-block"> 六号洞窟是释迦洞,坐东朝西,中心方柱式。前室为四柱三开间,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东、南、北三面与山体相连,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前室南北两壁各雕菩萨和力士。窟内的精彩部分在壁龛内的小佛像上,这些小佛像均为深浮雕形式,线条简单但极富表现力,刀刀见功,每一尊佛像都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 七号洞窟是双佛洞,坐东朝西,与下方的刻经洞为上下结构的塔型窟。由于刻经洞的顶部就是双佛洞的参观平台,支撑力不足以供游客踩踏,现在七号洞窟处于封闭状态。导游告诉我们,双佛洞里正壁雕刻并排坐的释迦牟尼和多宝佛(《法华经》中的佛名,是前世佛,为释迦牟尼佛助力)。左右各有一位胁侍菩萨,南北两壁各雕一佛两菩萨。只能耳听,不能眼见。</p><p class="ql-block"> 八号洞窟是刻经洞,位于双佛洞的下方,分前后两室。前室南北两壁刻有姚秦(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全文。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后室平面呈方形,天花板雕莲花藻井,正壁不大的空间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像,显得非常拥挤。甬门所在的西壁上刻着《无量义经全文》。这个窟造成于北齐时期,窟内刻石文字许多都已经看不清楚。</p><p class="ql-block">九号洞窟又称大业洞,坐东朝西。东、南、北三壁满刻大小不等佛龛造像,正壁右上刻有“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佛像”字样。隋大业七年是公元611年。</p><p class="ql-block"> 从一些损毁的佛像位置暴露出石壁上的方孔来推断,有些造像应该是雕和塑相结合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造像都是在山体上雕凿而成的,一些造像采用了木骨泥胎工艺,而那些山体上的方石孔就是用来固定木骨架的。或者说,一些造像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崩裂,木骨泥胎可能是一种补救办法。总之,响堂山石窟的独特艺术价值就体现在采用了泥塑、彩绘与雕刻多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北响堂山石窟中的 9个洞窟里,较大造像的头大都不知去向。这是历代文物盗窃者的“杰作”。那个叫卢芹斋的人,于1902年在法国开办了一家文物公司,开始倒卖文物的勾当。中国文物是他的主要倒卖对象,其中就有响堂山石窟的大量佛头和佛手。头不在了,造像残缺不全,感觉痛心疾首。但同时,从这些残缺不全的造像的遗留部分,加上数字复原,依然可以看出它们当年精美的模样,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文化广泛交流、互相借鉴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不断为中华文明长河注入活水,才使得我们的文明长河的源远流长,延绵不绝。</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与清华美院的年轻学子们同乘一辆摆渡车。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有两代人,在审美能力上我们也没有他们的专业能力,但是自我感觉从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精气神方面,我们不输这些年轻人。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北齐时期忍冬纹石刻</p> <p class="ql-block">精美石刻</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关帝庙的关公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邯郸之行的第三个站点是北朝考古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大部分出土于磁县境内北朝墓群。博物馆展陈主题为“走向隋唐——东魏北齐艺术文化集萃”。馆内展陈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于19座墓葬所发掘的陶俑、瓷器、壁画、墓志、碑刻、金银器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的陶俑数量达1800余件,不但数量众多,装束和造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既有手执各类武器的虎贲武士俑,也有手执各类仪仗物的仪从俑,更有作为行军作战必不可少的鼓乐俑,被业界成为“小兵马俑”。</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有:陶骆驼 (镇馆之宝),金冠饰,萨满巫师俑,陶牛,拜占庭金币和茹茹公主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  邺城考古博物馆是我们此次邯郸之行的最后一个点位,在临漳县城区。邺城考古博物馆以佛教考古为专题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一二层为文物展陈区,共有四个展厅。博物馆展现陈文物近300件,展陈文物主要由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埋藏坑出土的精美佛造像,还有核桃园佛寺遗址出土的舍利函、青釉罐、玛瑙珠、水晶等。</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邺城与佛学东渐;第二展厅:东魏邺城佛教;第三展厅:北齐邺城佛教;第四展厅:邺城佛学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佛二菩萨造像</p> <p class="ql-block">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p> <p class="ql-block">造像背面龙树</p> <p class="ql-block">思维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佛教传播的路径分为下列三条:</p><p class="ql-block">一、北传佛教</p><p class="ql-block">佛从古称犍陀罗经由中亚 ,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 抵达中土,古称“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佛教由陆上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分为南北两条,以南道为早,南道是以于阗等地为中心,由犍陀罗中心地区,通过喀什米尔再向东发展;另外一条北道,以龟兹为中心,由巴米扬开始一线向东传入,史称“北传佛教”。</p><p class="ql-block">二、南传佛教</p><p class="ql-block">从南印度经由海路,传至印尼、缅甸、柬埔寨和泰国等地方,部分支派透过华南登陆,然后进入中国的南方发展,这条路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广州、徐闻、大陆沿海考航线、缅甸、印度、 斯里兰卡 。</p><p class="ql-block">三、陆路: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较晚出现的传播路线,是从东印度越过 喜马拉雅山 进入西藏,成为密宗佛教的主要传播路线。</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座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p> <p class="ql-block">  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官方统计与邯郸历史相关的成语典故共1584条‌。走在邯郸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成语故事。想象一下,小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那些成语故事潜移默化在他们心中,代代传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正如朋友所说“有同行的期待,有有趣的朋友,有给力的天气,有美好的经历,一切都是刚刚好。被记住的不止是所见所闻,还有跟姐妹们相处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是的,一切都刚刚好。比如,我们在一家饭店里,每人点了一个石锅菜:石锅茄盒,糖醋鸡柳,鸡蛋豆腐,石锅土豆。菜品摆上桌才发现,除了石锅样式不同(我称为碾盘石锅和磨盘石锅)以外,色彩和口味竟然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却因此而产生出许多奇思妙想和乐不可支的梗,以至于竟然也是光盘行动,却把免费的大米饭留给饭店。</p><p class="ql-block">这在教练的艺术与科学中叫做换框。瞬间转消极为积极,转无聊为意义,让一顿原本不咋地的晚饭,生生让我们吃出了一个晚上的开心!想起来我就止不住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我们最后一天的午餐竟是刚到邯郸就由出租车司机特别推荐的,我们心心念念的魏县大锅菜。好吃又便宜,有图为证,真是实惠!</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我们在最后一天午餐后去丛台公园绕场一周,使得我们的邯郸之行从容又圆满!</p> <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邯郸博物馆在邯郸市丛台区,响堂山石窟在峰峰矿区,北朝考古博物馆在磁县城南,邺城考古博物馆在临漳县城。相距比较远,公共交通不如自驾或打车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