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惊喜,永远的思念

周代申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前段时间,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老人家曾经收藏的一份刊物《工作与学习》第一期,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务整理委员会编印。上面有目彔,有李大荣写的《创刊词》,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季方的一篇文章《怎样学习》……我如获至宝,赶紧拿出手机拍照、珍藏,这个意外惊喜,是父亲当年作为农工党员的见证和荣耀。我更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千头万绪一股脑儿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周济原名周继昌,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他虽然矢志乡村教育事业,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却因国难当头,而不得不流离颠沛,漂泊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吃尽了千辛万苦。1938年上半年,他与张治中先生创办的黄麓学校一行几十名师生一起跑反,前往湖南长沙追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通过考试,被录取进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学习后,作为第七期毕业生,被分配至军需部门,第三被服厂任少校管理员一职。后来汉口失守,经历“长沙大火”之后,第三被服厂被完全烧毁一空。随即他们登上南迁船队,到达祁阳县的浯溪河畔,迅速建起简易厂房,抓紧恢复军服生产,支援抗日前线。1942年,父亲随厂迁入云南昆明远征被服一厂,专门为戴安澜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服务,生产军用衣被。</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父亲调往上海军服总厂沪北分厂(101厂)任一等工长管理员。1946年7月,父亲作为军需后勤人员被派遣台湾,在那儿工作不到一年时间,1947年5月,他想尽一切办法重新回到上海。在上海工作期间,父亲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政治生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对蒋介石政府的极其腐败彻底失望。就在那时,父亲有幸结识了一批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厂长万芸、副厂长任望月二人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都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万芸还是农工党上海党部的组织委员。他们都对国民党政府失望透顶,而把全部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身上。他们都和父亲情投意合,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万芸还特地送了两本毛泽东写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给父亲。后经任望月和江伦锐介绍,父亲也加入了农工党。</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上海市山雨欲来风满楼,处于极其混乱的动荡之中。国民政府连续几次下令上海被服总厂各分厂全部迁往台湾,最后一道命令是如果实在来不及迁移,就原地破坏所有机械设施,“绝不留给共产党一草一木”。当时的工厂,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都早己对共产党充满了希望和信任,都认为腐杇的国民政府必败无疑。一个以厂长万芸为首包括父亲在内的以农工党为核心的保厂、护厂,坚决不去台湾的组织力量正在悄悄形成。他们首先对上级命令采取软拖硬抗,想方设法拖延迁移时间,以各种借口拒不执行命令。同时在工人中广泛宣传,我们坚决不去台湾,更要保护好所有的机器设备,完整地交给共产党、新中国。并组织年轻工人成立工人纠察队日夜巡逻,以防有人借机破坏。</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上海胜利解放,101厂也完好无损地被华东军区三野顺利接管。因为父亲是民主党派人士,随即便被派去当时的上海革命大学学习。八个月以后,父亲调回101厂军需生产部任计划员一职。</p><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父亲响应政府精减机构、支援农村的号召,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因为父亲是当时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先是积极参加当时的农村土地改革工作。土改工作完成后,他又和我的二祖父周辛夫先生一起办起了家乡的第一所小学。1957年,父亲因为历史问题被划为右派,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台。1979年,父亲平反后又重新回到学校。 .</p><p class="ql-block"> 1981年,父亲正式退休,他的晚年终于过上了安逸、舒适的好日子,90岁时安然离世。多亏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他能够重见光明,重拾教鞭,重铸人生。 </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是根据父亲的回忆录编写</p><p class="ql-block">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朝阳路200号</p><p class="ql-block">电话:1538513036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