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号,我在德黑兰上空战火硝烟的伴送下撤离伊朗,经过五天辗转终于回到北京,到家立刻在美篇发出了《撤离德黑兰日记》。(此文后有链接)</p><p class="ql-block"> 现在从新闻中得知,伊朗以色列已同意停火,为期12天的战争结束。这是个好消息,现在可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我亲身走进伊朗的所见所闻 亲身体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 6月4号一早4点钟,我乘坐的班机抵达德黑兰,出机场直接向伊朗南部行进,第一个落脚点是高山下的一个小村庄~<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布亚内古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 早晨的村庄很安静,最先走入视野的竟然是一位老汉和他的毛驴,他们走过的村路旁边是奔流不息的清泉渠水!</p><p class="ql-block"> (出机场一上汽车伊朗导游就告诉我们:在伊朗水比油贵,汽油每升合0.3人民币,瓶装饮用水价格是它的约6倍。)</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沿着山坡形成的自然村,因为有山上流下的雪水而使村里绿荫环绕,波斯语“阿布亚内”这个名字就是“雪山流下的清水”之意。</p> <p class="ql-block"> 民居都是沿山而建,小道曲曲拐拐。</p> <p class="ql-block"> 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取水点。</p> <p class="ql-block">虽是山区乡村,却是干干净净,一位婆婆正在清扫自家门口儿。</p> <p class="ql-block"> 我赶紧的留个影,这是我在伊朗的第一张打卡照(看这份打扮,头上紧围着围巾,这是遵照国内和伊朗导游的双重嘱咐,女性必须戴头巾穿长衣长裤,不可以暴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以虽然天很热,还是得把自己包裹起来~说真心话热的难受)。</p> <p class="ql-block"> 傍晚来到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市,这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伊斯法罕参观了建筑于1602年的石制双层三十三孔桥和郝久古桥。</p> <p class="ql-block"> 走远一点儿给古桥来个全身照。可以看到河道已经干涸,河里曾经的游船只是个摆设(近年来持续干旱,每年只有两三个月桥下的河里有水)。</p> <p class="ql-block"> 桥上游人众多,</p> <p class="ql-block"> 桥下的绿地也是三五成群坐满休闲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伊朗人特别热情豪爽,直接上前邀请我们和他们合影拍照,在桥区参观的过程,竟然有应接不暇之感。</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的时候,当地的人们在桥头纳凉休息。</p> <p class="ql-block"> 这时桥下的桥洞里面,简直像个大会堂,人们在齐声唱着歌儿,歌声在贯连的桥洞里悠扬回荡。</p> <p class="ql-block"> 在伊斯法汗市的第二天参观了著名的“四十柱宫花园”(又叫天堂花园,建造于1647年)。如果你仔细看,这个宫殿门前的柱子其实是二十根,为什么叫四十柱呢?因为宫殿前面水池的倒影里还有二十根。</p> <p class="ql-block"> 站在宫殿里面向外看</p> <p class="ql-block">宫殿内部</p> <p class="ql-block"> 在烈日下穿行世界第二大广场~伊玛目广场(第一大广场你知道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啦),不是直接晒着太阳哦,围绕广场一周都有走廊,走廊旁就是大巴扎,商品琳琅满目,眼睛不够用啊。</p> <p class="ql-block"> 参观广场附近的皇家清真寺,清真寺高耸的穹顶有一个圆孔,可以看到一缕阳光直射下来。</p> <p class="ql-block"> 伊斯法罕市热闹繁华,傍晚时商业区的人摩肩接踵。但是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那茂密的绿荫走廊和纵横交错的沟渠清泉。</p> <p class="ql-block"> 6号早晨离开伊斯法罕继续向伊朗南部行进。途中经过美博德小城,在这里参观了有六千年历史的美博德古堡(图片是古堡地面部分,有15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参观具有特色的十九世纪“冰屋”(储冰~冬天灌水结冰夏天用)。</p> <p class="ql-block"> 下午到达亚兹德市。在这里参观历史文化遗产,感叹古波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这是作为通风系统的风塔。</p> <p class="ql-block"> 风塔顶端都有横出来的枝杈,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波斯人专门为鸟儿的栖息安置的。</p> <p class="ql-block"> 必须为波斯人的通风系统点赞。我们在伊朗旅行途中大小餐馆用餐,许多餐厅都没有空调(要知道当地的气温都在三十五、六度啊),但是室内很凉快,这得益于他们房屋的建筑结构通风系统。我专门记录下来一个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赞叹的还得说是坎儿井(地下输水工程的地面节点。我国新疆地区就有坎儿井,其技术就是从波斯传过来的,“坎儿井”就是波斯语的音译)。</p><p class="ql-block"> 从德黑兰向南行走的这几天,沿途看到了许多坎儿井,直到在亚兹德参观了水博物馆才明白它的结构,坎儿井不是一口井,而是一个从水源雪山到村镇用户,为避免蒸发而开凿的地下引水工程。</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叹古波斯人的智慧,要知道这是3000年前的地下工程,那个时候他们是怎么勘察设计,在地下怎么准确定位开凿方向的?</p> <p class="ql-block"> 在水博物馆展出的,开凿坎儿井的图片和工具。</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街头</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广场上的喷泉(不是旅游景点里的游览不收费哦),感觉好奢侈啊!</p> <p class="ql-block"> 在亚兹德广场看到许多闲坐漫步的巴基斯坦工人。</p> <p class="ql-block"> 在亚兹德市还参观了波斯人信仰的拜火教神殿~“火庙”。</p> <p class="ql-block"> 伊朗导游告诉我们,占伊朗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波斯人真正信仰的是拜火教,“但是我们必须按照政府要求说是信仰伊斯兰教,否则我们工作找不到”。</p><p class="ql-block"> (附 我国外交部网站资料,伊朗人口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阿拉伯人约3%、还有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古城</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亚兹德市附近的宁静塔,类似我国西藏地区的天葬台。</p> <p class="ql-block"> 6.8号一早启程,经过五六个小时奔波,傍晚来到占伊朗面积十分之一的鲁特沙漠附近,换乘越野车进入鲁特沙漠。这里沙漠有两项“世界之最”: 地球上气温最高的沙漠(卫星测得地球表面最高温度71度就在这里)、这里还是最咸的沙漠,还有独特的雅丹地貌~纵横高耸的沙丘和深邃的沟壑。</p> <p class="ql-block"> 坐越野车在沙漠里冲沙,很刺激,记录一段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傍晚在沙漠附近的营地住宿。</p> <p class="ql-block"> 6.9号从鲁特沙漠继续向伊朗南部行进,到达克尔曼市,参观市郊的沙兹德花园(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花园内水池层级递进,花草绿树连荫</p> <p class="ql-block"> 连花园外的街道上都是清泉街上流啊。</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参观一间清真寺。我们进入清真寺的时间正是她们礼拜结束时间(清真寺做礼拜是男女分开的),一群穿黑袍的伊朗妇女从厅堂里走出来,我们远远的想作为风景的一部分拍下她们的身影(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就被叮嘱:不要随便去拍伊朗妇女,尤其是那些比较传统的黑袍遮住全身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但结果却是,当她们看到我们这些中国人时立刻热情的围上来,我们被她们团团围住。</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她们主动要求跟我们合影,拍一张不够啊,集体照、个人照、互相照、自拍照……拍拍拍,结果在这个清真寺,我都忘记看看清真寺本身是什么样儿的。</p> <p class="ql-block"> 记录三个让我少见多怪的事物: </p><p class="ql-block"> 钟盘上是波斯数字的大钟</p> <p class="ql-block"> 男女分设的只有一两平米的迷你祈祷室</p> <p class="ql-block"> 男女分用声音不同的门环,男用声音低沉、女用声音清亮。女性在家通常不包裹严实,这时如果有男宾来访,必须用男性门环敲门以便提醒女性赶紧包裹严实;如是女宾来访,因声音可以分辨,就不必“严防死守”。</p> <p class="ql-block"> 街区大巴扎一瞥</p> <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我们在热闹的大巴扎走丢,导游给我们写了求援条(我们的导游一再重申:波斯文与阿拉伯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字)</p> <p class="ql-block"> 10号早晨继续向伊朗南部行进。这一天汽车开行了600多公里,沿途经过一片盐湖,浓度非常高,湖水已经变成深紫色。</p> <p class="ql-block"> 下午到达伊朗南部波斯省的省会设拉子。</p><p class="ql-block"> 设拉子市内的古城城墙,因为地震而倾斜。</p> <p class="ql-block"> 街头设置有公共取水处,人们可以免费喝到饮用水。从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公共服务程度。</p> <p class="ql-block"> 参观非常具有特色的绿镜清真寺,它的内部是由无数彩色玻璃镶嵌的,晶莹剔透,美的让人晕眩。</p> <p class="ql-block"> 参观波斯诗人的陵墓花园。从导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波斯人民对这位古代抒情诗人引以为自豪,非常崇拜;导游特意到墓园中的诗人图书馆借出一本诗集,念给我们听。</p> <p class="ql-block"> 陵墓花园的外观,整齐的廊柱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11号一早,奔赴设拉子市旁边的波斯波利斯,在这里参观古波斯王朝宫殿遗址。这是我们在伊朗旅行中看到的规模最大、最宏伟的遗址建筑群,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古波斯的历史真是太悠久,太复杂,一座遗址承载了太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墙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非常幸运的是,我居然在古迹的石缝中发现了猎隼一家,猎隼妈妈正在喂食宝宝,它们不知道的是: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赶紧抓拍一组(可惜没有带长焦镜头)。</p> <p class="ql-block"> 还拍到了雄纠纠的站在遗址残石上的鬣蜥。</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参观的是古代四个波斯大帝的陵墓,墓室都开凿在山壁上。</p> <p class="ql-block"> 陵墓是竖立十字形的。</p> <p class="ql-block"> 四座陵墓的正中是一幅经典的石雕~波斯人引以为傲,罗马人绝口不提~罗马君主向波斯皇帝跪降。</p> <p class="ql-block"> 11号晚从设拉子乘坐飞机回到德黑兰,入住酒店,睡觉无话。</p><p class="ql-block"> 12号到德黑兰南边的卡尚参观。</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苏丹浴室。</p> <p class="ql-block"> 像模像样儿的坐在洗浴池边,这是我在伊朗景区拍的最后一张打卡照。注意到吗,此照竟然斗胆没有包头巾!</p><p class="ql-block"> 在伊朗行走10天下来,发现许多女同胞并没有严格的包头巾(有的甚至脚上穿凉鞋露出了脚趾)。虽然法律规定9岁以上的女性必须把自己全部遮盖起来,但是现实中人们表现出了一种不愿被约束的无声抵制。于是我也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p> <p class="ql-block">参观一座传统民居,规模好大啊,看上去真像是座宫殿。</p> <p class="ql-block">屋顶柱头都是精美的刻画动物形象浮雕。</p> <p class="ql-block"> 12号傍晚回到德黑兰,参观地标性建筑自由广场和自由之塔。</p><p class="ql-block"> 按照原来计划,13号将在德黑兰参观伊朗国家博物馆和两座皇宫,但是这一切在13号凌晨被改写了。</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面链接《撤离德黑兰日记》。</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6zxtcc" target="_blank">撤离德黑兰日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