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三晋大地是我足迹流连最多的地方。其一,在于其毗邻京畿的便利,更因它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次,我先生年轻时,有幸受教于研究梵文、藏文经典的佛学大家郭元兴先生,在其门下潜心修习梵文、般若、唯识与禅学,这份渊源,加深了先生对山西文化土壤的亲切感;其三,我本山西后裔,家族中曾涌现出李庆裕、李庆芳杰出的兄弟先贤。他们不仅是山西史上最重人物与名人,更是流淌在我血脉中的亲人,这份血脉相连的归属感,让山西于我,永远不只是他乡。</b></h1> <h1><b>2025年6月24日我们从北京北站启程时,正值北京入夏以来最热的气候,到达山西忻州时,满眼尽是初春杨絮纷缤的景象,雪球般的杨絮被风摇叶翩翩起舞,似是欢迎我们的到来。<br></b><b>山西这片黄土地,曾经的土石山区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如今在列车窗外放眼望去,葱郁的林海取代了昔日光秃秃的山脊。2012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成为转折点。灾后省政府不仅修建了贯通山区的水泥消防通道,更启动了生态移民工程。世代居住在山中的村民迁往城镇,退耕还林、禁牧休养的政策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这是三晋儿女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这样的地貌真是令人感慨万千!</b></h1> <h1><b>这次在行车途中,我们遇到二位独行的年轻人,一位是第八次到五台山“佛母洞”转山。(逆时针走台,逆时针比顺时针要简单很多,逆时针少了白云寺到东台的距离,路线也近了将近18公里。)每年这个季节,五台山游客络绎不绝,作为佛教圣地主要景点的佛母洞再次迎来客流高峰,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游览,感受五台山独特风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位独行者来自广西,是第一次来五台山,他是从起点白云寺大朝台, 五台山的徒步大朝台是一条经典的徒步路线,深受户外运动爱好者和佛教信徒的喜爱。</b></h1> <h1><b>暮年残光,近些年,我先生(孙庆芳)多次被邀出外关联,让我也有幸借光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犹记二十几年前探访五台山时,开车进山费是400元,而今重游故地是135元。(提前预约)这次我们受邀来五台山,是参加佛光菩提寺举办的一个活动。<br></b><b>我们这次五台山探索之旅行走了:佛光寺、大护国文殊寺、广化寺、碧山寺、清凉山寺、佛光菩提寺。这次深度探索目的地主要是佛光寺和大护国文殊寺。</b></h1> <h1><b>一、 狮子窝的大护国文殊寺<br></b><b>我们此行重点是看大护国文殊寺,这里的“经幢”是辽代的。“经幢”从上至下整体用玻璃罩护围不能打开。它与其它寺院的经幢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经幢是使用梵、汉两种文字,而一般的经幢普遍用汉字雕刻。</b></h1> <h1><b>佛教经典字体一般采用悉昙体和天城体两种梵字记录文字,其次还有兰札体和城体。<br></b><b>我先生老孙主研于悉昙体梵字,悉昙体梵字一般应用在曼荼罗、塔婆、五轮塔、护身符等;而天城体梵字的应用主要在近现印度。天城体是印度的官方文字之一,因为印度被英国殖民了很长时间,英文的使用频率更高,所以现在印度是英文和印地语天城体混用。</b></h1> <h1><b>悉昙体文字对大多数人很陌生,因为它无论是在古天竺还是在汉地流行的时间都不算长。无论是现在的印度还是中国,这种文字知之者甚少。它在浩瀚的星空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停留时间不长,却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了极大的能量。悉昙文字是记录梵语的符号系统,定型于公元6世纪左右,并于两晋时传入汉地。之后在汉地,无论是去天竺取经的汉僧,还是来华的梵僧,他们都使用这种文字与汉字对翻出大量的文化资料。因些悉昙字在中华思想文化宝库中占有不可小觑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佛教和印度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b></h1> <h1><b>前面提到我们在车上遇见的朝台者,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五台山每天有一千多人朝台,我特别想见识行者的场面。我们这次进入五台山大护国文殊寺是借山西朋友的加持。大护国文殊寺,私家车是不充许进入的,这里全是沙石盘山土路,能见度两车之间要隔几十米。一路所见朝台者身背几十斤的装备,手持登山杖,头戴遮阳帽,满身尘土的前行。到达目的地,手拿一块手绢大小的五台县台怀镇朝台地图,每到一个地方往功德箱里放20元现金,寺院值殿僧人会在地图上加盖一个寺院章,然后朝台者在此地挂单(食宿)或行走下一个目的地。<br></b><b>朝台徒步路线:大朝台的路线通常从鸿门岩起步,依次徒步东台、北台、中台、西台和南台。顺时针朝台路线(约70公里,累积爬升约3800米)一般需要三天两夜时间完成。主要路线包括山野路径、防火道、土石路、石板路和高山草甸等。<br></b><b>行程安排:<br></b><b>第一天:从鸿门岩出发,经过东台、北台、中台、西台,最终到达吉祥寺或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休息。<br></b><b>第二天:从吉祥寺或狮子窝出发,经过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终返回鸿门岩。<br></b><b><br></b><b>前面提到,我们这次进入五台山大护国文殊寺是受山西朋友的加持。在这里我们有幸观看了文殊古洞、万佛琉璃塔内部、辽代珍贵文物经幢、金碧辉煌宏大的地宫等等。(不许拍照)<br></b><b>大护国文殊寺又称狮子窝寺,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竹林岭(狮子岭)上,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僧智光等五十三人创建,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寺院原为十方净土院,曾是五台山著名大道场之一,现主体建筑已损毁,仅存万佛琉璃大宝塔。该塔高35米,为13层密檐式结构,是五台山重要的宗教遗迹、国宝单位。寺院地处中台与西台之间的交通要冲,东邻竹林寺,南近金阁寺,周边崇山峻岭环抱,常年云雾缭绕,苍松翠柏遍布。</b></h1> <h1><b>二、佛光寺<br></b><b>每次出游,我喜欢找当地最有名的寺庙,因为古老肃穆宁静的寺院是其它地方没有的,寺庙能给人时光停止的感觉,当心灵宁静的时候有受到滋养的感觉。我们此行佛光寺,它不在五台山景区内,我们是因它的名气慕名而来。</b></h1> <h1><b>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东大殿里有五尊唐代造像,我们此行主要看它保留下来最早唐代的殿宇。(造像、建筑)东大殿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甚为稀有。</b></h1> <h1><b>佛光寺建筑特色内殿宇高宏,布局舒朗,主从分明,整个寺院由三个院落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二院花香喷溢,环境最美。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此殿面宽七间,进深七椽,外观简朴,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皆用朱色涂染,设有装饰彩绘;大殿结构精巧,斗拱粗壮、梁枋嵌削规整;殿顶铺盖板瓦,脊料用兽黄绿色琉璃瓦,屋脊两端矗立一对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吻。整个大殿显得劲健绮丽、气度不凡。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发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化石和精华。</b></h1> <h1><b>佛光寺还有一座方殊殿是金代的遗物。我们从东大殿出来已经开始下雨了。在文殊殿浏览时,我先生发现了殿内的说明牌存在瑕疵。其开始介绍文殊菩萨,说其梵文为manjusri。这是严重的错误。Manjusri是英语字母的罗列,并非是梵文拉丁转写。梵文的拉丁转写是Mañjuśrī。因佛光寺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但有国内的游客,还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汉学专家学者。为此我先生让他们殿里的工作人通知相关负责人前来说明。几经转告佛光寺的主任过来了。老孙告诉他一哪里出现了问题,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三如何改正。这里的主任说是看到过有和说明牌上写的不一样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老孙详细的对英文与梵文的拉丁文转写的异同。都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英文是26年字母,梵文是51个字母。梵文使用拉丁文转写字数不够,需要辅助符号,所以会在英语字母的或上或下的添加符号,如文殊的拼写要将英文字母n变成ñ,s要变化ś,i要变成ī,而不能直接使用英语来指代梵文。当主任明白后,老孙又让他们取来纸,用标准的拉丁文转写梵文,和悉昙体梵文给他们写在了纸上,同时告诉他们用最简单的办法进行修补。临走时雨也下大了,但是由于我们要赶火车,只得冒雨下山。老孙在看东大殿的铁钟时,铁钟上铸的是兰札体梵文,因钟顶上的莲花叶上的梵文在下面看不到,问主任这里有没有照片或拓片,主任说资料库里有拓片,但是他们没有权限。说到他有机会看到时拍照一下,主任加了老孙的微信以便今后联系。</b></h1> <h1><b>提到千年之前佛光寺的建筑特色,京都女弟子宁公遇以虔诚之心,重新修建了北魏时期的佛光寺,千年之后,林徽因先生在岁月的尘埃中发现了她们。现在的我们一介俗陋之人,走进佛光寺,凝望着宁公遇与林徽因两位智慧女性千年后的重逢,知道他们的故事,真是令人感慨万端!<br></b><b>论及研究佛学的感慨,还包含着我先生孙庆芳,每天看到老孙驼背弯腰,老花镜加放大镜研究资料,感慨令人望而止步佛学的博大精深。此次出行我能作的事,就是浅浅的写下这篇“再寻五台山之旅”,以示我们对历史的敬重,它也是我俩人生的一段历史记录。<br></b><b>亲切,是因为佛教千百年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退却,则是因为经典浩瀚,难以契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