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江的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扑面而来,站在南京浦口码头锈迹斑斑的铁轨旁,全班同学的影子与百年前运送物资的列车轨迹悄然重叠。褪色的信号灯、斑驳的站台告示,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用铁轨和轮渡编织的红色记忆。这个暑假,我们循着铁轨延伸的方向,共同叩响历史的厚重之门,倾听长江浪涛中永不褪色的英雄故事。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初二10班~凌云班的35位同学组织了“寻铁轨岁月,绘青春长卷”的活动。我们于2025年6月28日冒雨来到了浦口码头遗址!参加成员有:</p><p class="ql-block">第一组:王馨雅,丁子璇,常艺滢,曹晨傲雪,吴心蕾,胡皓文,蒋茂硕。</p><p class="ql-block">第二组:张沈祺,孙元婷,<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小希,</span>杜雨涵,黄泽豪 ,于昊,祖博涵。</p><p class="ql-block">第三组:<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阅,</span>朱泠然,李一琪,刘雅轩,崔筱希,朱韵含,王彦彤。</p><p class="ql-block">第四组:孙朔,洪梓茗, 童梓晨, 张瑞, 徐铁瑞,赵凯,陈梓涵。</p><p class="ql-block">第五组:程一凡,李天佑,王霈泽,潘奕然,蒋博涵,季嘉成, 杨旭澄 。</p> <p class="ql-block">南京北站(原浦口火车站)与浦口码头紧密相连,作为百年交通枢纽,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从多个维度告诉我们值得铭记的精神与启示。它告诉我们:看似平凡的交通设施,在特殊年代可能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生命线”,而隐蔽战线的智慧与勇气,同样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p> <p class="ql-block">曾是城市命脉:作为南京最早的跨江轮渡码头,从清末民初到21世纪初,它长期是长江两岸唯一的交通枢纽。高光时期每日150班次轮渡穿梭,运送过求学青年、商贾旅客、通勤市民,甚至孙中山灵柩(1929年经此登陆南京),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脉动。</p><p class="ql-block">• 变迁中的传承:如今虽因长江水位等原因暂停运营,但其“关浦线”航线、锈迹斑斑的趸船和栈桥,仍保留着老南京“靠江吃江”的生活印记,告诉我们:交通方式会随时代迭代,但连接两岸的情感与记忆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浦口站旧址用砖石与铁轨写就的,不仅是一段交通史或建筑史,更是一部关于“变与不变”的城市哲学:当长江大桥取代了轮渡,当高铁动车替代了绿皮火车,唯有这座老车站像一枚时空图钉,将近代中国的流动记忆、革命岁月的热血印记、普通人的情感瞬间,永远钉在城市的精神版图上——这,正是它留给时代最珍贵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站在浦口码头,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不远处,那辆锈迹斑斑的火车头静静伫立 ,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沉默地凝视着滔滔江水与来往行人。它斑驳的车身,是岁月镌刻下的痕迹,每一道刮痕、每一处锈斑,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江水悠悠,百年码头的铁轨依旧泛着岁月的光泽。朱自清笔下那个“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父亲背影,仿佛穿越时空,与浦口码头的锈迹斑斑重叠。在这里,铁轨不仅承载过革命的烽火,更定格了一位父亲跨越站台为儿子送橘子的深情瞬间。这个夏天,我们驻足于此,触摸历史的厚重,也重温那份细腻而深沉的父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