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夯土间藏着昆明卧龙古渔村

灰太郎穷游

在昆明滇池东岸,斗南湿地公园和捞鱼河湿地公园的中间,有一个静谧的古渔村,这就是“卧龙古渔村”。 昆明卧龙古渔村(又称“卧龙浦”或“乌龙浦”)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滇池东岸,坐落在七星山脚下、滇池沿岸。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渔村,因古时村民以捕鱼为生,且村落形似卧龙而得名。 《卧龙浦垂恩寺常住碑记》 记载,“山居宛卧龙,海近乃目浦,若步直青云,泽流难徧海”。昔日渔舟宿此,灯光点点,犹如繁星,为旧时呈贡十六景中的“渔浦星灯”之景。 乌龙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见证了滇池旁这片土地的发展与繁荣,是昆明地区历史发展变迁的缩影。 卧龙古渔村建村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1381年,是呈贡八景中“渔浦星灯”的原景地。 村内分布着连片的清代、民国时期历史风貌建筑, 拥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建筑共10座,整个村落已成为昆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 走进村口,宽阔干净的村道两边,收割完油菜籽的田地一望无际,路两边栽种着紫色的“紫焰狼尾草”,此草因其花常弯向一侧像狼尾状而得名。 在道路的左手边的不远处,是原来的“呈贡乌龙学校”。现在村里的村民都整体搬迁到渔园星浦小区,而在村里留下来上百栋各式各样的建筑。 在众多的建筑中。留存有大量的昆明“一颗印”建筑,另外还有“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四马推车”、“三合院”、“卷山草顶房”等建筑,可谓是昆明中国传统文化、榫卯建筑的聚集地。 沿路前行,首先看到的是萱草书屋。 门口的大树下,两个石头碾子让人回想起过去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一颗印”建筑,天井内宽敞明亮,二层楼的结构紧凑实用。主房屋顶稍高,为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 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雨季的麻烦。 两旁的厢房内,有众多的书籍和收藏品,在这幽静典雅的环境里,还可以品茗阅读,极其惬意。 离这里不远,是呈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乌龙杨氏宅院,它是村中最知名的“一颗印”建筑。 杨氏宅院建于民国年间,坐北朝南,平面为正方形,占地面积470平方米,是两层楼土木结构 “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建筑。正房、耳房和前房高低错落有致,两面坡悬山硬山混合式青瓦屋顶和四角卷山颇具特色。 屋宇式大门头砖雕和屋榆下额枋、雀替、垫枋、穿插枋、抱头粱、垂柱等饰以双凤朝阳、五福捧寿、鹿望金钟等吉祥图案以及花卉动物的浮雕立雕等,雕刻精美生动,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抗战时期,在昆明的难童学校迁到乌龙垂恩寺,该校的负责人孙福熙和沈从文、张兆和等文化名人曾寓居于此。 再往前就是村图书馆。 还有华光庙。华光庙是村中另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一颗印”建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该庙坐西向东,三合院式布局,由正殿、两厢和大门组成,占地 218 平方米。华光庙目前仍供奉华光大帝。 不远处是“滇师工法工艺馆”,里面展示了一些木质建筑结构的模型。 沿着村中平整的石板路,四处尽是民国时期的土坯房,最为突出的就是“一颗印”建筑。 “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昆明、呈贡、晋宁等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形式,因其平面布局方正紧凑,俯瞰如方形印章而得名。 “一颗印”为方形四合院,通常为两层楼。正房、厢房围合天井,紧凑对称,节约土地。高墙小窗,防风防盗,适应云南“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一颗印”为“三间两耳”格局。正房三间:中间堂屋(待客祭祀),两侧卧室。厢房(耳房)各两间:厨房、储物或晚辈居住。 “一颗印”是滇中人民适应自然与社会的智慧结晶,兼具防御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卧龙古渔村,这些老建筑不仅是历史标本,更是活态文化空间,值得细细品味。 村子里还有一个小型博物馆——卧龙古渔村博物馆(也称“渔村记忆馆”)。 它是昆明卧龙古渔村的核心文化展示空间,由传统“一颗印”老宅改造而成。博物馆通过实物、影像、图文等形式,系统展示了滇池沿岸渔村的历史、民俗和建筑文化。 博物馆内介绍了乌龙的历史和民生。 展示了人文风情。 瓦猫,一种云南特有的民间建筑装饰物,安置于传统民居屋顶的正脊、飞檐或门头,形似蹲坐的猫(实为虎的变体),兼具镇宅辟邪与装饰功能,被列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瓦猫,大嘴空腹:象征吞噬灾祸,嘴越大越凶猛(部分瓦猫口中含八卦或宝剑)。蹲坐姿态:前腿直立,后腿蜷曲,尾部卷翘贴背。夸张五官:圆眼怒瞪、耳朵直立,额刻“王”字(强化虎威)。 瓦猫是云南民居屋顶上“最萌的守护者”,承载着民间信仰与工匠智慧。 博物馆内海介绍了家居生活,复原了生活场景。 还展示了农耕渔猎,还原旧时渔民劳作场景。 现在村里的部分老建筑被改造为文创空间、民宿、咖啡馆。 这里是采莲小筑1号院,在这里可以喝茶、聊天、休闲。 采莲茶坊由传统“一颗印”老屋改造,保留夯土墙、木质格窗。窗外即是荷塘与滇池湿地,夏季可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致。露台区域设竹编茶席,雨天可听荷塘滴答声,晴日远眺西山“睡美人”。 村中的近海亭,不仅展现了古建筑的屋顶结构和瓦猫,还展现了屋顶养鱼的壮观景色。 旁边还展示了修建房屋的一些木质器件。 沿着村中的道路一直向西,不远处有一座寺庙,这就是垂恩寺。垂恩寺位于呈贡区乌龙关山东坡,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前,为呈贡知县刘世倡导修建。 寺庙坐西南向东北。现存正殿、月台、左右配殿和厢房等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正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10.06米。 垂恩寺是目前昆明少有的清早期建筑,不仅建构稳重大气,而且寺内木雕、砖雕精美,木构架、石作、瓦件仍保存始建时做法,旧时风貌犹存,地方特色浓郁。 如今在垂恩寺,保留有两件雕刻精美的清代石雕刻画,雕刻有作者荡舟滇池,抚古琴弹奏古名曲“高山流水”时的情形,同时还雕刻有“高山流水琴中听,雅乐渔樵事浮起”诗句,以抒发作者游历滇池的情怀。 再往前行就来到滇池边,一眼望去,碧波万顷映照着西山"睡美人"的倩影。湿地荷花连天绽放,岸边垂柳轻拂,远山如黛,水天一色,勾勒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阔诗境。 近年来在滇池畔修建了很多漂亮的桥,古渔村旁的是水之桥。桥全长1116米,宽5.5米。利用原林边空地与森林防火通道建设,连接了龙王庙和卧龙古渔村。联通桥下实现活水清流,栽植油菜等农作物,金色的油菜、红色的山林,与红橙渐变色的桥体相映成趣,组成大美图卷。 昆明卧龙古渔村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是集历史文化、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经过保护性修缮和文旅开发,这里完美融合了古朴与文艺,适合喜欢慢节奏、探寻小众文化的游客,嫣然已经成为昆明近郊一处融合历史、生态、艺术的特色文化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