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关于承诺、关于爱,更关于跨越国界与时间的深情。</p><p class="ql-block">1999 年,山东聊城阳谷县刘庙村的清晨被一阵不同寻常的脚步声打破,一位银发如雪、身姿略显佝偻却眼神坚毅的 82 岁美国老太太 —— 牧琳爱(Eunice Moe Brock),缓缓踏入这片土地。我也恰巧是2003年至2006年从北京到聊城,我们有了交集,并有幸和她同时获得聊城市妇联颁发的奖章。我一直想把她的故事写出来,捧给我的读者和我的朋友。</p><p class="ql-block">牧琳爱并非初次与中国结缘。她出生在中国,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充满了中国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邻里乡亲的温暖笑容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13 岁那年,无情的战乱将她与这片热爱的土地生生分离。回到美国后,近 70 年的时光流转,她在美国组建家庭、经营自己的生活,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但年少时许下的 “我一定会回来” 的承诺,却如同深埋在心底的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愈发茁壮。</p><p class="ql-block">终于,在 82 岁这一年,牧琳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财产:那座温馨的别墅,承载着无数家庭回忆;那辆陪伴她出行的汽车;还有那片面积达 40 英亩、郁郁葱葱的山林。她抛开了美国优渥的生活,独自一人,跨越重洋,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中国,在聊城的阳谷县刘庙村安下了家。</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 14 年,是牧琳爱用行动书写 “大爱无疆” 的 14 年。走进刘庙村的学校,她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却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困境,心疼不已。她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不仅为孩子们解决了学费问题,还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在医疗领域,她担任医院名誉院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人脉,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培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为当地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在助力村民脱贫方面,牧琳爱同样不遗余力。她四处奔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带领村民尝试新的种植、养殖模式,帮助村民们打开农产品销路,让他们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她穿梭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亲切交谈,手把手传授技术,俨然成为村民们最信赖的 “自家人”。</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动容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牧琳爱依然心系中国。她做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希望能为中国的医学研究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她的一生,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对中国的深情厚谊。牧琳爱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中国人的心。</p><p class="ql-block">她被亲切地誉为 “中美友谊的使者” 和 “爱心大使”,她的事迹也成了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典范。她用跨越世纪的承诺和行动,证明了爱无国界,情可永恒,让世界看到了一位美国老人对中国最真挚、最纯粹的爱。</p><p class="ql-block">第一章:童年记忆 —— 在中国的成长岁月</p><p class="ql-block">1917 年 8 月 11 日,北戴河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掠过海岸线,在这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日子里,一个新生命降临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上。这个女婴被赋予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名字 —— 牧琳爱(Eunice Moe Brock),她的诞生,开启了一段与中国紧密相连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父母,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的时代,许多怀揣着信仰与理想的西方人士远渡重洋,踏上神秘的东方土地。牧琳爱的父亲牧鸿恩(Rev. Moe)与母亲玛莎(Martha),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相遇。</p><p class="ql-block">漫长的航程中,共同的信仰与对未知土地的向往,让两颗年轻的心逐渐靠近。他们在船上分享着各自的梦想与憧憬,在星辰大海的见证下相爱,并决定携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践行他们的信仰,传递爱与希望。</p><p class="ql-block">不久后,牧鸿恩夫妇举家迁往山东聊城阳谷县刘庙村。那时的刘庙村,是一个质朴而宁静的村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纯粹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牧鸿恩夫妇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热情,在村里建造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不仅是他们传教的场所,更是当地村民在动荡年代里的一处避难所。每当风雨来袭,或是战乱逼近,村民们便会纷纷涌入教堂,寻求庇护。在那坚固的墙壁与高大的穹顶之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依靠,共同抵御着外界的不安与恐惧。</p><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童年,几乎全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度过。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刘庙村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春日里,她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奔跑嬉戏,追逐着五彩斑斓的蝴蝶;夏日的午后,他们会跑到清凉的小河边,光着脚丫踩在柔软的河床上,看着小鱼小虾在脚边游弋;秋天,金黄的麦浪中,她和小伙伴们帮着大人们收割庄稼,虽然力气小,却也忙得不亦乐乎;冬日里,一场大雪过后,村庄银装素裹,她和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p><p class="ql-block">在与小伙伴们的相处中,牧琳爱还学会了简单的汉语。对于年幼的她来说,汉语的发音与语调仿佛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符。她常常跟着小伙伴们有样学样地说话,渐渐地,汉语在她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甚至比英语还要熟悉。</p><p class="ql-block">在众多的小伙伴中,有一个叫周仁杰的中国男孩,与牧琳爱最为要好。周仁杰有着一双充满灵气的眼睛,还有着非凡的绘画天赋。他总能用一支小小的画笔,将村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描绘得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闲暇时光里,牧琳爱和周仁杰常常一起画画。他们会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铺开粗糙的纸张,拿起画笔,将眼前的美好景色定格。周仁杰画画时专注的神情,深深吸引着牧琳爱。他的手在纸上轻轻舞动,不一会儿,一幅生动的画作便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有时是金黄的麦浪,有时是潺潺的溪流,有时是村民们劳作的身影。牧琳爱总是托着腮,静静地看着周仁杰作画,眼神中满是崇拜与羡慕。</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周仁杰画了一幅以牧琳爱为原型的画。画中的牧琳爱扎着两个小辫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身后是盛开的野花和蔚蓝的天空。牧琳爱看到这幅画时,激动得跳了起来,她小心翼翼地将这幅画珍藏起来,视为珍宝。</p><p class="ql-block">后来,她让父亲特意拍下了一张周仁杰画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周仁杰,低着头,眼神专注地盯着画纸,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这张照片,成为牧琳爱一生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将它带在身边,每当思念起在中国的童年时光,她就会拿出照片,静静地凝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岁月,回到了与周仁杰一起画画、玩耍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在刘庙村的日子里,牧琳爱不仅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更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村民们的善良、热情与质朴,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童年。教堂里的烛光、小伙伴们的笑声、田间的麦香,这些美好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她的生命长河中,也为她日后跨越重洋、重返中国埋下了深深的情感伏笔。</p><p class="ql-block">第二章战乱年代的离别</p><p class="ql-block">1930 年的中国,犹如一叶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扁舟。军阀混战的硝烟,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中国广袤的土地。枪炮声不时在远处轰鸣,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生活节奏。村庄里人心惶惶,人们脸上写满了不安与恐惧。</p><p class="ql-block">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外国传教士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牧琳爱的父母,在反复权衡利弊后,无奈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带着四个孩子返回美国。</p><p class="ql-block">当 13 岁的牧琳爱得知这个消息时,仿佛晴天霹雳。她的眼中瞬间噙满了泪水,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哭成了泪人。中国,这片她出生、成长的土地,早已深深融入她的血脉。这里有她最亲爱的小伙伴们,有她无数美好的回忆,有她熟悉的每一条小巷、每一片田野。而如今,她却要被迫离开,这让她如何能够接受?</p><p class="ql-block">离别前夕,牧琳爱与小伙伴们一一告别,每一次拥抱、每一声叮嘱,都让她的心揪得生疼。尤其是面对最要好的朋友周仁杰,她更是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周仁杰紧紧地拉着她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他颤抖着声音问道:“你以后还会回来吗?会忘记我们吗?” 牧琳爱强忍着悲痛,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周仁杰,一字一句地回答道:“相信我,我一定会再回来!” 那一刻,她在心中暗暗发誓,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难,她都一定要兑现这个承诺。</p><p class="ql-block">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那一天,天空阴沉得仿佛要滴下水来。牧琳爱背着小小的行囊,一步三回头地走在前往码头的路上。她的脚步沉重而缓慢,每走一步,都像是在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告别。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画面:春日里在山坡上放风筝,夏日里在小河边捉鱼,秋日里在田野里拾麦穗,冬日里在雪地里堆雪人…… 这些美好的回忆,此刻却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刺痛着她的心。</p><p class="ql-block">从青岛登上回美国的轮船后,牧琳爱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中国海岸线,泪水再次模糊了她的双眼。这时,父亲牧鸿恩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将一张照片递到她的手中。牧琳爱低头一看,原来是周仁杰和他母亲的照片。照片中的周仁杰,依然带着那熟悉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父亲看着女儿悲伤的模样,温柔地说道:“中国永远是我们的朋友,等你长大了,可以随时回来。” 父亲的这句话,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牧琳爱心中的阴霾,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成为她一生的信念。</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轮船上,牧琳爱常常独自一人,拿出那张珍贵的照片,静静地凝视。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她都看得无比仔细,仿佛这样就能回到过去,回到与周仁杰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与朋友们重逢。为了这个梦想,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成长,等待着归来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回到美国后,牧琳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然而,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生活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周仁杰的承诺,没有忘记父亲说过的话。那张照片,被她小心翼翼地珍藏着,成为她心中最柔软的牵挂,也成了她跨越重洋、重返中国的强大动力。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那个关于中国的梦想,如同深埋在心底的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待时机成熟,绽放出最美的花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