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的昨天和今天

于济洋

<p class="ql-block">今早从北京出发,途经京昆高速一路向南偏西,历时5个多小时,到达了久仰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p><p class="ql-block">大寨,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曾因自然条件恶劣,山高石多而被喻为“穷山恶水”。解放后实行农业合作化,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战天斗地,硬生生的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修建梯田,粮食亩产增加七倍,造就了高产稳产海绵田的壮举。1964年3月28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情况。毛主席赞扬了大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并向全国人民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这是继“学雷锋运动”和“工业学大庆”之后的又一典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农业学大寨”可以切合各种需求,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的重要地标。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先后多次来到大寨视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影响了我们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重温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有关指示,仍然倍感亲切。人们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纷纷前来参观打卡。大寨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的转型,已经成为著名的“中华第一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