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要点总结:</p><p class="ql-block">1.“泡包肺”概念提出、分类尝试及现象学描述:</p><p class="ql-block">在各种原因(疾病)所致SP中,以胸膜下肺大泡数量论,BHD综合症,或者还有LAM(后两者实为囊肿,cyst)称的上登峰造极了,其胸腔镜下“泡泡”达数十、上百枚者甚为常见——然而,即使这些极端类型,与今天要讲的核心病例相比,也难免相形见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不久前的文章中,笔者首次使用了“泡包肺”的概念来指称“大泡-气肿性病变”的一种常见类型/模式。在今天的讨论中,基于现象学描述,我们进而提出了其CT和胸腔镜下的分型/分类尝试:依据SPB大小、数量及分布特点,可初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细小型”和“粗大型”,前者其“大泡-气肿层”较薄,“颗粒”/分隔较细密,在HRCT上如同排列紧密的玉米🌽,故可称之为“玉米征”,其分布范围重者几可遍及整个肺叶、甚至大部分肺表面(叶间胸膜下似较少累及),其SPB数量可多至难以计数,在胸腔镜下则为“密集恐惧症”者所不能直视的成片/大片密集分布的泡泡,其大小或有不等,或相对一致;“粗大型”其“大泡-气肿层”较厚,SPB大小及分布均等程度或低于“细小型”。就其对SP的“贡献度”而言,二者可能差别不大,但若论对肺功能和/或生活质量的影响,则“粗大型”应远甚于“细密型”,故其减容治疗价值也相对更大;</span></p><p class="ql-block">2.生成机制:无论是否与SP有关,胸膜下肺大泡(SPB)的形成机制,至少就慢阻肺(PSP与之有最高度的类似)而言,实际上与巨型肺大泡(GEB)并无根本不同——笔者曾多次讲过的“几乎所有GEB都发生于肺表面”这句话,在较低程度上也适用于非GEB型肺大泡。“远端气道炎症”理论(DAI)对肺大泡的形成提供了主要解释,尤其是始动机制解释,接下来则可能是“活瓣”机制开始扮演重要、甚至主要角色——无论如何,如果没有“活瓣机制”的参与,在所谈疾病中,即使业已形成的大泡也难以维持其存在,更不用说后续增大了。然而,“DAI”只解释了肺大泡好发于远端气道以远,却不必是肺表面,如肺小叶周边。要对此给出充分解释,还涉及另一机制,或可称之为“最小阻力/最大便利机制”,即大泡更易在阻力最小的区域/条件下生成——只有靠近胸膜腔的肺周边,才提供了这样的力学和空间便利:既无邻近肺组织的制肘、羁绊,又近水楼台,极易为胸膜腔的“负压陷阱”所俘获——对GEB的生成而言,这种力学和空间便利尤不可缺,如换作肺内,要成就如此之巨的泡泡,其所要克服的限制和阻力应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4.治疗对策:</p><p class="ql-block">在现有,包括本中心业已演进出的策略集或“工具箱”中,两种病变类型所适宜的处理方法或有所不同:对于“细小型”,消融为主的方法(如“APC plus”或“APC plus+”)可胜任,且属优选级——对此等病变,APC之“地毯式”消融相当减压,而创面敷胶,尤其是“混合涂层”之密封效果也较为可靠。但如果把现用医用胶(硬胶)替换为同等或更强效能的软胶,则在保证或优化密封可靠性前提下,对术后肺复张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这也是本中心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与APC“地毯式”消融为主的方法相比,吻合器切除为主的方法对“细小型”或不适宜,或为不得已之选:对如此广泛且表浅的病变,你不可能在大面积应切尽切之后而仍能若无其事!</p><p class="ql-block">对“粗大型”,“分线式切缘布局”下的吻合器切除似应为优选:与“细小型”相比,“粗大型”除了其“大泡-气肿层”更厚之外,其SPB大小及分布也相对更不均匀/均等——这是可以理解的,即当SPB大小越过某个平衡点,就容易向着“大的越大,小的越小”的趋势发展,再向前一步,就是GEB的形成了。正是“粗大型”的此一特征,让吻合器更易找到“下手之处(重点靶区),而靶区之间的过渡——通常散在或充斥较小的泡泡——也为消融为主的方法留出用武之地。相较吻合器切除,APC 为主的方法受限于其作用深度或效能而难当此任,或较为勉强,如“粗大型”模式举例1所示,虽然“地毯式消融”也较好实现了治疗目标,然重点靶病变消融不彻底(较大的SPB遗留残腔)常难以避免,且易发生术后漏气。</p><p class="ql-block">4.解释:</p><p class="ql-block">其一,在前面的讨论中,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究竟“大泡-气肿层”覆盖给定肺叶或全肺表面多少占比,才称的上“泡包肺”病变类型/模式?——这个问题还在思考中,后面依据更多的观察和总结,应可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标准;</p><p class="ql-block">其二,还有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细小型”和“粗大型”的确切分界究竟在哪里?要对此作出回答,需要结合我们的分类的目的——任何科学分类,都不外乎两种考量:或为便于理论研究/表述,或着眼于实践。我们此处的人为分类显然是出于实践目的,确切地说,是服务于胸腔镜下的SPB处理。在现有两套技术体系/方法——“切除式”对“消融式”——中,凡能为(APC)消融效能所及和满意处理的,即可视为“细小型”。以现有APC设备效能而论,笔者团队基于长期实践所初步设定的标准是SPB直径小于等于3cm——此一直径主要是指其深度(纵深径),在水平直径事实上是可以适当放宽的,如更大水平径的表浅SPB,其意义与连成片的较小SPB大致相同,均可为APC所满意和高效地消融。</p><p class="ql-block">其三,那有没有居间或二者混合存在的类型呢?回答当然是可以有!事实上,在“粗大型”之粗大SPB/SPB群之间,很少不间插、充斥较小SPB/SPB群,因此在“粗大型”之“大泡-气肿层”处理中,切除式方法辅以消融式方法几乎是规律而非例外。同样,在“细小型”中,间插某些粗大SPB/SPB群和需吻合器纾困场景当也时或见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词解释:</p><p class="ql-block">1.SP=自发性气胸</p><p class="ql-block">2.PSP=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p class="ql-block">3.BHDs=BHD综合症</p><p class="ql-block">4.LAM=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p class="ql-block">5.SPB=胸膜下肺大泡</p><p class="ql-block">6.“APC plus”=内科(硬质)胸腔镜介导氩等离子凝固术消融SPB等+局部敷胶</p><p class="ql-block">7.<span style="font-size:18px;">“APC plus“+””=内科(硬质)胸腔镜介导氩等离子凝固术消融SPB等+“混合涂层”创面局部覆盖</span></p>  <p class="ql-block">本篇核心病例:慢阻肺继发SP:</p>  <p class="ql-block">胸部CT上患侧大部分肺表面都为“大泡-气肿层”所包裹,中心肺质量尚好,或与“皮层”肺质量判然有别:</p>  <p class="ql-block">同一患者,上下肺均可见到“细小型泡包肺”模式之“玉米征”:</p>  <p class="ql-block">不同扫描体位对比:仰卧位对健侧卧位。</p>  <p class="ql-block">不同扫描体位对比:患侧卧位对健侧卧位。</p>  <p class="ql-block">胸腔镜下表现:若干片“大泡阵列”中的一片:</p><p class="ql-block">视频显示了在肺萎陷状态下一片密集的SPB,和在麻醉师鼓肺条件下,部分SPB逐步膨起的过程及状态。</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在各种原因所致SP中,以“大泡”数量论,BHD综合症,或者还有LAM(后两者实为囊肿,cyst)堪称登峰造极者——常达数十、上百枚,然而,即使这些极端类型,与今天要讲的核心病例相比,也难免相形见绌。</p><p class="ql-block">在不久前的文章中,笔者首次使用了“泡包肺”的概念来指称“大泡-气肿性病变”的一种常见类型/模式。在今天的讨论中,基于现象学描述,我们进而提出了其CT和胸腔镜下的分型/分类尝试:依据SPB大小、数量及分布特点,可初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细小型”和“粗大型”,前者其“大泡-气肿层”较薄,“颗粒”/分隔细密,在HRCT上如同紧密排列的玉米🌽,故可称之为“玉米征”,重者几乎可遍及整个肺表面(叶间胸膜下较少受累及),其SPB数量可达数十、上百,乃至数百枚,在胸腔镜下则为“密集恐惧症”者所不能直视的成片密集排列的泡泡,或都大小不等,或相对一致;粗大者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讨论过,其“大泡-气肿层”较厚,均匀程度可能低于“细小型”,其对SP的“贡献度”可能与“细密型”差别不大,但对患者肺功能和/或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远大于“细密型”,故其相对更具有减容治疗价值。</p><p class="ql-block">在治疗方法上,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在本中心业已演进出的策略集或“工具箱”中,前者“APC plus”或“APC plus+”可胜任,且属优选级——对此类病变,APC“地毯式”消融相当减压,敷胶或“混合涂层”后的密封可靠性也令人满意——当然,如把目前所用医用胶(硬胶)替换为同等或更强效能的软胶,则在保证或优化密封可靠性前提下,对术后肺复张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这也是本中心目前正在着手做的工作之一。与之相比,外科标准方法(吻合器切除)或不适宜,或为不得已之选——如此广泛且表浅的病变,为吻合器所不能为:你不可能把大面积,甚至是大部分的肺表面都尽行切除而若无其事!——对“粗大型泡包肺”模式,吻合器条件下的“分线式切缘布局”则应为优选:与“细小型”相比,“粗大型”除了其“大泡-气肿层”更厚之外,其SPB大小及分布相对更不均匀/均等——这是可以理解的,即SPB大小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或平衡点,就容易向着“大的越大,小的越小”的趋势发展,再向前一步,就是巨型肺大泡的形成了——“粗大型”的此一特征,让吻合器更易找到“下手之处(重点靶区),而靶区之间较小的泡泡,也为“APC plus”或“APC plus+”留出用武之地。——与“分线式”吻合器切除相比,APC 为主的方法受限于其作用深度或效能而难当此任,或较为勉强,如后面“粗大型”模式举例1所示,虽然“地毯式消融”基本实现了治疗目标,靶病变消融不彻底(较大SPB遗留残腔)也是显而易见的,且易出现术后漏气。</p>  <p class="ql-block">“地毯式消融”示例:</p>  <p class="ql-block">术前-术后48小时CT对照:除了肺尖部黏连限制区域略有残留外,目标SPB或“大泡-气肿层”消除满意,肺充分复张,且术后不漏气。另右下肺炎症及少量胸腔积液。</p>  <p class="ql-block">附“粗大型泡包肺”模式举例1-4。</p>  <p class="ql-block">病例1:“粗大型”泡包肺模式通常其SPB大小及分布较“细小型”更不均匀:</p>  <p class="ql-block">“APC plus”和“APC plus+”虽也实现了“地毯式消融”的目标,但可以看到目标SPB无法被彻底消融(消融后SPB仍留有残腔):</p>  <p class="ql-block">“粗大型泡包肺”模式举例2:</p><p class="ql-block">“粗大型”模式通常其SPB大小及分布较“细小型”更不均匀:</p>  <p class="ql-block">“分线式”切除为主的方法(也包括了大量“APC plus”及“APC plus+”方法联合应用)对“粗大型”,消除“大泡-气肿层”效果较“地毯式”消融要更为满意:</p>  <p class="ql-block">“粗大型泡包肺”模式举例3:</p><p class="ql-block">(同一患者,不同CT扫描层面):粗大型”泡包肺模式通常其SPB大小及分布较“细小型”更不均匀——下叶另显示GEB:</p><p class="ql-block">处理方法:“分线式”切除为主:</p>  <p class="ql-block">术前-术后48小时CT对照:</p>  <p class="ql-block">“粗大型泡包肺”模式举例4:(同一患者,不同CT扫描层面):粗大型”泡包肺模式通常其SPB大小及分布较“细小型”更不均匀:</p><p class="ql-block">处理方法:“分线式”切除为主:</p>  <p class="ql-block">术前-术后48小时CT对照:目标“大泡-气肿层”消除满意,患侧肺尚未完全复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