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翁归来的美篇

钓翁归来

<p class="ql-block">母亲的“为计之长远”</p><p class="ql-block">文/郭华庭</p><p class="ql-block">近期,我再读《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箴言,与几十年前的老家岁月悄然重合。我母亲,不识字,一辈子种田。她用庄稼人的言行,用她所能企及的道理,引领我前行。</p><p class="ql-block">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苏北乡村,社会正在变革,参加集体劳动,或以承包形式单干,是维系生存的基本依托。工分制度尚未完全褪去,土地依然是农民的命根子。作为家中男丁,放弃务农选择复读考学,从概率来讲,差不多是异想天开,不看好我的人,更觉得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因为,复读不仅失去收入,还消耗本就拮据的微薄家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每一个劳动力都关乎全家的温饱。可母亲却说:“你只要愿意复习,那就支持。” 话语简短,坚定了我复读迎考的信心。</p><p class="ql-block">母亲的晕病由来已久,繁重的农事与长期营养不良,病情愈发严重。有一段时间,她头晕得厉害,扶着东西缓上许久才能干活。家中四个姐相继出嫁,一个哥另立门戸,父亲在外教书,夜深人静时,母亲偶尔会神经质的哭喊,我很害怕,盼着天快亮。在这样的家境下,我的复读,又多了一份焦虑。可母亲从未将这份艰辛与痛苦转化为对我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复读期间,母亲从未问过我的成绩、排名,也从不讲家里生计的困顿。她只是反复叮嘱:“在外面别惹事,别跟人争执”。高考一再失利,我满心愧疚与忐忑,母亲却平静地说:“想读就继续,不想读就回家种地”。 她给予我选择的自由,尊重我的每一个决定,没有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我。</p><p class="ql-block">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没有欣喜若狂,也没有向邻里炫耀。她让我收好通知书,下田干活去。入学前的两个月,我一直出工劳作,没有时间走亲访友。高考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忘记脚踏实地,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入职以来,我在乡镇、县城、市级机关诸多岗位任职,主政过一些单位。母亲和父亲在老家居住,后来,接来市里住,他们仍延续乡下的生活习惯,虽然各方面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他们一如既往,节俭、淡然。</p><p class="ql-block"> 母亲性格要强,晚年生活也是自理。她在九十三载的生命旅途中,“败不馁”,“胜不骄”,这样的生活态度、生存格局,是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十二载,我心中常浮现她的音容。她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为计深远”的母爱:在我迷茫时给予选择的自由,在我逆挫时给予坚定转身的支持,在我顺遂时给予骄兵必败的警醒。母亲把对子女爱的定义,写在黄土地上,刻进岁月的年轮中。这份浸润着汗水、泪水的教诲,早已化作我生命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子女之爱,是跨越时空的守望,是永不褪色的指引。</p><p class="ql-block">2025.06.28</p><p class="ql-block">于沪上</p>